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海外逸士: 春节忆儿时
送交者: 海外逸士 2005年02月08日12:12:11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中国人好幸运,一年里可以过两个年,一个公历年,一个农历年。由于各地习俗不同,过年时的风俗也有些不一样。现在来到美国,除非春节在周末,一般无法庆祝,连烧顿好吃的也办不到。工作太忙了。所以只能回忆一下小时候在上海过春节的情景。  记得大人们说过,冬至大如年。所以冬至晚饭是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的。这恐怕算是过年活动的开始。冬至那天除了吃顿团圆饭外,没有其他活动。这顿饭很丰盛。  现在只记得有一道菜叫一品锅,是用文火炖出来的。在一只直径至少有一尺半的锡合金平底锅里,放进全鸡全鸭,一个蹄胖一块火腿,还有笋和不是绿色的蔬菜,因为我不记得看到里面有绿色。也没有黄色的胡萝卜。可能那时候胡萝卜还上不了桌面。但有十几只棕色的虎皮蛋浮在汤面上。  冬至后到年关前是过年的准备阶段,把房子的上下里外都打扫干净,谓之除尘。随后在门上贴一张有“福”字的红纸。有的人家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我们家门上的“福”字没有倒贴。那个“福”字是我写的,因为我刚在练毛笔字。“福”字本是“示”字傍,我却写成了“衣”字傍。家父却说“福”字多一点,很好。我们还贴了“福”字在灶老爷的神龛上面。那时的上海人贴春联和年画的不多。所有我们家也没贴。厨子得采购食品储存起来,有的菜要先烧好,放在冰柜里,怕请客太忙时来不及。送节礼的人也逐渐到来。吃的东西放进贮藏室。其他礼品留在客厅桌上,让大人晚上回家来时看。还请了个裁缝来家,为每个人做新衣服。学校放了寒假。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爆竹。我口袋里放了一把小爆竹,手里拿了跟点燃的香,把爆竹的引线用香点燃,再向没人的地方丢出去,“啪”的一声响,一路走,一路又点又丢。还有一种掼爆,向地面上用力丢去,就会爆响。有一种泥团掼爆,像粒指尖大小的泥丸,里面是火药,小孩们放在弹弓上向墙上弹出去,也会爆响。有顽皮的孩子去弹路过的行人。如果弹在人家身上,把衣服烧了一个小洞,会到家来告状,就挨打。  吃年夜饭也是家人团聚之时,但还得先祭祖宗,想来是表示与祖宗一起团聚的意思。  客厅正中挂了祖宗的画像,前面一张红木方桌,桌子上方和左右两侧,每边放上两张靠背椅,空出的一侧桌前绑上块绣花的红桌围,前面有只蒲团,可跪在上面叩拜祖先。桌上供了十碗热气腾腾的菜。每个椅子前面的桌上放着一双筷,一杯酒和一碗饭。在有拜垫一侧的桌上点着香和蜡烛。随后家中自己人按长幼次序跪在拜垫上叩头。等香和蜡烛一烧完,祭祖完毕,就开始吃年夜饭。在祭祖的同时,厨房里在祭灶老爷。在一个砖灶靠墙的壁上,有一个小屋子样的洞,里面供着灶老爷的画像。  酒菜都供在画像前面的灶台上,一碗饭上面洒了一层黄糖,意思是要黏住灶老爷的嘴,使他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不能说坏话。香烛点完后,就把灶老爷的像烧掉,说是上天去了。到了年初头上,再买一张新的画像放上,两旁还有付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晚上,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放那种大的二响爆竹和焰火,那时候我们叫花筒,纸筒里会放出火花来的。有种大的爆竹,点燃后,在地面上响一下,就升上了半空,随后再响一下。接下来是守岁,但这是大人们的事。小孩还得睡觉。倒也不一定是大人强制去睡,到时眼皮不争气,粘到了一起,就自动去睡了。年初一醒来,先摸枕头底下有没有压岁钱。红封袋里放几块银洋,或者是几个一两小的金银元宝。这是老规矩。被子上早就盖好了新衣。起身后穿上新衣,先去向长辈拜年,然后吃糖年糕汤,甜甜蜜蜜,高高兴兴。但我更喜欢吃油煎糖年糕,把切成一片片很薄的糖年糕放在油锅里,煎得脆脆的,比下在水里的更好吃。在客厅的桌子上,中间放个里面分格的银果盘,放各种糖果,包括做成金币状的巧克力。靠四角的位置上有四个高脚银盆子,上面放水果,有切成一段段的甘蔗,长度和盆子的直径一样,用红纸条裹起来,表示节节高,步步高;再有苹果橘子。在两个银盆子之间,还有车光玻璃的盆子,装糖莲子等蜜饯和西瓜籽葵瓜籽南瓜籽等。拜年的来客中,如属长辈,我还得去叩头贺年,当然少不了一份压岁钱。年过完后,压岁钱都上缴,说是存起来,大时给我作学费。有爸妈的晚辈来拜年时,也得给他们压岁钱。佣人给每位贺客送上元宝茶。这不是金银元宝,而是青橄榄,放在瓷制的有盖茶碗的盖上,再放一个在托底上。一般客人拜下年就走,因为还要去别家拜年。佣人就把那碗茶拿回厨房去,有新客人来时,再拿出来。按道理,新客人来应该沏碗新茶,但因为从来没人喝这碗茶,所以佣人也懒得换。我爸妈当然不会过问这种小事。连我看在眼里,也没兴趣向爸妈打小报告。对坐得时间长一点的客人,佣人再送上一碗银耳莲子羹。  贺客走时,会在茶碗底下压上一个红封袋,叫茶封,是给佣人的。过完年分给所有的佣人。春节期间,家里经常请客,高朋满座。但小孩不能上桌,另在一室独吃,听着大人们姆战之声,也感到节日的欢乐。姆战在上海叫 “划拳”。对战的两人各用一手伸出手指,各猜双方共伸出多少手指。伸出拳头算零。双方口中还要叫数字,但并不只叫一,二,三等。我记得当时大人是这么叫的:一向恭喜(意为“一向发财”),两相好合,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利,七巧,八仙过海,九九归元,十全十美。猜对的人是赢家,输家喝酒。有时用套杯喝,约有十个杯成一套,小的套放在大的里。最小的比啤酒瓶的盖子大不了多少。最大的比一般吃饭的碗大一点。从小喝到大,一局完成。换人再来。有时我站在边上看一会儿,觉得挺好玩的。等大人不在时,我拿出这套杯来倒入冰汽水,一个人从小的喝到大的,感到肚子鼓鼓的。有客人时,吃罢晚饭,还要打麻将,常玩个通宵。佣人轮班侍候,整个夜里要吃两三顿宵夜。不然的话,准饿得头昏眼花,哪还有精力玩通宵。我第二天起来,客人正在离开,都是一张张疲劳的隔夜脸。  过年气氛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元宵也是我的生日。记得一个元宵日,大人家中有应酬,让汽车夫带我去逛城隍庙,买回一盏纸做的兔子灯,下面有四个轮子。到了晚上,点上蜡烛,我骨碌碌地拉着走,一不小心,兔子摔跤,烧了起来,好不心痛,可是我没哭,因为在收音机里听说书先生讲过:“丈夫有泪不轻弹”。他没说“大丈夫”,想来包括我这个“小丈夫”。况且大人答应再给我买一个。在我十岁那年生日,因为是元宵,大人藉机请了客,说是给我庆祝生日,但我可不是这次请客的中心人物。我还是算作小孩而在别室吃饭。不像我女儿在美国做生日,大家把她捧凤凰似地当作主角。我也忘了当时收到过什么生日礼物。元宵也是灯节。当时正月十三叫上灯夜,我们从城隍庙那里买来好些灯,在家里挂起来,有凤凰灯,白象灯,狮子灯等,里面都点上蜡烛。一直到正月十八晚上,叫落灯夜,才把灯都收起来,可以明年再用。元宵夜是灯节的高潮。除了看灯,还要吃汤圆。我家做汤圆的粉是豆沙色的,据说每年有人从家乡带上来给我们,叫萝萁粉。有的地方还兴打灯谜,把谜条贴在灯上。我们家里可没有灯谜,也没人有兴趣打。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