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Wendy不過是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但凡事卻讓父母覺得認真過頭:上學遲到了會跟父母大發脾氣,抱怨他們沒有按時叫醒她;一次小測驗沒拿到100分,好長時間都會念念不忘。對此,身為MBA的父親很不以為然:“考試並不一定要100分,關鍵還在於你有沒有掌握知識;上學遲到一次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你不是故意的。”可說了白說,Wendy照樣我行我素,這令Wendy的父親十分苦惱,覺得女兒的表現有點過分。
其實,過分的是Wendy的爸爸。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他們會堅信許多單純的東西,並將之視為生命中最神聖的,這是一種純粹而又強烈的成就動機。
在家長看來,這時候的孩子是十分固執的。你說沒關係,但他偏要那樣做。其原因就在於,意義對於孩子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他們無法理解所謂既好又不好、既錯又不錯等相對的概念。100分有什麼意義呢?走過那些歲月的人回望時的確覺得沒什麼,但是如果一個孩子一開始就不想努力去做到最好,那麼他一生恐怕也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果他從小就能仔細分辨態度與行為的差異,認為遲到一次沒關係,那麼他恐怕也就不可能那麼嚴肅地對待以後的學習和人生。如果不順應他們的這種心理特徵,其結果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反而會消解他們原初對生活所抱持的信心,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因此,只要孩子的這份認真是有理由的,只要孩子的這份認真伴隨着積極向上的要求,家長就應該呵護住他們這一份純真的成就動機,並慢慢引導他們在生活中自己去體會、去發現那許許多多的相對,而不要急着現在去灌輸。教育應當順應孩子的成長曆程;同樣,從童年時代走過的我們,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的時候,應該用當年的心態,而不是今天對生活的理解,以免破壞孩子那一份可貴而純真的成就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