青春期的子女相處,做父母的要學習Let go! |
送交者: 潘翠華 2004年06月25日15:58:2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在談天中,和友人分享如何和青春期的子女相處。友人談到近期內和女兒為了一瓶洗髮精而發生的爭執。起因源於他們各自打包前往營地參加營會的行李。媽媽在不經意間發現女兒攜帶的小小背包里塞了一大瓶的洗髮精,於是好心建議她帶另一瓶小罐的,以免占用太多空間,隨即將小瓶的洗髮精塞進女兒的包包里。孩子看見媽媽如此行徑,斷然拒絕她的好意。媽媽仍不放棄,再一次地建議孩子帶小瓶的就好,女兒堅持不要,雙方僵持不下,於是衝突遂而爆發。 朋友的例子,讓我想到聖經以弗所書的一句話:「不要惹兒女的氣。」事實上,有的時候,父母的確也會無端引起親子間的爭執。向來在東方社會的傳統觀念中,做父母的總是會採取較權威的方式,來管教子女,希望孩子順服,聽從命令。而多數的父母,出於愛苗、護苗的心態,不願看見孩子在生活中各樣事上重蹈失敗的覆轍,白白遭受苦痛、挫折的煎熬,總會竭盡所能的想要將自身的經驗傳遞給子女。而在這接受與拒絕之間,關係處理得不當,便極易引發親子衝突。 聽了友人的例證,開始省察自己。想我也是那萬千求好的父母之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愛孩子的心意,有時因為表達不當,常使自己和孩子也免不了捲入親子的爭執中。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處在兩種文化和思想價值中,一來想擺脫過往傳承的權威管教模式,二來希望在這個多元文化及民主的環境中,讓孩子多去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知識領域和生活的體驗。我們希望訓練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便將來更有自信來面對未來生命中的挑戰。然而,在權威和民主的兩極之間,父母的角色,如何收放,如何平衡,實在是一門極大的學問。 我個人認為,身為父母,最困難的部分,不在於理論、知識和技巧的缺乏,而在於父母本身自我心態的調整。當親愛的孩子漸漸從襁褓中脫離了我們慣於保護的雙臂,做父母的一方面欣喜於他們的成長,也為他們能邁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而雀躍。期待他們行事能脫離孩子般的稚氣,逐漸流露成年人的成熟;然而,另一方面,又無法承受他們在心態上、思想上和行為上與我們的抗衡。 身為父母,儘管願意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重視他們的想法,卻無法接納他們在我們眼中呈現出的叛逆和高唱的反調。無法快速調整心態的父母,只有和孩子一直停留在僵持點上,忍受著不定期即會發作的痛苦和折磨。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亦同,父母無法總是在win-win-scenario的狀態中,占盡所有的優勢。如同拔河比賽,在戰略上要有些許收放的技巧,才可得致勝的先機。 常聽人說:子女大了,做父母的要學習Let go,其實,這不單只是言語上的操練,心態上更要學習「四得」:要「舍的」看著孩子在生命的路徑中犯錯、跌倒;要「忍得」不要急著評斷或給予建議;要仔細「聽得」他們內心的呼求,了解他們真正的感受;並耐心「等得」他們回頭來諮詢你的意見和尋求認同。做父母的,能夠有這樣的胸襟、認知,並確切實行,才真是「一等一的父母」!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