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女生王文思:我的美國派生活 |
送交者: 王 東 2004年08月07日14:05:4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採訪人:王 東(《中國圖書商報》記者)受訪人:王文思 採訪背景 18歲的美籍華裔女孩王文思(Katharine wang),3歲半隨父母自哈爾濱移居美國,現已成為斯坦福大學一年級新生。之前她曾經就讀於加州Vivian Webb私立高中,在那裡度過了充實的三年。她以自己的這段生活為藍本,以流暢的文字、細膩的刻畫、生動的描述再現了自己曾經有過的思索和感受——這就是她的第一本英文自傳體小說、近10萬字的《此時,彼地》(Been There,Done That)。最近王文思在假期隨父母來到中國畢業旅行,於是筆者在外研社見到了這個如同加州陽光一般燦爛的女孩子。 美國高中不是神仙日子 記:你是怎麼想到要寫《此時,彼地》這樣一本反映美國私立高中生活的小說的? 王:我記得寫小說的想法產生於一次回國探親的經歷。父母朋友的孩子在跟我聊天的時候談起美國高中生的生活,他們認為和中國比起來,美國高中生過的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約會、跳舞、喝酒、上網、郊遊,就算是考試也可以排個play,來個debate,交篇essay就萬事大吉;上大學對於美國學生來說更是輕而易舉,只要想上就會有各種讀書的機會等在前面。作為一名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孩子,我覺得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於是當時就想做一點什麼,讓更多的中國孩子知道在美國高中生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在高中三年級有一段時間,我除了在家裡準備SAT考試沒有別的事情,於是當時就決定開始以自己的高中生活為藍本寫一本小說。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當時仿佛有很多話要說,而那些文字仿佛是自動地從心底流出來的。在一個半月之後,《此時,彼地》就誕生了。 記:在你的小說出版之後,讀者的反響怎麼樣? 王:我在書上留了一個電子郵件地址,這是我的讀者信箱。在小說出版以後很多中國讀者,主要是一些中學生寫電子郵件給我,表示了他們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很多人寫信來問我美國是什麼樣子的、我和我朋友們的生活具體如何、書裡面的人物是否確有其人等等。對於他們來說,虛構的作品激發了他們對另外一種生活的好奇心。 其中一個讀者給我寫的信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位剛剛結束高考的女孩子,在信中她說:“我兩個星期以前買到了你的小說,而現在我已經讀完了。這本書真的很好,我不僅對小說的情節感興趣,而且也被書中一些東西深深地打動了。我發現在對待生活、朋友、大自然和社會的貧苦各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共同之處。是的,我傾心於從生活中學習,並樂於珍惜和享受生活……”(原文為英文)。另外一個男孩子在郵件中說,在讀了我的小說之後,他明白生活不應僅僅是學習,還應該有同朋友、同老師之間的那種真正的關係。有的人說,在讀了我的小說之後,仿佛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女孩子浮現在他們面前。我想這些來信都肯定了我小說的內容和它在藝術上的價值。 也有的中國孩子給我寫了很長很長的中文電子郵件,但可惜的是以我現在的中文水平,還無法讀懂。 寫作是真實生活的演練 記:寫一本小說對你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王: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釋放自己的渠道,我通過筆尖釋放出了心中的感情和思索。我喜歡文學之美,我喜歡選擇恰當的詞句確切地表現自己心中所想,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作。此外我也讀了很多書,我的榜樣都是那些知名作家,我也希望能夠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但是,最重要的是,通過文字我可以同很多人有心靈上的交流,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因為這樣的話,有人的生活可能就因此而改變。 寫作其實是真實生活的演練。在寫作的過程中,以前經歷的事情,愛、恨、痛苦、歡樂得以在頭腦中重現,如同又生活過了一遍。而通過這個過程我也可以反省到自己的優點、缺點,重新評估自己,從而讓自己更趨向完善。 記:加州是華人聚居之處,同樣也是華裔美國作家的多產州,其中有被稱為“華裔美國文學之母”的黃玉雪,有走進美國主流文學圈的湯亭亭,以《喜福會》等反映美國華裔命運而聞名全美的小說家譚恩美等等。同樣生活在加州,你對這些文學前輩的了解有多少?你對自己未來的創作道路有什麼預期? 王:我想成為像譚恩美那樣有名的作家(笑)。在英語中有一句話,說要把跳高的橫槓放得高些,但同時也要能夠得着。我想我還只有18歲,還有很多時間去錘鍊、去提高,還可以做到更好。我記得自己以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想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話(笑),我想這至少是我寫作的一個目標吧。 目前我在斯坦福大學的專業是英語語言文學,這個大學的英文寫作在全美大學的排名和哈佛大學差不多,在那裡我可以得到系統正規的寫作訓練。在大學畢業以後,我可能會去修習法律專業但是寫作對我來說是無論如何不會放棄的——至少我現在是這樣計劃的。 我現在正為自己的下一部關於“三十元俱樂部”的小說着手搜集素材,所謂的“三十元俱樂部”是對於早期從大陸去美國的留學生團體的總稱,因為他們在出國之前只能換到30美元。這些人現在有的已經比較成功,有的仍在繼續努力,我希望通過其中幾個人的故事表現出他們整整一代人的風貌。 對於以後的創作道路,我希望自己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並且更多元化一些。描寫美國華裔的生活是我的優勢所在,但是我希望自己不僅僅可以寫這種故事,還可以寫出像《哈利·波特》那樣的奇幻文學作品,並嘗試將中國的神話傳說融入其中。 華裔孩子風貌各異 記: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的女主角生性開朗樂觀,同父母的關係也很好。那麼在家裡你和父母的關係如何?他們是否如同《喜福會》裡面的中國父母那樣對你各方面都嚴格要求? 王:我覺得很幸運,我的父母跟我的關係是很平等的,我也是比較自由的,比如我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動,可以自由地選擇對待生活的態度。只是他們會過問我的學習,會管我是否交了男朋友等等,晚上我在外面也不能呆得太晚。 我想我的父母並不專制,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會給我講道理,是比較客觀的。在我的小說中有一個叫Sunny的女孩子,她的生活原型是我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同學,她的父母管她管得很嚴,比如要她拼命學習、上最好的大學、讀最賺錢的專業,而這個女孩子從內心裡對那樣的父母也是很反感的。 在美國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個觀念:對待不會游泳的孩子,只要把他扔到水裡,讓他自己去學習。我想我的父母在把我扔到水中之後,同時也扔給我一個救生圈。偶爾他們對我的保護也有些過火(笑):我拿到駕駛執照已經差不多一年了,他們還是不讓我單獨開車,每次我開車出去,他們都要開另外一輛車在後面跟着我。 記:在你的小說中寫了很多華裔孩子的生活,那麼在美國華裔孩子的整體風貌如何? 王:有一種美國華裔孩子,學習就是他們全部的生活。如同我書中的Sunny,當高中畢業之後回顧自己過去四年生活時,她發現自己只是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只是為父母學習,而她自己的目標就是為了達成父母的願望。其實除了課本之外,她本來還可以和朋友、老師有更好的交流。在我看來,社會是一個更為廣大的天地,生活遠不只是應付考試那麼簡單。在“真正”的社會裡面,人們並不會只看你的大學、你的成績有多好,更重要的是能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有協調能力、組織能力等等,所謂的“personal skills”是很重要的。還有一類美國華裔,他們的父母很成功,但是太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於是這些孩子就會跟壞孩子打交道。他們的父母這樣拼命工作其實是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但缺乏同孩子的溝通又讓他們有負罪感,為了彌補,父母就給孩子很多錢,給他們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應該說這些華裔孩子的本性並不壞,但是他們的自律性很差,也不懂得尊重父母。 還有的華裔孩子因為無法實現父母過高的期望而放棄了努力。你知道,美國華裔子女上大學,一般都要選擇法律、商業、醫學這樣以後必定會賺錢的專業,由此可見華裔父母的要求有多嚴苛。在我的大學中我就遇到過兩個華裔男生,他們問我是學什麼專業的,我說自己要學習英語語言文學,他們馬上就覺得很奇怪,因為可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專業是那種所謂“沒有用”的專業吧。其實這也造成了在美國政壇、文壇鮮有華裔、而那些實驗室和航天局往往儘是中國面孔的局面。我想父母應該認識到沒有笨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聰明才智。 美式個性化教育太放鬆 記:你在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篇幅寫美國高中的學校教育,那麼同你所了解的中國式教育相比,你覺得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王:我跟一些中國中學生聊過天,很多人都說他們每天都得學習,壓力很大,有很多考試,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你在同別人的比較中做到最好。我覺得在美國學校之中,老師更注重學生本身的局限性,老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在自己的限度中保持最佳狀態。美國老師也注重測驗,但是他們更關注學生的興趣。在中國任何一個項目都可以轉化為考試,我個人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體育考試,如果讓我去考的話,一定會不及格吧(笑)。 但是美式教育也不是都好,作為一種個性化教育,我想學生也許太過放鬆了。反倒是在中國這樣一種教育體系中,學生能夠一直保持一種奮進、戰鬥、昂揚的姿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雖然應試教育並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才能。每次我來到中國,當在書店裡看到有那麼多的人在書店裡選書、看書,我就會被這種巨大的對知識的渴求所感動,我想這跟教育制度也不無關係吧。在美國,學生的學習主要靠自律,否則就會變得很懶惰。我想東西方的教育制度不能簡單的用好或者壞來概括,應該看到每種教育制度的背後都是有文化背景的,也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間。 記:你在小說中以深思、成熟的筆觸描繪了美國高中學生之間的愛情,那麼你本人對於這種愛情持什麼樣的態度? 王:我想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肯定會有人反對,有人支持,我本人也認為應該對具體的事情區別對待。當男孩遇到合意的女孩,一見鍾情並希望發展出一段羅曼史,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就見過有高中戀情成功的例子,他們後來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也見過短到只有兩周的戀愛,這樣的關係往往會影響身陷其中的人在學校中的整體表現,進而影響他們的前途,我想這種戀愛的負面作用比較多。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了感情的經歷畢竟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吃一塹長一智,也可以增強自律性,學習到很多東西。有的人錯誤地以為高中生一定都不知道自己的感情所在,所以對感情徹底說不,而這種不自然的態度也會導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犯錯,或者出現不應有的偏差。 (ZT)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