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3)罗素《中国问题》解读(上)
送交者: 匣子 2005年09月06日17:19:23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作者: 姚小平

1920年10月中,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1970年)绕道西伯利亚抵达中国,在北京大学访学,直至次年7月。此前他访问过前苏联,著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920)。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不满于金融资本控制下的西方文明;他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战期间曾因反战而遭到监禁,以至被逐出剑桥讲坛。但他并不欣赏俄国发生的一切,1920年夏,当他跋涉于伏尔加河畔,向着东方智慧的国度进发时,他说,他心里充满了痛苦和疑惑,期盼早日踏上中国,以“寻找新的希望”。可是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贫弱大国,能让他看到解救西方“工业主义”的希望,觅得医治世界性“强迫劳动”的良方么?在中国,他一边接触社会,熟悉各界生活,一边阅读有关文献,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经过一番观察、体验、比较,他把所思所得写成一本书,于1922年出版,这本书就是The Problem of China(《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

罗素眼见的中国,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一大堆;中国的存亡系乎一时,而去从则难以卜知。这些他在书里都谈到了。如果他只限于谈论这些问题,那么,时隔80年,《中国问题》到今天大概就只有研究民国史的人才会去找来看。可是我们现在读这本书,会发现其中很多内容仍值得玩味;凡是关心中西文化异同的人,都会有兴趣于这本书,因为那里面涉及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一些东西。罗素称,不管对于中国还是人类,文化问题都是根本,“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哪种政治或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能接受”(中译本1页-2页)。这么说,他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愿意接受任何社会制度,并且是无条件的接受。这个说法让我感到意外,因为,第一,前面说过,罗素并不喜欢苏式社会主义,他甚至劝中国人不要跟从苏联的榜样,否则迟早有一天会后悔;第二,他是一个研究数理逻辑出身的哲学家,措辞恐怕不会那么绝对。我核查了原文,发现跟中译文有点出入。原文是:if these[cultural questions]could be solved,I would accept,with more less equanimity,any political or economic system which ministered to that end(p.10).这就对了,“with more or less equanimity”这个修饰语漏不得:不是任何政治经济制度他“都能接受”,而是“或多或少都能坦然接受”。另外,对这句话我们须注意它的虚拟语气。罗素是说,假如文化问题能够解决,他愿意如何如何,而实际上文化问题在他看来要比政治经济问题繁复得多,靠一两代人解决不了。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罗素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他写《中国问题》,虽说大半篇幅用于讲评时政,主旨则在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短长,以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可能,而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只是他展开论述的外部场景。今日的中国面貌一新,所处的场景也已绝然不同。罗素当年提出的文化问题,解决得怎样了?读着《中国问题》,我不禁想,假若他还在世,再访中国,他或许会高兴地看到: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有的问题已经缓和,并且有望解决;而有些问题仍然棘手,其解决尚须时日。至于他最为憧憬的大结局,即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虽有种种牵制因素,但世界诸文化终将求同存异,融为一体。

罗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是世界所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

1)“使用表意符号来书写,而不是用拼音文字”;

2)“在受教育的阶层中,孔子的伦理学说取代了宗教”;

3)“执掌政事的不是世袭贵族,而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文人学士”。

在20世纪初西方语言文化大举进军中国之时,这三个特征便尤其突显,构成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大文化问题,即:文字问题,儒学问题,科考问题。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