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派雜談 ( 讀書筆記)
1. 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公元前1200-公元5世紀)
2. 中世紀音樂 (500~ 1450)
最具代表性的則莫過於Gregorian Chant——格里高里聖詠,又稱格里高里頌歌。
這種音樂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 既無和聲也無伴奏,或以極簡單、極低沉的管風琴為背景, 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回音莊嚴的和聲感。在情緒上力求靜穆、超脫,排斥人世激情。壓抑的男聲如潮水般連綿起伏,時而徘徊於幽沉的低音部,時而又突然攀升至難以想像的高音區,音域跨度之大和對人聲要求之高,是其他Early Music所不能比擬的。
格里高利聖詠的旋律一直貫穿了近15個世紀!巴赫, 莫扎特, 伯遼茲等人的作品屢見格里高里聖詠的旋律。直到今天,格里高利聖詠仍是天主教的唱詩班的演唱曲目。
3.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1450~ 1600)
復調音樂盛行, 器樂曲興起。
4. 巴洛克(Baroque)音樂 (1600~ 1750)
即從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1750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標誌着巴洛克時代的終結。
由於歌劇是一項劃時代的產品,所以「巴洛克」也就是歌劇誕生的這一年,來做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分界點。
巴羅克音樂的特點是結構嚴謹, 莊重富麗,和聲豐富。
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德、意、法等幾個國家最具代表性。
A. 巴洛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
以許茨(Heinrich Schutz, 1585 ~ 1672) ,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他們的音樂就好比是塔頂,因為他們不但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意大利的新音樂,而且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傳統音樂的集大成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射着異彩。
亨德爾 (George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
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代表作:清唱劇《彌賽亞》,《水上音樂》組曲,《焰火音樂》組曲。
《彌賽亞》的崇高的思想、聖潔的氣質以及優美的旋律造就了《彌賽亞》的不朽。其中的 “哈利路亞” 大合唱流傳最為廣泛,260多年來經唱不衰,是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已成為合唱文獻中百聽不厭的珍品。1743年倫敦首演時喬治二世在聽 "哈利路亞"合唱時不禁感動起立。以表示敬意。這一舉動竟形成了傳統,直到今天,人們在現場欣賞合唱《哈里路亞》時,都必須全體起立以示敬意。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巴赫的創作浩如煙海, 涉及除歌劇外的一切音樂體裁,其中主要是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因此後人往往把巴赫看作音樂的創始者,有人甚至稱他為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的作品洋溢着一種父親般的慈愛,而且是天父的慈愛,溫暖、感人,宗教的虔誠與濃厚的人情味交織成一首首聖詠前奏曲,寧靜、和諧的旋律如一涓細流潺潺流出,仿佛蘊含着許許多多說不完的話,雖然神聖,但又不是不能觸摸,每個音符仿佛都是從內心發出的真摯的誠懇的祈禱。
巴赫最耳熟能詳的普及作品應該是《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洛克風格合奏協奏曲中最為出色的作品之一。其中並沒有過多凝重的宗教色彩,也沒有笨重、刻板的樂段,從中我們可以聽到許多悠揚、舒心的旋律。
他的許多作品如十二平均律鋼琴曲已成為全世界接受西方音樂地區的音樂教材。
大凡學鋼琴的人演奏巴赫作品時,多半要先彈「致安娜.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此曲是巴赫衷心獻給妻子的傑出作品。
巴赫晚年最後的作品是「賦格的藝術」。這部作品是為了音樂本身而作,並未指明要用什麽樂器演奏。因而今日演奏的方式有弦樂合奏,有風琴、鋼琴、大提琴獨奏。這部作品無疑是巴赫最高境界的傑作了。
巴赫是屬於全世界的音樂家, 其音樂既富於他那個時期的特點, 又適合於所有的時代, 為全人類所喜愛。
B. 巴洛克時代的意大利音樂
a. . 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歌劇
蒙特威爾第 (Monteverdi Claudio 1567-1643) :
現代歌劇的奠基人,歌劇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創作中形成的。
b. 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弦樂
在意大利的巴洛克音樂中,可與歌劇相媲美的還有弦樂,這一時期的意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們都早於巴赫。這些音樂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
維瓦爾弟:
被稱為協奏曲之父, 大協奏曲大師,也被評價為與巴赫、亨德爾同樣重要的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其代表作是4 部小提琴協奏曲 《四季》。被公認為古典音樂領域最容易入門的巴洛克作品。它被錄製過上百次,從而成為世界上錄音次數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
c. 意大利的小提琴製作
巴洛克時期,在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小提琴製作家可謂層出不窮,如阿瑪蒂、瓜內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至今還活躍在舞台上,展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歌劇的序曲分為三部分: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快速終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可見,巴洛克時代的意大利音樂影響極為深遠。
C. 巴洛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a. 法國歌劇
法國歌劇,自十七世紀從意大利傳入後,立即帶上了法國化特徵:重視宣敘調,在其中突出了法語特有的韻律和節奏感;在歌劇中加進大量舞蹈場面;舞台裝飾極為華麗,表現帝王生活的氣派;已經接近於舞劇的形式。歌劇序曲採用與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 - 快 - 慢。
此時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
b. 古鋼琴音樂
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當時的古鋼琴大師有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
5. 古典主義音樂(1750 ~ 1827)
大約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為止這一時期的音樂。
但是古典風格的形式,不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以1600年為分界點那麼清楚,一般來說,從1740年~1770年左右是古典風格形成的一個過渡時期。
有人認為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1820年做為終點(貝多芬逝世於1827年)。
古典樂派的音樂通常都給聆聽者一種單純、明朗、優美、均衡的印象,這和巴洛克時期音樂華麗而且樂風複雜,以及浪漫時期音樂強調作曲家個人情感的宣泄,是很不一樣的。古典樂派的音樂大都有著統一而且規律的性格。
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奏鳴曲形式的音樂是古典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奏鳴曲經由巴赫的兒子P. E.巴赫以及施塔密茨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漸確立成一種樂曲形式,然後再由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等人將之發揚光大。
A. 洛可可(Rococo)時期 (1720~ 1770)
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之間,還有一些短暫的過渡階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
其音樂風格新穎、絢麗、優美、富有想象。著名的格可可風格的作曲家當數法國的庫普蘭,在德國採用這種風格的是巴赫的同時代人泰勒曼和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
B. 初期古典樂派
有三個主要樂派: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為中心的德奧的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C. 盛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
一般所說的古典樂派主要是指盛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
以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他們三人都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在維也納活動,他們都是運用奏鳴曲形式的大師,寫出了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這類體裁的不朽佳作,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奧地利 ):
被稱為交響樂與室內樂之父. 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代表作:升c小調第45交響曲《告別》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奧地利):
在整部藝術史上,不僅僅在音樂史上,莫扎特是獨一無二的人物。是個音樂神童, 天才。 4歲就開始演奏, 作曲, 6歲成為公開的演奏者。他的創作數量巨大,品種繁多,質地卓越。他有生之日震驚着音樂界, 直至他35歲早逝為止。他的作品結構精緻勻稱,旋律富有歌唱性,風格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利,明朗,樂觀,充滿了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但又可以隱約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具有純樸,稚趣,天真, 毫無造作的自然之美,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沒有一個作曲家的音樂比莫扎特的更近於“天籟”了。代表作:g小調第40交響曲、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國 ):
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等。
他的音樂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A. 自作品第一號至《英雄》交響曲之前為初期 。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風格輕快流暢。
B. 約自《英雄》交響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後為中期。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樂風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C. 其後的晚年作品為後期。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聰以後所作,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有代表性的兩部巨作是《莊嚴彌撒》和第九交響曲,最能表現這一時期特徵的是最後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和晚年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作品變為充滿瞑想和詩意的音詩。貝多芬的初期作品首先注重形式, 屬於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現出了強烈的個性,轉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已完全進入了浪漫派的世界。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集古典音樂的大成。 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因此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