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的故事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已的儿子,这是为什么?”
孟子答道:“因为从情势上就行不通啊!父亲教育孩子一般用正理正道进行教
育,用正理正道行不通,父亲就要发怒。一发怒,就要伤害父子感情。有的孩子对
父亲说:‘您常常用正理正道教育我,可我看您自已并没有按照正理正道来做
啊!’这样,父子间的感情就破裂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想出了这样
的办法:互相交换儿子进行教育。”
孟子这段话是告诫做父母的,要教育孩子学好,家长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
则。否则,孩子不会心服口服。弄不好还会受到孩子的责备,伤害家长与子女之间
的感情,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孟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来源于他的教育实践,恐怕和他从小受其母亲孟母
的良好教育有直接关系。当初,孟母就很注意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这不能不在孟
子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孟子还曾经说过:“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
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意思是说,自已没有好的德行给别人做出榜样,即或是在
妻子儿女之间,也不会有人听从其言。
古代“易子而教”的做法,是因为父亲亲自教育自已的儿子,言行不一致,未
能以身作责,不行已而为之。从这个角度看,“易子而教”是消极的。但从另一个
角度看,“易子而教”可以避免父亲的感情用事,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不理想,这种
做法又是积极的。现在在国外,有的家庭就主动采用“易子而教”的做法,在父母
休假期间,把自已的孩子送到别人的家庭,请别的父母带著自已的孩子外出旅游,
自已则带著别人家的孩子外出旅游。这样做的上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环境变
化的能力,以便将来进入社会生活,能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
地避免父母的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