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愛上學習的10條建議 |
送交者: 葉仙兒 2013年06月18日23:29:0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幫孩子愛上學習的10條建議 文/練麗丹(醉梅) 經常有家長前來中華家庭教育網來留言詢問:孩子有厭學傾向怎麼辦,怎樣讓孩子喜歡學習,顯得非常焦躁。很多家長常常只會對孩子使這幾招:嘮叨,催促,責罵,動手打。結果並沒有使孩子更愛學習,還惡化了親子關係。在對待孩子學習上,心態擺好了,方法對路了,才能推動孩子學習。我們總結了如下十條建議: 1.分析原因,對症下藥 沒有天生不愛學習的孩子,不愛學習肯定有原因。主要有三:生理與心理的原因,學校與教師的原因,家長與家庭的原因。比如基礎不好,上課聽不懂,或學習方法不對;人際關係不好,或交友不當;學習動機不明,沒有學習動力;不喜歡某個老師的課,排斥這門課,或對老師有成見,或不討老師喜歡,經常被批評;年齡太小上學早,心智不夠成熟,學習能力欠佳;夫妻關係不和諧,家庭環境不健康,影響孩子的情緒,無心學習;家長管教太嚴,要求不當,天性活潑好動,不容易靜下心來,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等。家長要冷靜分析原因,不能只看結果和分數,不去探究原因。原因找到了,再來研究對策,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改變現狀。 2.了解個性,因材施教 如果說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那麼教育者就是製鞋人。目前的學校,可以說還是批量生產統一尺碼的鞋子。一個老師面對五六十個學生,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不能滿足個性化的教學需要,學校要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還不太可能。家長也是製鞋人,甚至更有理由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從小在你的身邊耳鬢廝磨,朝夕相處。他的脾性特徵、生活方式、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愛好專長都心裡有數。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個性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因此,作為造鞋人的家長,更有必要為孩子量腳定鞋,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孩子的一套教育方式——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和目標,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凡成功的教育都首先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3.了解孩子,走進內心 很多家長只盯住了孩子的學習,卻忘記了孩子的“心”。其實學習是要用“心”來耕耘的。“心”決定“行”,“心”不暢則“行”不通。即家長如果遠離了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有隔膜、有溝壑、有矛盾,就象隔着厚厚的玻璃說話,只見嘴形,不見聲音——無法解讀孩子的“心”。孩子最關注什麼,孩子整天想什麼,在學校與同學的關係如何,對老師的態度如何,最近有什麼煩惱等等,家長都一無所知。 如果孩子有心事,有困惑,又不敢或不願家長傾訴,那麼,孩子當然沒心思安心學習。教育專家孫雲曉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的內心變化,疏通孩子心中的鬱結,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保持良好的溝通渠道,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和孩子說話,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做個懂孩子的父母。當孩子心靈的精神支柱,情感的溫馨港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家長文化水平不高,但孩子一樣愛學習,學習好。是因為兩代之間一直有親密的情感依戀,良好的親子關係。 4.理解孩子,尊重人格 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看到孩子的分數不理想,不愛學習,就焦慮不安,心急如焚,發火,打罵,口不擇言,嘮嘮叨叨。孩子考試沒考好,成績上不去,本來心裡就難受了,再加上來自家長的冷霜雪雨,就更難受了。所以,要理解孩子的處境,體驗孩子的感受,寬容孩子的過失,尊重孩子的人格,接納孩子的現狀。相信孩子是積極向上的,沒有哪個孩子最初是不愛學習的。很多時候孩子的不愛學習、自暴自棄是家長長期罵出來、打出來的。打罵只能讓孩子雪上加霜,挫傷自信,增加自卑,激發逆反。就像站在屋檐下的孩子,本來孩子還沒被雨淋到,結果被家長用壞脾氣的批評啦、責罵推了一把,推到了屋檐外,結果孩子索性讓雨淋個濕透—— 反正已濕了!自己沒救了! 5.寬容孩子,學會賞識 在家長的眼裡,成績不好,似乎哪兒都不好了。俗話說“一俊遮百丑”,我看,也可反過來說,“一丑遮百俊”了。本來有閃光點的,不閃光了,本來突出的地方,不突出了。學習並不是孩子的唯一生活內容,尤其是對於小學生而言。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是立體豐富的,孩子總有閃光的一面折射出來。他一定有優秀的地方,只是你沒發現而已;他一定有潛能,只是你沒挖掘而已。家長要學會並善於找出孩子身上的優點。找到了優點,再加以利用。怎麼利用呢?放大它,表揚它,欣賞它。要改變“優點不說不會少,缺點不說改不了的”傳統舊觀念,實際上,是“優點越說越優秀,缺點越說越糟糕”。要接納孩子,寬容孩子的瑕疵和不足;要鼓勵孩子,賞識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要運用正面的心理暗示,肯定孩子,指引孩子。因為,維護孩子的信心就是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6.等待孩子,慢慢成長。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似乎也讓家長失去了等待的耐心。看到別人的孩子提前上學,也不顧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備了一定的心智和學習能力,也讓孩子提早上學;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管孩子有沒有能力接受,就給孩子報這個興趣班那個培訓班。結果孩子疲於奔命,弄不好,興趣沒培養出來,厭學情緒給牽出來了。看到孩子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以為孩子得了多動症;看到幾次考試沒考好,以為孩子從此沒救了。其實,孩子有他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有些是生理上的限制,比如大腦發育不成熟,心智不成熟,有待於今後的發展。象農作物必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成熟一樣,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比如孩子做事馬虎,作業粗心,人際溝通不暢,情緒多變,調皮搗蛋等等,這些都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豐富,技能的嫻熟,閱歷的積累會逐漸克服的,現在看來的小毛病也許過兩年就不成為毛病了。而且,每個孩子都不同,孩子的成長有快慢,有些是大器晚成,有的要等到一定的時候才幡然醒悟,開始自覺主動地學習。人生是場馬拉松長跑,而不是百米衝刺。起點慢的不一定終點慢,接近勝利者的也許起點慢。所以,家長不要心急,不能早早給孩子蓋棺定論,有些,只能慢慢等待,用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 7.發展愛好,尋找成功。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興趣,那也不要緊。每個孩子都有某方面的愛好和特長,只是表現得有強有弱而已。發揮孩子的優勢,發展孩子的愛好,就是“曲線救國”,幫助孩子重建信心。家長們很容易走入這樣一個誤區,以為除了學習以外,其它的事都是“不務正業”。殊不知,這是孩子對知識的探索,是求知慾的表現。知識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同的知識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某一方面的興趣能鍛煉孩子某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又能夠用在學習上,幫助孩子較好地完成學業。比如廣泛涉獵課外讀物的孩子,語文水平比一般孩子好;從小喜歡拆裝的孩子,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強;喜歡拼圖的孩子,空間能力強,對學幾何大有幫助……當孩子有了一技之長,有了某方面的優勢,就容易獲得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讓自身變得“強大”起來,用這種強大的自信牽移到學習上,打敗學習上的敵人,以強項帶動弱項。比如,孩子利用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優勢,來培養對語文的興趣;利用喜歡看偵探小說的喜好,讓孩子做一些數學推理的訓練,以培養數學的興趣。所以,家長要放寬視野,發展孩子的興趣,從興趣中培養孩子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8.設立目標,拾級而上。 家長要幫助孩子設定階梯式的學習目標,化難為易,讓孩子踩着“台階”上,而不是讓孩子一步登天。如果一開始目標過高,孩子努力跳起來也摘不到果子,就容易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開始時設立的目標要低一點,以後逐漸加高。比如要求孩子在一個星期內完成閱讀一本課外讀物,每天寫三、四百字的日記。過段時間,孩子完成得好,適應後,再增加學習量和學習難度。為了表彰孩子,可以制訂一張功勞薄,記下完成的結果,貼上小紅花或印上刻印(去刻印印章的地方刻一個圖案印),自己用硬紙卡製作一張張獎狀,給孩子公布頒發獎勵。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也可以適當地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注意,家長的期望值不可太高,不要隨意要求孩子考試一定要拿多少名次或在多少名之內,因為,名次的排列會受到太多客觀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千萬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而要和孩子的過去比,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真誠的掌聲和精神上的鼓勵,讓他感受到進步帶來的快樂。需要注意的是,要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揚孩子的聰明。當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時,對學習的興趣也愈加濃厚了,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成功——快樂——成功。這裡,快樂是努力的動力,成功是快樂的享受。 9.分解任務,降低難度。 相信不少家長為孩子的作業而頭痛。磨磨蹭蹭,拖拖拉拉,1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作業非要整到3個小時。你在一旁急火急燎,他在一邊慢慢騰騰。作業拖拉固然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心理上有畏難情緒。如果把做作業比作搬一座山的話,他會覺得背着很重,反正很大的“山”,反正一下子背不完,慢慢來吧,於是磨蹭就來了。如果讓孩子把這座山看成幾座小山,那麼,他會覺得背起來不累,輕鬆。這就是“分解任務法”。即把一晚上要做的作業,家長幫孩子切割成幾小部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每一小部分。比如,有18道數學題,規定每做完6道就休息5分鐘,然後再做下一個6道題。也可以運用“分解時間法”。即把時間化整為零,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計要用1小時完成的作業,把時間分成三個“20分鐘”,每個“20分鐘”一結束,就休息5或10分鐘。由於每次時間短,作業來感覺有個盼頭,就會在規定時間內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業。不管採用哪一種,在休息期間可以讓孩子聽音樂,可以陪孩子說說話或做點遊戲。開始實施時一定要有家長監督提醒,嚴格把握好休息與做作業的時間。 10.創造條件,激發興趣。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可見,興趣可以調動孩子的心理能量,激發孩子的行動積極性。孩子之所以不愛學習,是因為對學習沒興趣,沒有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如何讓“無趣”變成“有趣”,就要家長去創設情境,設計遊戲。越是學齡低的孩子,越是樂於接受學習的遊戲化,生活化。如何在枯燥的學習中加入遊戲的成份,就要家長開動腦筋,挖掘智慧了。比如角色扮演,讓孩子當小老師給你上課,讓孩子出考題讓你考試,等於是讓孩子重新把所學的知識溫習了一遍;比如在孩子面前故意示弱,出錯,讓孩子“逞強”一番,滿足孩子的“虛榮心”,增強自豪感;再比如陪孩子玩學習遊戲:玩詞語接龍,續編故事,比賽造句;到市場買菜認斤兩學計算,在家開家庭辯論賽,搞“記者訪談”,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當家管帳,培養理財意識,培養數學興趣等等。此外,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周末或節假日多帶孩子遊山玩水,多讓孩子參加實踐活動,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積累感性經驗,豐富人生閱歷。只有興趣廣泛,才能知識淵博。或許有的家長會說,我太忙了,我沒時間陪孩子。那麼,時間和孩子的未來比,哪個更重要?今天多陪一會孩子,明天就少操一份心,因為,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教育效果也越好。可以這麼比喻吧:金錢買不來時間,但時間可以買到孩子的未來。 所以,家長們要扮演好自己作為家長的角色,配合好學校教育。用平常心看孩子,用耐心等待孩子,用真愛賞識孩子,用智慧導引孩子。如若孩子擁有這樣的家長,相信孩子會視學習為快樂之事,會與學習結下不解之緣。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中國媽媽到美國生孩子的明細賬 | |
2012: | 小學三年級社會學──名人生平簡介 | |
2010: | 劉以棟:父親節,追憶父親的叮囑 | |
2009: | 幸福人生講座(六十五):找准自己的人 | |
2009: | 天宇: 和女兒談心(十二) | |
2008: | 給三妹講個故事 | |
2008: | New Children 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