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云好玩归好玩,也有烦恼,而这烦恼恰恰来自于人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两件大事:“吃”和“拉”。吃嘛,对我倒不是件难事,一直走南闯北,各种美味兼收并蓄,尤其是到了婆家,我从忙里忙外的“黄脸婆”,晋升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少奶奶”,天天吃现成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可孩子们却难伺候。在这小县城里,大城市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没了踪影,大饭店也少见,有的是家家门前卖米粉,卷粉的小吃店,孩子们都不爱吃。儿子相对而言还好养一些,可两个女儿每天对着一桌满满的饭菜摇头,除了白米饭和为了喂狗而啃点骨头外,其它一概拒绝。我很爱吃婆家腌制的腊肉腊肠,煮饭时放在米饭上蒸一蒸,切片上盘,油汪汪香喷喷的,米饭也带着特有的香味。可孩子们说蒸了腊肉的米饭有“怪味”,连白米饭也不吃了,气煞我也。上次回国还有所准备,带了五盒Macaroni & Cheese, 可到临走还剩下三盒。根据上次的经验,我想这次就用不着带了,反正孩子们也不怎么吃。谁料想两年前回国剩下那三盒“洋饭”,家里还没扔。大概是因为满盒印的洋文,家里没有一个人看得懂,没敢扔。只有一盒被打开,大概是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两个女儿看到这几盒Macaroni & Chesse, 两眼发光,如获至宝,非让我给她们煮着吃。看着女儿们期待的眼光,我只有把那两盒没打开过的Macaroni给煮了,而且带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吃了第一口:还能吃。两个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这下轮到家里的人皱眉摇头了。奶奶一个劲儿地问:“你们在美国是不是天天吃这个呀?那婆要是真去了,可吃不惯。” 一个一直生活在小县城,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的古稀老人,为了能去美国看儿孙,千里迢迢两次赴广州签证,均遭拒签。本来奶奶对来美国已不抱什么希望了,仅剩的那百分之一的热情大概也被孙女们吃的东西给吓没了。
人每天不管吃多吃少,厕所总免不了去几次。这个话题虽有些不雅,却是带着孩子们回国每天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尤其到了小县城,无论是家里还是外面的厕所,都是“蹲坑”了。两个大孩子适应得很快,可小三生性胆小,见那“坑”就恐惧,我又怕孩子憋出病来,只好用上了老人们带孩子的招数,所谓“把屎把尿”。她每天上厕所,就成了我的“体力活”,十几天下来,我胳膊上的劲儿见长。(也忿忿地想:下次回国非给她带一包“pull-up"不可.)
除了生活上的小烦恼,还有语言上的困惑。我们总教育孩子在家要讲中文,在中国更要讲中国话,可每次回凌云孩子们总要问:“为什么爷爷奶奶讲的中国话我们听不懂?” 不仅听不懂,爷爷和奶奶讲的“中国话”还不一样:爷爷讲“壮话”,对我压根儿是门“外语”;奶奶讲“汉话”,口音和四川话相近,却又不太一样,我也是听个懵里懵懂。孩子们回去练得最流利最标准的一句中国话是:“我不知道你们说什么。” 然而语言上的障碍阻挡不了亲情的传递。爷爷总是笑咪咪坐在那里,看着几个孩子上窜下跳,打打闹闹。不需要任何语言,我知道爷爷是开心的。“儿孙绕膝”,这就是老人们期待的“天伦之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