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能不能用物质奖励孩子? |
送交者: 安妮宝贝 2017年04月13日00:42:3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到底能不能用物质奖励孩子,这成了讨论得越来越多的话题。 一方面,设立物质奖励显得简单而高效,几乎不需要过多的亲子互动,就能让孩子与父母统一目标,看起来解脱了父母; 另一方面,物质奖励好像个无底洞,当孩子的心愿越来越大,甚至超出了父母的能力,这让父母们意识到其中问题。 单纯的物质刺激会消磨兴趣 尹建莉老师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明确提及,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 “买个玩具,如果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就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不要把卖东西和背古诗挂钩。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高低。如果把背古诗当做买玩具的条件,那么这两件事就站到了对立面,背古诗不再是件快乐的事,而成为任务和条件,那样做只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这样被大人消解的。” 当孩子自发形成的对某件事(比如:背古诗)的兴趣,逐渐被获得物质报酬(比如:得到娃娃)的兴趣取代后,那么前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 也就是说,单一的物质奖励可能造成内在兴趣的丧失,在这个过程力,古诗本身失去了美感,一旦奖励停止,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物质奖励只在短时间内有效 各种事实证明,单纯用物质奖励孩子,只能在短期内让家长满意。 如果家长确实只想达成短期的目标,比如让孩子安静地看完一场电影,则可以考虑使用。 但若是想培养孩子终身的好习惯,或者希望培育或维持孩子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就千万要谨慎。 可以说,长期而单一的使用物质奖励孩子,其支持力不但非常脆弱,以牺牲内在动力为代价去换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杜绝物质奖励?不! 那是不是说,就绝对不能使用物质去激励孩子? 答案是否定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了实验。 研究者让儿童用特定颜色的笔画画,并用奖章作为奖励。 起初,奖励机制的效果很好,但当持续一周后,奖励被停止后,愿意继续用特定颜色画画的儿童比之前少了一半,他们不愿意白干活。 这个研究说明,当孩子完全没有内在动机时,外部奖励的效果则十分显著。 这就把问题引向了另一个层面——除了物质奖励,孩子是否有其他动机支持其达成目标? 这正是我采访的心理咨询师肖春秀老师的意见: 她认为,物质欲望是人的本能,通过努力,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这是值得尊重和认可的。同样,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心仪的物质奖励,获得自我满足,没有问题。对孩子的物质欲望,更应该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但需要强调的是,物质不能成为获取自我满足的唯一途径。 人获得自我满足可以有三种途径:物质、精神和情感,这三方面并非对立,一个对物质有追求的人,对情感和精神都可有追求。 但是,只有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完成一件事时,他们才有成功和追求卓越的愿望。也就是说,家长想要做得更好,就要注意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时建构孩子对精神满足和情感满足的追求。 在孩子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祝贺他通过努力达成了自己的梦想,引领他去感受成功时的愉悦感;在孩子失败的时候,让孩子感受父母温情的陪伴和鼓励。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进步和成长的是父母的爱、关注、认可和沟通,这其中,物质是一种自然的奖励形式,没必要与爱二元对立,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当孩子的确需要某个物质,就满足他,并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物质奖励向内引,更加关注精神和情感的享受,主动引导孩子进行内部归因,塑造宽松、合理的气氛,避免伤害孩子对任务的胜任感,孩子就能获益良多。 而当孩子没有特别需要某个物质,则完全可以用父母的认可和欣赏代替。 因此,也就有了知乎网友晒出的,点赞过百的妈妈致信,不管她的成绩优异还是一落千丈,妈妈的理解和鼓励都作为她的内在动力,伴随其一生。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6: | 中文很难 | |
2015: | 控告哈佛歧视案讨论小结(转) | |
2015: | 中国土豪3000万买小岛当玩具 | |
2014: | 在美 应环境应被家 | |
2013: | 漫谈“性”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