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國學生最會讀書? |
送交者: 齊若蘭 2004年06月28日15:58:32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德國一向自詡為“詩人與哲人的國度”,但在2002年年底公布的一項由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研究報告中,德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21位,遠遠落後於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消息傳出後,舉國譁然,引為奇恥大辱,教改聲浪高漲。PISA從32個國家(包括28個OECD國家及4個非OECD國家)抽選了26.5萬多位15歲的青少年,以紙筆測驗衡量這群中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能力,目的是了解即將受完義務教育的各國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並為終生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PISA衡量的是學生成年後在社會上發揮應有功能的能力。 這項前所未有的跨國性調查,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英國媒體將之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 閱讀能力影響未來 2000年舉行的第一次PISA測驗把重心放在閱讀能力上。 PISA報告指出,15歲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學校里學習到成年以後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為終生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學生具備了第五級閱讀能力,可能會決定每個國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中,能擁有多少世界級知識工作者。” 事實上,兩年前公布的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報告早已指出,閱讀能力強的人不但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較高。學歷高低固然會影響就業機會,但是當學歷相當時,閱讀能力強的人擔任高技能白領工作的幾率就明顯高得多,而且閱讀能力強的比學歷高低更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 但是,怎麼樣才能看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參加PISA測驗的學生必須閱讀短篇故事、網絡信件、雜誌報道及統計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然後回答問題。PISA從三個層面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汲取資訊:能否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二、解讀資訊: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三、思考和判斷能力:能否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收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芬蘭學生最會閱讀 2001年12月,PISA公布了初步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芬蘭是最大贏家,閱讀、數學、科學三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尤其在閱讀能力上,明顯領先(數學及科學成績,則分別由日、韓奪冠)。 就平均分數而言,經合組織國家15歲中學生的平均閱讀成績為500分,而芬蘭學生的平均成績卻高達546分,加拿大其次(534分),接着依次為新西蘭、澳大利亞、愛爾蘭、韓國、英國、日本等國,平均分數在522—529分之間,彼此相差無幾。身為第一強權的美國,閱讀成績僅勉強達到平均水準。 PISA報告指出,一般而言,閱讀測驗的平均分數反映了一國的教育品質。如果絕大部分的中學畢業生閱讀能力都在平均水準之下,那麼未來的勞動人力很可能缺乏必備的技能。 此外,PISA把閱讀能力分為五級。對於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系而言,有多少未來公民具備最高的第五級閱讀能力,是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結果,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只有將近1/10的學生達到最高的第五級閱讀能力,只有2%在第一級以下。而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英國,也都有15%以上的學生達第五級。 芬蘭學生不但閱讀能力強,也非常樂於閱讀。有18%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單純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相較之下,升學壓力沉重的日本學生簡直視讀書為畏途,高達五成五的日本15歲青少年從來不會為了興趣而閱讀。 韓國學生儘管平均閱讀成績名列前茅,達到第五級閱讀能力的學生卻不到6%,但低於第一級閱讀能力的學生也很少(不到1%),可見絕大多數中學生閱讀能力都屬於中間程度,韓國教育制度塑造出來的學生水準整齊,差別不大。 德國學生的表現則跌破眾人的眼鏡,有1/10的德國學生閱讀程度低於第一級,受完義務教育後,仍不具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閱讀能力在第一級以下的學生都以男生居多,出身於弱勢家庭,而且許多在外國出生,或父母為移民。 興趣是閱讀的動力 學生會不會為興趣而閱讀、喜不喜歡和別人討論閱讀過的書、逛書店和上圖書館看書的頻率高不高、重不重視閱讀,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閱讀習慣。而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發現,中學畢業後,若是長期不閱讀,閱讀能力仍會逐漸退化。因此,基礎目標應該要激發學生對閱讀抱着正面的態度,經常參與閱讀活動,學生未來才能成功地終身學習。 一大警訊是,許多國家的學生認為閱讀完全是浪費時間。 儘管如此,在每個國家,對閱讀表現出高度興趣的學生,在閱讀測驗中的表現都明顯高於不愛閱讀的學生。從來不為興趣而閱讀的學生平均閱讀成績是474分,遠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500分。31%的學生會每天自由閱讀自己有興趣的讀物,但時間不超過30分鐘,他們的平均分數顯然就高了一點(513);而每天為樂趣而閱讀半小時到2個小時的學生平均分數更高,達到527分。 由此可見,閱讀與興趣之間,確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而言,家長的地位和教育程度,確實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但根據PISA研究,文化資產的影響力更勝於實質財富。換句話說,家裡的文學作品、詩集、藝術品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討論書籍、電影、電視節目的內容,通常孩子的閱讀能力愈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無論貧富貴賤,都能從學校中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PISA報告中也提出了學校可以努力的方向: 許多校長都抱怨學校硬件設備不足,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是否經常運用學校的圖書館、電腦、網絡等,遠比硬件設備更為重要。高素質的老師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在相關領域受過大學教育的教師比例越高,通常學生的閱讀能力越強。 PISA報告一出,各國紛紛檢討教育制度,並積極向他國取經。 儘管日本表現不錯,教育界人士卻不敢輕忽日本青少年閱讀興趣低落的現象。 歐洲的熱門話題則是:德國教育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經濟學家》分析,德國教師的質與量可能是癥結所在。德國的學生和老師的比例在經合組織國家中一向偏高,教師短缺,教師年齡偏高,加上1/3的老師感到職業倦怠,都可能影響教育品質。而德國學生早上8點上課,下午2點就放學,如今也備受質疑。 近年來,英國也為中小學生語文能力日漸低落傷透腦筋,如今在國際閱讀評比中名列第7,還在閱讀測驗中最難的“思考與判斷力”評量中拿到高分,簡直喜出望外。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分析,英國多年來逐步改變教學方式,如把傳統偏重記憶人名、年代、事件的歷史教學,改為培養研究歷史的方法,以及找問題、下判斷和溝通的能力,從PISA測驗結果看來,多年的教改已漸見成效。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