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性朋友的父母來美國探親,兩位老人興致勃勃地前往另一個城市去探望闊別十年的兒子,兒媳及孫輩,結果兒媳,孫女對他們惡語相向,兒子非但不制止老婆孩子,還告訴父母說,美國人都六親不認,等他自己的孩子18歲了,就教他們離開家,他將來也不指望他的孩子云云。兩位老人受不了兒媳的張狂,更受不了兒子的冷漠,兩周后他們暗然離開兒子家。
據說這位兒子從前是模範孩子。學習好,拉得漂亮的小提琴,又聽話,又乖,16歲便離家去上大學,絕對是父母的驕傲。來美後經過多年奮鬥,他成了一所大醫院的醫生,可以算個成功人世。可他的父母卻寧可要兒子的愛,而不要兒子所謂的成功。
你可能會說這位兒子的變化都是因為兒媳不好,加上兒子又怕老婆,結果只好父母受委屈了。我想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或許當年他父母忙於督促孩子念書,拉琴,忽略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使他心裡缺乏愛的種子?成年後在本該養兒始知父母恩的時期他又錯過了讓這愛的種子生根發芽的機會(孩子小時交給兩家父母帶),難纏的媳婦加上赴美後人文環境的變化使他離生養他的父母越來越遠了。
我們都希望自己老來不靠兒女。如果真能作到,恐怕也僅僅是經濟上而已,情感上我們對兒女還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如何在孩子年幼時撥下“孝”的種子呢?尤其是對男孩子,如何進行“孝”的教育,使他們娶妻後不會疏遠父母呢?
鄰居是一對80多歲的美國夫婦,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已過世,另一個住在離他們40分鐘車程的地方。兒子每周打電話,並經常來看望他們,holiday時接他們到家裡小住。有時兒子還會帶上他的3個孩子來看望他們。老頭老太太在patio下看3個teenagers在院子裡打打鬧鬧,並不時地招呼他們來喝冰水。這是我見到的美國式天倫之樂,是 我期望的“孝”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