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快養和慢養 |
送交者: xuewuzhijing 2014年03月12日21:32:49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孩子的快養和慢養:讀【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別再相信贏在起跑線上的謊言】有感
非常認同作者“贏在起跑線上就是個謊言”的說法。但是有幾點不同的想法想和作者商榷:
我的一點粗淺想法是: 1.孩子性格的好壞不是由快養慢養決定的,至少不全是由快養慢養決定的。 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孩子性格的好壞其實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慢養的孩子不一定絕對性格好。因為大多數孩子是由父母直接撫養,所以遺傳、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人品、父母的人生態度、父母的經濟能力、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側重點等等都和孩子性格的好壞直接相關。我經常對孩子說的是:做能做的事;做應該做的事;做願意做,做了以後會愉快的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有玩什麼、怎麼玩的矛盾,尤其是在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矛盾會非常突出,我會對我的孩子說:你如果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他們提議的遊戲的話,當然最好了,如果不喜歡,直接了當地說不喜歡,但是他們可以玩,你玩自己喜歡的遊戲。但是如果他們需要你的參與才能玩,你也直接說你本來不喜歡他們的遊戲,但是因為需要,就和他們一起玩,下次大家再一起玩你喜歡的遊戲。而一旦決定參與,就要一心一意地投入,別人高興,自己也樂在其中。這裡說的只是玩,其實可以推廣到其他方面,包括學習和其他的活動。通過這些過程,孩子可以學習到怎樣做才能既堅持自己的觀點又不傷害別人,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妥協和合作,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維護自己的利益----眼前的或者長遠的,有的時候即使看不到眼前利益也沒什麼長遠利益,但是退一步,不去斤斤計較,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自己得到了快樂,也是收益。這種經歷的積累會使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怎樣於己於人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只要有分歧就生氣,使小性,耍脾氣,計較吃虧占便宜,甚至走向極端。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自然積極開朗,豁然大度。做事有理、有節,這些和孩子是神童、超人並不矛盾,而這些性格的培養和快慢毫無關係。 2.快養不絕對錯,慢養也不絕對對。快養或者慢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根本。快和慢只是教育的兩個方面。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會導致教育的不平衡或者缺失。大多數孩子的身心發育都在正常範圍內,所以自然不能求其快而拔苗助長,可是天生秉賦過人的孩子為什麼要他慢下來?這些特殊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慢下來而是科學的指導,最終使他們能夠人盡其才,平衡發展。能快但不讓快的結果會使那些在某些方面發育超常的孩子因為“長期吃不飽”而出現行為問題,這些行為問題如果得不到根本解決,最終的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性格乃至人格問題。盧剛,馬加爵,韓寒,第四位的優秀女孩,李天一,這些人的問題不是因為快養造成的,而是因為某些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所以我認為不同的孩子全都慢下來養的結果和快養一樣,是另一種極端。 3.孩子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的說法是不合適的。 孩子,首先是孩子,然後才有發育得快和慢的區別。既然是孩子,就需要大人---父母、老師的指導。孩子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的提法就好像體育比賽中要求參賽隊員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那麼參賽隊員是否有能力來控制比賽節奏,保證比賽質量並且使比賽順利又公平合理?所以結論顯而易見,孩子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按照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健康發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本身是內因,是主體,但是不應該是主宰。 附原文: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別再相信贏在起跑線上的謊言】 一位家長說:這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我只後悔太晚讀到它: 孩子,你慢慢來。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你有權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樣樣領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 別讓孩子跑錯方向。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王芳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充滿想象力,充滿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畫畫為例,8歲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視角觀察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繪畫技巧,告訴孩子太陽應該是圓的,雲朵應該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種浪費時間。 “美術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會上的這些考前教育。8筆畫蘋果,幾筆調色彩,目的是為了應試,”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說,直接的後果是學生臨募能力強,表達能力弱,當然產生不了大師。 幼教專家說,現在很多孩子三歲開始學輪滑,其實孩子的骨骼並沒有發育好,輪滑會傷害到身體。太早學芭蕾也是一樣,對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戰。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魯林岳說,“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並不享受自己的愛好。“很多鋼琴十級的孩子發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一名專門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 “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太早,太急,家長反而把孩子的興趣扼殺了。”時代小學校長高軍玉講了一個學生的親身經歷,“這個孩子來報名的時候,問我,你們學校要不要學奧數的,我說不學。她拍着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師發現她的數學天分,開始讓她接觸奧數,最後這個孩子對奧數非常着迷,拿到了大獎。” 同樣學奧數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參加國際奧數比賽並獲得一等獎,載譽歸來時,主管基礎教育的教育廳副廳長請孩子們談感言,有一個孩子說,“我這輩子再也不要碰奧數了。” 教育界已經認識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後果。最近,教育部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公開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指南》很具體地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例如,5~6歲學齡前兒童,只需“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並沒有標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須認字,只說明“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 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長”。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學者楊佩昌最近撰文《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別把孩子大腦當硬盤》。他說,歐洲許多國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國甚至把這一條寫進基本法裡,禁止家長在幼兒園的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這位8歲孩子的父親介紹說,德國的教育是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知識,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倫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的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也只是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還是慢跑。由於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所以學生壓力並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學,真正成年了,才開始進入快跑通道。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了競爭,也才顯示出每個人之間的差異。 一名日本留學生告訴記者,日本在接受外國留學生時,對學生的學習總年限有嚴格規定,“少一年都要補齊,否則大學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學生違背生理規律超前教育,循序漸進地來。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裡,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馮鋼說,“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這些應試教育出來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學,突然間不用考試,就毫無方向感了,” 時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倪明江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太空人”。他說,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着考試走,離開了試卷,似乎就不知道應當如何去學習新知識,二是思維的依賴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習慣於照着做而不習慣問為什麼這樣做;習慣有人指導他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很好的條件下去做而不習慣創造條件去做。 浙大城市學院甚至嘗試用中學模式和軍事化教育方式來管理新生,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學生在高中時代好比身上綁了10根繩子,不能一到了大學,就把這10根繩子一下全放了,這會讓他們茫然無所適從,我們要嘗試一根一根放。” “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需要跑幾年的幼兒園、12年的中小學,那麼到大學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氣。所以,你看看中國大學生發展後勁不足,原因就在此。”楊佩昌對記者說。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案例簡況: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藉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係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獲獎無數,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問:這幾個學生你最喜歡哪一個?按照你喜歡的程度做一下排列?為什麼?站在什麼角度排列的? 這幾個人都是真實的案例,這只是一個簡況,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僅僅是個案,並不是所有有這樣經歷的人都是這樣,我們只是憑藉這幾個案例說明我們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個人就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安-柯萊瑞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在槍殺五人之後,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的槍擊事件)。 第二位是馬加爵; 第三位是韓寒; 第四位是我們省一所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人緣也很好,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做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做發言的。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裡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後,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第五位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一。 我們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1、我們為什麼生孩子? 2、做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3、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麼?
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願,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着我們的功利心不斷的膨脹,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你完成;因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超過你;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就忙着給孩子報奧數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又開始忙找老師給孩子補習。讓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樂,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終不堪重壓,採取最極端的做法:毀滅自己!等到那時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試考得怎麼樣不重要!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要珍惜別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的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最後,與大家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的話,以此共勉: “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寶寶無聊時候的幾種表現 | |
2013: |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四句話” | |
2012: | 風輕雲淡:從兒子的臉書上偷來的 | |
2012: | 老爸與自閉兒(後續1),情緒控制有進步 | |
2011: | 爸爸必須教會孩子的6件事 | |
2010: | 八十八佛法寶像(音樂) | |
2010: | 劉以棟:出國的得與失 | |
2009: | 一刻中文:我是怎樣讓女兒喜歡學中文的! | |
2009: | rainbow: 飛着女兒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