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自益与自损
点睛
读书做什么?颜子认为,人要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来就想开发心智,能看得更远、更广、更清楚,有利于做人处事。那么究竟有利于做哪些事呢?
颜子说,还不知道如何敬养长辈的人,想让他看到古人是怎样为长辈想在前面,顺着长辈的思路,轻声细语,和颜悦色,不怕劳累,送上可口的食物;因此而小心惭愧害怕,奋起实行这些。还不知道如何忠于职守的人,想让他看到古人是怎样做好本职工作又不越权限,见到事业有危险就能拼命,不忘忠心劝谏君主,以利于国家社稷;因此能自我对照着想一想,也想去学学他们。一向骄横奢侈的人,想让他们看到古人是怎样恭敬节俭,物质要求很低,以礼法规矩作为立身之本,以敬业守责作为立身的根基;因此害怕地感到自己的失误,切实地抑止自己的欲望。一向没见识的吝啬鬼,想让他们看到古人是怎样仗义疏财,很少有私心和享受的欲望,忌讳厌恶自满自足,周济穷人救济灾民;因此惭愧得红着脸改悔知耻,能积聚财产也能合理的散去。一向粗暴凶悍的人,想让他们看到古人是怎样的能小心谨慎委屈自己,懂得牙齿因为硬所以容易断落舌头因为软所以长存的道理,能够含羞忍辱,尊敬贤人,容忍众议;因此而感到自身力量不足而沮丧,像身子架不住衣服一样自我收敛。一向胆小怕事的人,想让他们看到古人怎样的达生知命(看得开),刚强、坚毅、正直,言必行、行必果,做好事不求回报;因此振作起来,不怕别人的恐吓威胁。至于其他方面,修身百行都是这样。纵然不能到达纯粹的(圣人)境界,也能远离过分和极端。学到的知识,处处都能用到。
由此我想到了读书的内容。现代的《语文》教材,简直是道德的高标准与文字的低俗化的完美组合。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2册,读完后,学生却得不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精神与语汇积累。其实用价值与学术价值,都无法与《弟子规》同日而语,甚至连《三字经》都不如。《弟子规》中所说的道理与事例,大都是能让孩子去日常做的。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心性、养成了习惯,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由于教材中那些道德行为只能说,不能做;就像黄继光、董存瑞的故事,只能听听,说说,不能学着做;加上教材内容的文字的粗俗,尽是白话,一览无余,读过也可以丢弃,所以学生这六年学习的黄金岁月基本上是白白耗费。
这就点接近于颜子批评的当时的一些读书人,他说,现在的读书的人,只能说说大道理,不能实行这些道理。尽责尽孝又没名气,仁爱仗义又做不到;加上处理一件纷争,也不一定能合情合理;管理一个千户人家的小县,也不一定使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问他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柱栋梁桁的横直;问他们耕田,不一定知道粟早豆迟的种植时令;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迂阔荒诞;统率军队,治理国家,一点也用不上:所以被那些武夫俗吏共同取笑,都是这个原因啊。
可不是吗,只能说说大道理,不能实行这些道理。那么,这些所谓的道理,其实也就是无道也无理,结果也只能是误人子弟。这并非危言耸听,所读的书既然不能教孩子“成人”,又谈什么教孩子“成才”。那么,这进口纸彩排,印刷精美的教材,就只能起到一件时装的作用,装扮一下,炫耀一下;时令一过,丢进废品堆中。小学六年语文教学的成果,就是认识了2500个汉字;据说这是人家半年就能完成的事。而好的教材,就应当是一把钥匙,让学生能发掘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能学以致用,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也就是说,学习要能够自益,即自我增加点什么。
颜子还批评了那些因为学习而自损的人,他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知识。看到有些人,读了几十本书,就自高自大,忽视或凌辱长辈,轻视或怠慢同事;人们恨他像仇敌,厌恶他像讨厌猫头鹰。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不如不学习的好。
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假如多读了那么几本书,便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看着家人或同事,觉得这个不顺眼,那个没教养,以至于人家也把你当作仇敌,这样读书去损害自己,就适得其反了。如此学法,不如不学。
颜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的,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的学者为别人,只为了能胡侃海聊。古代的学者为别人,实行大道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者为自己,装修自身来求得加官进爵。至于学习像种树,春天赏它的花儿,秋天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是欣赏春花;修身利行,是摘取果实。
颜子也太过厚古薄今了,现在也有些人能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并以所学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当然也有为了胡侃海聊或升官发财的,比如通过函授或党校谋个学历之类。关于春华秋实的比喻,确实不错。学习好比春花,漫步其间,令人赏心悦目;学习更像秋实,硕果累累,使人充实自身。假如只知赏玩春华而不知摘取秋实,到头来,只能是两手空空。学习,当有所得,有所取,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颜氏家训》读后感系列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