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录取通知飞来的时候--在美选择大学 |
送交者: 楼 兰 2005年04月24日10:37:04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当录取通知飞来的时候——在美国选择大学 ·楼 兰· 又是美国大学发榜的季节,各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着三四月的阳光春风,纷纷飞入了翘首以盼的考生们的家中。打开信箱,阅读通知,几家欢乐几家愁!美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多种类也多,通常,凡是报名申请了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总能获得大学的录取从而进入某高校大门,不必担心从此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至于乐与愁的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被学生梦想的学校、或者家长青睐的学校、或者社会公认的名校所录取。 每年到了这高校发榜的季节,总会在华人圈子中引起一阵骚动,家长们或奔走相告或互相打听,中文报上常见华裔孩子获奖进名校的报道和自豪父母们写的“家有儿女初长成”之类教子心得,中文学校等社团也忙着请成功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或家长介绍经验,连社区文艺演出中都不忘宣布一声表演舞蹈的某某孩子要去某某名校之类。 前几天,与一个教育专家朋友谈起这些,彼此都同感在华人家长的观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孩子们在申报选择大学时的决定和获得录取后的反应。我想,不如给大家讲讲这几年我听到的一些真实故事和与那位朋友谈及的一些例子,或许能让家长们冷静地思考一下,面对捷报般飞来的录取通知书,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多年前,我和其他华人家长一样,对美国那些顶尖名校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听说谁家的子女进了这类名校就佩服得不得了,恨不得去找人家的家长孩子介绍经验,并督促自家孩子向人家学习。随着对美国教育系统和教育理念的了解日益加深,而且自家孩子与家长都亲身经历了美国校内外教育的过程,并耳闻目睹众多各族裔孩子上大学的真实故事后,我如今的观念已不同以往。 去年,我自己的女儿进了大学,在她申请大学前后约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当家长的伴随孩子一步步探索进入大学之门的途径,对在美国应如何选择大学更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心得。女儿顺利地获得了她最向往的常春藤大学的录取,入学后的日子也过得平常却挺开心,这就很令我们家长欣慰。我也明白了,那些貌似神圣的顶尖名校其实没啥了不起,能进这些学校的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君不见,一所大学每年就录取约一两千学生,全美国一流院校数以百计,每年录取的学生数以十万计,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这成千上万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也就看淡了被名校录取的那份所谓荣耀。 在华人圈子遇到的很多朋友或熟人的子女也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物以稀为贵,既然名校学生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优秀生进好学校的事例也就失去了特殊性,没啥金贵不值得吹嘘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亲友,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 今年此时,又有很多孩子金榜题名,并面对在若干录取学校中挑选一所的抉择。而家长们的反应往往比孩子本人更热烈而多样化,有的喜悦难耐到处宣扬,有的榜上有名仍不满意,有的表面谦虚内心得意,有的故作神秘,也有的难以启齿,还有的嫌葡萄酸…… 在与那位教育专家朋友交谈时,我们都觉得,此时家长们与其陶醉于孩子被多少所大学录取的荣耀中,不如踏实地对各学校情况做些调研,协助孩子选定最终要去的学校。我们两人自十多年前一块搞中文学校起就相识,互相交流最多的就是教育议题。他在美国获得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州教育局,近年来正研创一套“家庭教育模式”,旨在让家庭配合学校教育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这与我从事的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不谋而合。他的儿子与我女儿同届,也是去年进了大学,因此我们无论对广义的教育理念还是个人教子心得都有很多共同语言。 他提到,他去年曾应邀到一所中文学校给家长们讲讲,那时该中文学校所在的镇高中刚有四名毕业生获得哈佛大学早录取通知,其中有两名华裔,被地方中文媒体大肆宣扬,似乎成了当地华人社区的荣耀。在他发言之前,就有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家长夫妇同登台,津津乐道其教子入名校经验。他看看那气氛说:“你们今天请我来讲,恐怕是请错人了。” 他一直对把个例作为效仿楷模的做法不以为然,也认为《哈佛女孩》之类以个别优秀典型为素材的书籍只能作为阅读材料,而非教育子女的蓝本。然而,从中国到海外的很多华人,却恰恰背道而驰,热衷于为孩子找到具体学习榜样,甚至原封照搬别人的教子模式,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俩也有共识:要想对广大家长和孩子具有普遍教育性参考性,需要从理解教育目的和理念着手,在美国更要强调个性化培养,申报选择大学也要根据学生的志向而非学校的名气。 我讲起有个华人女孩今年获得某常春藤大学的早录取,但她的家长仍让她继续申报哈佛等另外两所名校,后来这两所学校却都没有录取她。通过与这个女孩本人交谈,我了解到其实她首选的梦想学校就是早录取的那所,而并不喜欢哈佛等其他学校,因此后来报名时并没认真对待,“反正它们录取了我也不会去!” 那位教育家朋友认为,这个女孩虽然有自己的主见,但她屈从于家长的压力而浪费时间精力多报了两所学校,也反映出性格上还有弱点。至于家长的意图,大概认为若获得多几所名校录取后可以标榜“拒绝哈佛”而显得更加荣耀,这种思潮在华人圈里很常见。他自己的儿子去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早录取,当时也有同事鼓动他再让儿子报哈佛等试试,即便不去,也多一层荣誉。而他一提此事就遭到儿子拒绝:“既然我根本不想去其他学校,为何要多花自己和他人的精力,而且去占用别人的名额?”他这儿子曾是我教过的中文学校学生,看着他从一个爱读书却不太喜欢交际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性格开朗、有主见、生理心理全面发展的少年,无需SAT满分和第一名的成绩,凭借他在讲演稿竞赛中脱颖而出从而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言等领袖能力表现,以及获得全美少年体操全能第六从而入选少年奥林匹克队的体育特长,顺利地进入他所向往的名校。 有些人说,美国的名牌大学招生时特别歧视亚裔男生,这个男孩就对此不以为然,并以自己的表现作出了证明。其实,那些自以为优秀却被某些名校拒之门外的男生,往往除了成绩拔尖外在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尤其在个性暨领袖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越是顶尖的一流大学,越标榜是培养“领袖人才”而非“技术人才”的,在招生时必然重视这些素质。 具有领袖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处处当头儿,而是能较好地掌握社交沟通、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制定目标、做出决定等多样技能,也是心理上比较成熟的一种标志。有一个华人女孩就展现了很强的领袖能力,在高中组织过若干次募捐活动,而在选报大学时也显示出目标明确决心果断的特性。她根据自己的志向申报了宾州大学的国际关系与经济双学位计划并获得早录取,她也拒绝了家长让她报哈佛等学校的提议。这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孩认为:“哈佛可能是平均来说最好的大学,但在我最喜欢的专业上却不那么强,因此不是最适合我的学校。”这样有主见敢决定的学生,将来会是领袖型人才。 然而,很多孩子在申请大学时还没有明确的专业取向,这并不奇怪,因为二十岁前后仍是身体、心理、感情都在成长成熟的时期,兴趣爱好志向也会发生变化。美国的大学也允许学生多次选择和改变,有两年时间决定专业。对于拿不准主意的孩子,家长们要鼓励他们多了解大学和专业,并带他们参观校园,让孩子发觉适合自己的环境,而最好别把家长自己对学校和专业的期望强加给子女。仍然有不少华人家长,自己对美国大学缺乏了解,光会督促孩子慕名而报。不乏有人拿着大学排行榜,让孩子几乎挨着次序报名,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也有些华人家长正相反,对美国大学毫无了解,对孩子选择学校不闻不问。去年,我问一位老友的儿子入了哪所大学,他挺谦虚地说不是啥名校,都是孩子自己按兴趣报名的,他们家长一点没过问。当得知那男孩的志向是学金融商业时,我告诉那老兄,他儿子去读的那所学校可是在全美本科商学院中排行前五的,他居然很吃惊。我说你怎么连孩子要去的学校到底如何都没了解清楚呢?这种现象也并不个别,有些华人孩子(男孩为多)在申报大学时完全拒绝家长的过问,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报了哪些学校,更不了解这些学校的情况。这些孩子有独立主见是可喜的,但在选择大学这样的人生重大关头却不愿与家长沟通,也反映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中的问题。 很多有头脑的孩子认为老中家长不了解美国大学情况,让他们出主意还不够添乱的。不可否认,不少老中家长印象中的名校就是“常春藤”加MIT、斯坦福那么一二十所,这太狭隘了。顶尖大学排行榜上的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强项其实主要在于研究所教育和研究成果,而非本科教学。倒是很多只设本科的文理学院及一些专科较强的高校在大学本科教学上更胜一筹,因此所谓“名校”的范围也宽广得多。家有子女要上大学的家长,应该通过各学校网站及其他资源多关心大学的全面情况,而不能只拿“高校排行榜”当参照物,连自家孩子选择并进了好学校还不知道。如果孩子们自有主见,在申报大学时把家长撂在一边,家长们也应该对孩子选报的特别是决定要去的学校进行一些了解,起码得弄清楚自己掏钱包交的学费是送到什么地方去了吧? 在美国,申报大学的数目通常在七八所之列,报得多了白花精力和钱财,对录取率并无帮助,反而显得考生缺乏主见,还增加人家学校的工作量。有些学生是被家长逼着多报学校的,如果报了近二十所学校,获得十余所录取,而这广种广收有什么可得意的呢? 总算盼到大学发榜了!当孩子收到若干学校的录取通知时,需要最后抉择去哪一家。有些人很容易选择,我女儿去年一收到她最中意的大学的录取书,就马上对其他学校不屑一顾。但也有人犹豫不决,申报太多、录取太多的弊病此时再次显露出来。美国人通常讲实惠,哪个学校给予奖助学金多就去哪里。我有不少美国同事朋友自己或子女就是从经济实利考量而放弃了名校的,后来人家照样干得很出色。有调查显示,那些被名校录取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去名校的人,几十年后的成就和名校毕业生没有区别。所以每个人本身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上什么学校只是外因。但不少华人家长却以为学校的名气会影响孩子的前途,若为省钱而放弃名校,还会被人指责。这种追求名誉的风气误导了不少人的决定。有些学生和家长面对多种选择挑花了眼,做出了不明智的决定,乐极生悲,得到沉痛教训,也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前途。 有个华裔女生曾被西北大学医学院计划录取,可以从本科直接读完医学院毕业,而且上医学院是她的志向,西北大学离她家也较近。这本来是完美结果,但她同时也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其他学校的录取通知,这锦上添花却让女孩和家长们举棋不定。虽然西北大学已属一流名校,家长还是觉得MIT的名声更响亮,主张孩子先拿个MIT的本科学士再回来读西北的医学院,就有了双重名校的招牌。这孩子到了MIT之后,同学们听说她放弃了西北医学院,都觉得不可思议:“你难道不知道,被这样的医学院计划接收比MIT的普通录取难得多吗?”内心遗憾加上无法适应学业的压力和环境,使她成绩一直上不去,心情也不愉快,如果以这种不良成绩从本科毕业,将来都无望进入西北等医学院。仅仅为了名牌荣誉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教训够家长孩子懊悔终生! 我的一个好友的女儿也是去年进了MIT。当初她已经被麻州乌斯特理工学院(WPI)早录取,并给予每年二万五的学业优异奖学金,但后来又收到MIT的录取通知。WPI名气虽不大,却是理工学院中很不错的一所,而且那孩子喜欢上了那里的专业与环境。MIT虽然鼎鼎大名,却也并非孩子首选的梦想学校。母女俩合计后,从经济利益和学习压力等考虑,本来准备放弃MIT了。但禁不住不少华人朋友们使劲鼓动,最后还是选了MIT。这朋友说:“好像我们不选MIT就是傻瓜一样,家长还得背上舍不得付学费而耽误孩子前途的名声。”孩子入校后,母亲还是很担心,因为在MIT的辉煌招牌后面,有着太多的学生被压垮的故事,她感觉如果自己的女儿像上例中的孩子那样成为名校牺牲品,那真后悔死了:“我们不在乎什么名校不名校,我希望孩子首先生活得快乐!”她告诫孩子不必在学业上争强好胜,注意全面发展。虽然学校的学习压力确实不轻,但由于有家长的安慰,那女孩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反而能适应环境,学习得不错,还参加了若干有趣的活动项目,春假时刚跟同学们从南美洲的海岛考察回来。 就在前不久,MIT有个中国男学生自杀身亡,紧接着有不少学生休学退学。因为该校几乎年年出现学生自杀事故,校方对有关苗头特别敏感,学生因为压力忧郁等寻求诊治,就会被要求先回家养好了再来。与朋友女儿同届同宿舍的一个美国女生也因此而消失了。 最近我女儿就读的学校也发生了学生自杀案,我们赶紧安慰女儿:“学习悠着点,交友广泛点,有空多玩点,不要求你门门都得A,只盼你快快乐乐把家归!”还好,这学校是女儿自己向往并选择的,也确实符合她的特点,因此她过得还挺快活。 讲述大学生因压力而病态或轻生的事例,并非耸人听闻,因为这种事情每年都发生很多起,而且越是名牌学校压力越大事故也越多,在华人朋友熟人种也有实际例子。纽约大学(NYU)曾在一年之内发生五六起学生坠楼惨案。从全美国来看,这些案例的当事人中少数族裔、外国学生以及性格孤僻内向者比例很高,因为文化冲击和不善发泄压力等造成这些群体的心理素质弱势。亚裔也属于被各校重视的高危群体,因为亚裔学生本人、家庭、社区习惯于高学业期待,如果达不到好成绩,就会感到丢失脸面,加上很多亚裔学生个性较内向,容易变得忧郁悲观。家长们万万不可只鼓励孩子学习上进,而不注意他们的压力负荷量和情绪变化,该解放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名誉而保全健康人格。 有个华人孩子本来进了斯坦福大学,但功课压力太大无法适应,转到布朗大学后,仍然不能跟上学业进程而心情沮丧,最后转学到了州立大学,总算如鱼得水,压力疏解了,心情欢快了,成了学习优秀的学生。这个学生及其家长还是明智的,以及时转学排除了隐患。而那些想不开走绝路的学生们,是否没有勇气做出急流勇退放弃名校的选择,才成为追求名誉的无谓牺牲品了呢? 进入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关头,也是孩子们从少儿长成大人的时期,人的心理成熟也处于一个跃变期。如果此时给予他们自己做出重大决定的机会,他们会因此而有自信心成就感从而迅速成熟起来。但如果还把他们庇护在家长的羽翼下,剥夺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利,可能对他们的自信自尊产生无形的打击,心理创伤严重的会令他们一辈子优柔寡断不会自己拿主意。因此,对于选择大学和专业,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们作为大人的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何去何从,爹妈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而不可作为主导。很多华人父母热衷于帮着拿主意,对孩子的升学作文指手画脚,对申报的学校左挑右拣,出发点是怕孩子做不完美或选择错误,但实际上却往往是帮倒忙添乱,反而耽误时间耗费精力。 从人的心理成长过程来看,哪怕孩子的选择并不正确,起码“由自己做主”是正面的经历,而体验一些错误和教训对年轻人的成长未尝不是好事。许多例子说明,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哪怕后来发现学校或专业选择错了,他们也会努力想办法去弥补。但如果是家长代之做的决定,他们就会把失败归罪于家长,或者在压力下崩溃,或者破罐破摔,或者为向家长交差而勉强学完,或者与家长搞僵关系。如果家长用不给付学费等强制手段逼迫孩子屈从自己,就更不明智。出于怕孩子犯错误的好意,自己却犯下更大的错误。也有些孩子此时还没有自己的主见,需要依赖家长拿主意来决定最终学校的话,家长可别以为这些孩子“听话”而高兴,这说明他们的心里素质、个性和领袖能力还有弱点,也反映家长的教育引导方式有问题。 大学的功课是要由孩子们去完成的,家长无法包办代替;那么,在选择学校做决定的问题上,家长既不可不闻不问也不要包办代替,更不要把进名校看作往脸上贴金的事。眼看每年都有朋友熟人同事们的子女被大学录取,无论进的是一流大学还是普通院校甚至社区学院,我都同样为他们祝贺! 上大学并非人生终极目标,只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实现被名校录取的愿望,并不能保证将来的人生一定成功。因此,那种把进入名校列为奋斗目标的观念,以及为此目的而作的讲座、书籍、经验介绍等等,从出发点上就引导错了。难怪有些青年人,从名牌大学毕业后,把毕业证书扔给家长交差,自己算完成了爹妈派给的任务,而不想再继续上进了。培养一个懂得一生奋斗的合格的“人”,比培养一个挂着名校牌子的“人才”更重要! 我遇到过一位台湾家长,人人都夸他的三个子女个个优秀,全都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如今都是职业精英阶层。但深聊下来,发现他家三兄妹都已经三四十岁,却没一个结婚的,可见其社交技能和其他能力有所欠缺。老爸嘴上虽说理解孩子们的独身主义,但难道心里没有苦衷么?为子女收到名校录取通知而陶醉的家长们,也不妨设想一下孩子们更远的人生。 在这大学录取通知飞来的春天,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们高兴和祝福!也希望你们选择最理想最合适的学校度过人生的黄金年华——大学生涯。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