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电视报纸及其他媒体上看到有关教育孩子的报道。比如,今年9月1号某学校开学典礼,半小时内竟然有5名学生相继晕倒。原因是孩子们在家过了一个太舒服的暑假,开学之后不耐高温以至晕倒。还有《实话实说》里报道的一个叫洪军华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儿子贲贲将来有出息,从5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魔鬼式训练”。贲贲每天都要在爸爸的严格监督下,进行长跑、空翻、拉吊环等训练。2002年到2003年,洪军华带着贲贲利用寒暑假,先后骑自行车到过北京、广州和拉萨等地,进行了长达一万多公里的拉练。 还有一位写过《我只养你到十八岁》这本书,叫老周的家长,在孩子13岁的时候就直接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中,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和目的单独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对是错,是爱孩子还是害了孩子,是值得公众严肃思考和热烈讨论的话题,笔者作为一个10岁男孩的家长,也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和关爱,需要不时地浇水施肥修枝打杈。但同样,孩子也需要一个完全自然的生长环境,按照四时的不同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霜雪冰雹的洗礼和历练。这样他才能够长成挺拔有力的参天大树来抗御未来生活的挫折和打击。但有些家长未必能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用溺爱和放纵人为地为孩子搭起了一个玻璃温室,把孩子当小太阳围着,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天稍转凉就赶快加衣服,天一热就开空调,恨不能一年四季让孩子生活在恒温的环境里才算放心。孩子只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却无法理解“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残酷,这样单一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离开家庭,走上社会之后,将面临自我照顾,自我保护方面能力的缺失,严重者将影响到他的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不是已经看到有不少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生活上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被迫回到家中的例子吗?所以家长们,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当孩子离开襁褓之后,应该尽量让孩子有一个自然生长的环境,让他接受自然赋予的一切恩惠和历练,来应对将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残酷考验。
二.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家长应该尽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没有权利包办孩子的一生。更没有权利把自己一生未竟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因为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没有权利让孩子来帮你弥补自己今生的遗憾,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人生非常短暂,几十年转瞬即逝,一个人从幼儿,童年,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不能以牺牲孩子前二十年的幸福来换取他的后几十年所谓的保障和荣耀。可有的家长就不顾孩子的天性和意愿,以过来人自居,越俎代庖地恨不能把孩子一生都画下明确的路线,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和路线去努力,一旦孩子偷懒或者考试没有达到要求,便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不顾惜孩子的自尊和感受。更有甚者完全剥夺孩子接受大众教育的权利,把孩子领会家中,让孩子完全脱离集体这个大环境,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性格造成扭曲,完全把孩子当成了满足自己心理愿望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实则是极为自私和残酷的。孩子在没有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明确的分辨能力之前,家长为孩子做些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天性,在孩子自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孩子坚决排斥,即便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呢?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孩子学画或者学钢琴功成名就,但谈到感受时最不能原谅的却是为他付出最多的家长,因为如今的名利换不回他少年时期失去的快乐。
二. 孩子的天性最喜欢玩,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家长应该给孩子留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顺应自己的天性尽情的玩耍。生活在现在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从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表象来看,电视 ,电脑,游戏,音乐会,各种新奇好玩的玩具,太多好玩刺激的现代化的东西,可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也很可怜,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上学,放了学就是家庭作业,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又被家长拎着辗转于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学英语,学画画,学乐器,有些孩子甚至同时要学习两三种特长。家长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却让孩子稚小的身心超负荷地承受着,几乎找不到可以无忧无虑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和时间。这样的孩子们缺少自然生长所需要的原生态的土壤,气候和空间,被隔绝在一个人为制造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产品,在他们的生活日志中,除了学习孩子学习,这样的童年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鲁迅先生在《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谆谆告诫“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因此,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和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特定的心理和渴望,给孩子创造孩子无拘无束的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天赋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形成健康的体魄,健全的性格,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才,这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夜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中那个长安郊区的种树大王郭罗锅谈到种树经验时,说得一席话特别引人深思。他说,我的树种的好,不是因为我有能使树高大结果并繁茂的秘诀,而是因为我依照了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而使它按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的办法是: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应保留一些原土,种好后周围的土要砸结实,做到这些,就不要去管它了。栽移的时候要像抚育子女,种好后要像扔掉一样。有的种树人就不是这样了,或过于爱惜,或过于担心,早上看看,晚上摸摸,刚刚离开又马上回来照管。更严重的是还要用指甲抓破树皮来检查她们的死活,摇动根株来观察是松动还是结实,这样就日益背离树木的生长规律和本身的习性 了,虽然表面上是爱护它们,实际上是损害它们,表面上是担心它们,实际上是仇视它们。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种树和育人,历来都是相提并论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千多年前一个大字不识的郭罗锅种树的经验,值得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