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並有了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套方法。作為家長,在感慨孩子長大了的時候,卻往往會發現,孩子有很多事情不願意和我們溝通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這個時候,也就是所謂“代溝”出現的時候。
忽然想起某天聚會,有個朋友聊起自己的孩子,有感而發的改編了一首詩:
小時候,
代溝是一個小小的虛影,
父母在前頭,
孩子在後頭;
長大時,
代溝是一個大大的鴻溝,
父母在這頭,
孩子在那頭;
成年了,
代溝是如此的若有若無,
父母在後頭,
孩子在前頭;
最後啊,
代溝變成一個小小的盒子,
父母在裡頭,
孩子在外頭。
詩的最後,有些傷感。那時,她還不到10歲的兒子與他們夫妻已經“無話可談”,除了監督檢查作業、吃喝拉撒外,幾乎與父母沒有交流沒有溝通,按照朋友的話說,是親子間沒有一句廢話。
想起她的火爆脾氣,以及她先生經常出差在外安於做甩手掌柜的情形,親子關係之間很糟糕似乎也不難想象。孩子從小多是她一個人帶,可謂盡心到極致。偶有聚會
時,就看她事無巨細的要求孩子,當然也動輒就沖孩子發脾氣,孩子稍有不對就連發炮般的對孩子嗷嗷吵,幾乎不給孩子說話辯解的機會,同時在我們面前也許是
“謙虛”,總是不停的提起自己的孩子,明明是驕傲着,卻話里話外嘮叨孩子這不好那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並不熱衷於跟着父母一起外出,也自然與父母的距離越
來越遠……
其實,如果找對方法,從小就做到有效的親子溝通,孩子與父母一直是並行、交錯成長的,這樣的關係才是正確的親子關係。
第一種溝通:有效的聆聽比所謂的經驗重要;
孩子的成長中,父母最難做到的是“聆聽”,最容易犯錯誤的是“說教”。
“說教”究其根源,源自父母的經驗。父母的經驗究竟重要不重要?
重要!是因為關鍵時刻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少遇挫折。
不重要!是因為父母終究是無法阻擋孩子前進的道路,哪怕是荊棘密布,父母也無法替代孩子的腳步。
所以,父母還是不要糾結於經驗值重要與否。關鍵在於,孩子聽否。願意聽的時候,經驗是無價之寶;不願意聽的時候,經驗就是嘮叨與無稽之談。
那麼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經驗,去認真的“聆聽”孩子。聽他們的想法,若行之有效,就鼓勵他們放手一搏,年少時,努力的過程、探索的過程遠遠比結果重要。
聽他們的想法,若幼稚經不起推敲,也不要急於糾正或者否定。有些路必須親自走了才知道是否行得通;有些錯誤也必須自己“埋單”後才會成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每個人都不會隨便成功!
聽他們的想法,若本身就是錯誤的,不妨和孩子一起進行深度推敲。航行離不開燈塔,父母如果有燈塔的高度,還會發愁孩子這艘小船在汪洋里迷失方向嗎?
第二種溝通:中肯的建議比無謂的誇獎重要;
越來越多的父母糾結於“賞識教育”,片面的理解為孩子只能夸,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卻忽略了“夸”的前提:要做到言之有物的誇獎而非泛泛的伸出大拇指;持續的誇獎鼓勵勝過一時心血來潮的表揚。
很多時候,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意見。但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建議。
在孩子面前,儘量不要做專家。因為專家不是爸爸媽媽。孩子需要有着喜怒哀樂可以一起分享、分擔的父母,而不是永遠高高在上的指導、指揮。
一場激烈的爭辯賽更能有效引導孩子往父母設定的方向走;而一個有趣的場景遊戲更能緩解孩子身心的壓力釋放愉悅的氛圍;甚至父母需要孩子幫助的時候,往往是孩子成長最迅速的時候!
第三種溝通:真誠的交流比一味誇誇其談重要。
父母在認真的研究孩子,但還要分出精力與時間來面對工作壓力、人事關係、生活壓力等等。其實孩子也在研究父母,而且年齡越小,就越無時無刻。
孩子是世界上最通透的高等生物,他們純潔的眼睛完全可以正確判斷父母的想法做法。
孩子也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高等生物,他們幼小的心靈完全清楚父母對自己做事的底線與規則,並懂得不斷的觸碰這些規則,企圖可以有所突破。
所以,放棄我們的一些言不由衷,放棄我們的一些誇誇其談,放棄我們的一些準則規則,摘下我們成人世界的“眼鏡”,認真的和孩子交流溝通,用真誠的心,用愛的耐心!
有些交流不見得是語言,更多是肢體與心靈。一起出遊,一起淋雨,一起奔跑,一起擁有小秘密,都會讓孩子與父母越來越近;感覺孩子累了,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溫暖的懷抱,勝過千百遍的問:你累了吧,你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