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妈妈”的“回国流水账” (三) |
送交者: 草梅 2005年04月30日10:38:32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也是妈妈”从国内上不了万维,EMAIL我她的文章,让我帮贴一下。 “回国流水账” (三) 学期过去了一半,维维的中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刚开始时学汉字全无办法,现在知道认字的结构。第一单元测验,题目几乎都是老师给他念;上星期的第二单元测验,维维完全靠自己读懂了题目,且回答了大部分问题,语文得了60分,数学得了93分。周末作业“看图写话”也从开始的“维维口述-妈妈笔录-维维再抄妈妈的笔录”过渡到了完全由维维自己写,只是还有一些不会写的字要妈妈帮忙。妈妈回答的方式也由最开始的“写在纸上”变成了提示偏旁部首或用词组提示。比如:“当然的当就是应当的当”,“当然的然就是焕然一新的然”;“梦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森林的林,下面是夕阳的夕”等等。 维维在学校里渐渐习惯了。有个周五的下午选班干部,维维先问“当什么最好?”同学告诉他当中队长最好,维维就要求当中队长候选人,同学告诉他:“你要先入队,才能当中队长,换个志愿吧。”维维又表示要当“做清洁的机器人”,于是成为“劳动委员”的候选人,并且高票当选。维维回家问:“妈妈,你小时候当没当过中队长?” 孩子算是基本适应了。当然还是有许多抱怨。特别是关于住校。不过,在国内,如果选择好学校,住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能好些。我们这里,维维就读的小学每年只按就近入学原则招收10%的孩子,其他的由考试,赞助,或是考试加赞助入学。离家远了,每天接送是个大麻烦;孩子太小,任他自己往返又不安全。维维始终不喜欢住宿舍,他说同房间的孩子熄灯后还老说话,让他无法入睡。这大概是集体生活的老问题了,我上大学时就是这样。 “海归”了近三个月,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些打算以自己的经历和技能在国内发展的人,能做些什么呢?以前说,我们可以做“桥梁”,将外面的新理念和思维传递回来。其实,随着国内对外交流的深入,信息传递的国际化,所谓的新理念和思维这一类概念化的东西不再诱人,可以说在一般的领域,“你有的,我也有;你知道的,我也知道”。海外背景更多地只是一种经历而已。我觉得海归在国内更需要做的是新理念的实施,也就是将国内已经接受了的理念和思维应用到每个具体的案例,具体的项目。这需要海归们一点一滴的积累,具体细致的分析,脚踏实地的工作,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这整个过程中,海外的经历和背景肯定有帮助,其程度取决于每个人的悟性和运作技巧。学历,头衔可能会在开始时有用,但接着还是要看实力,看做出的成果。 回来后听到最多的是“中国特色”。我觉得最“中国特色”的可能是头衔的滥用。比如刚入学的博士生就称“博士”。不管开什么会,出席的都至少是“副总”。有公司的“副总”,部门的“副总”,项目的“副总”,简直无所不“总”。 不过,更多的时候,“中国特色”是人们在办事遇到麻烦时的口头禅。这个词成了人们交流受阻,愿望没达成,或是在逃避责任,搪塞错误时的托词。我也遇到过若干情形,有人劝我不必太认真,这是中国特色。我觉得,这正是海归们需要付出努力的领域,海归们应该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递和贯彻好的概念,让这个麻烦的“中国特色”褪色直至消失。而不是一味强调“中国特色”来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