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Mr.No |
送交者: 東方愛嬰 2004年07月06日16:10:1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孩子到了兩歲左右,家長會明顯地感到最近他很不聽話,總是莫名其妙地與大人對着幹,對父母的要求動不動就說“不”,還喜歡自作主張,惹是生非。叫他吃飯,他卻說:“不,我還要玩。”在戶外玩時,叫他別坐在地上玩,他說:“不!”去拽他,他不但不起來反而大哭。給他穿衣服,他卻說不穿這件,要穿另外一件;為他穿白色的襪子,他卻要穿紅色的。這些現象您的寶寶出現過了嗎?這時期孩子主要表現出什麼事都要自己做,勺子還用不好,卻要鬧着自己吃飯,不讓他做,就會哭鬧。歷來溫順聽話的孩子到此時期也會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這種現象就是“第一反抗期”。 我們家長只有了解孩子的反抗原因,才能正確施教引導那麼孩子反抗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歸納為5點: 自我意識的萌芽 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第一次飛躍。有了“自我”的意識,孩子也就有了“獨立自主”的渴望,想按自己的心意去做。但由於這種想法與要求並非都是正確的,所以孩子對任何事情都要採取反抗的態度。據調查,正常的孩子有84%經歷過反抗期,而意志薄弱兒只有21%出現反抗期。因此說,有反抗意識的孩子是正常的。 蓬勃的運動力 孩子希望自己的行為得到認同,希望自己的獨立探索活動不受限制和干涉,如果受到干涉,就會尋求自我保護或“反抗”。這時的寶寶有“自己來”的願望,卻常常做不好。對待這個已能滿屋亂跑、到處“探險”的孩子,多數年輕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保護或限制,這不許動,那不許摸,看着做事磨磨蹭蹭、越干越糟的孩子,心急的父母倒覺得不如替孩子做省事。這樣只會使孩子從不自覺、無意識反抗,發展成為有意識與家長對抗,故意與大人對着幹。但也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什麼都不敢獨立去做,也喪失了獨創精神,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沒有自主能力的人。 自我中心性 這段時期,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更甚。此時,孩子的自我抑制能力弱,喜愛堅持自己的主張,這就是孩子不聽話、事事反抗的原因。 語言能力不成熟 兩歲孩子缺乏表達意思的能力,在無法讓父母了解時,只會着急地以“不要”一詞來表達。如果成人不停地問,孩子就會煩躁,用亂發脾氣加以抗拒。因此,成人有必要設法了解孩子的想法。 矛盾感 孩子在反抗時,心理上是十分矛盾的,想做又怕做不好。而有些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又過高,讓孩子難以承受。所以,這種過高的期望與孩子的心理水平形成矛盾。 無論如何,孩子的反抗過程是他希望獨立的過程。成人基於保護心理加以干涉,才造成孩子與成人的對立。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態度起着關鍵的作用,措施得當,則孩子的反抗就成為通往獨立的前奏曲。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度過反抗期﹖ 第一,尊重孩子的選擇。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有人吩咐他做這做那。這時,父母可以拿出多種方法讓孩子選擇,這樣孩子在規定的範圍內既行使了自主權,又表現了獨立性,還能心甘情願照着父母的建議做。 第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執意反抗,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給孩子心愛的玩具或卡通,待其情緒好轉再溝通。不要強迫,更不要威脅或利誘,孩子有時很犟,做父母的要顧全孩子的面子,搭梯子,讓其體面下台。 第三,多給孩子一些愛。 心理學家強調,要讓孩子服從,就必須多給他們一點愛、關懷與理解。事實上,一個苛求、缺乏愛的家庭似乎更易養成孩子叛逆的心態。假如父母希望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再發生,就得狠下心來,忽視一些錯誤行為,誇讚他的一些良好表現。讚揚本身雖只是一件小事,但對孩子而言,它已代表了父母對他的愛、關懷與注意,以後他會樂於服從的。 第四,不要破壞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打斷並要求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還會發展為對抗。兩代人應當相互尊重,尤其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和秘密。當然,父母負有監護的責任,但這種監護是以尊重為前提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