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假如莫扎特也去学物理学-关于少年班的评论
送交者: 长平 2005年09月06日17:19:23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假如莫扎特也去学物理学-关于少年班的评论

中科大少年班还要不要办下去?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第一神童宁铂最近被报道出家
为僧,这一问题再次引起媒体热议。许多人将宁铂出家的源头追溯到大学少年班,抨击
少年班的拔苗助长,而且,少年班令这些神童处于舆论焦点,成为大众明星,不懂得 “
做普通人”,由此或产生压力,或孤高自傲,出现心理问题。

  我倒忍不住要为少年班辩护几句。

  首先,智力超常儿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正如低智商儿童、残疾儿童的存在是
一个客观事实一样。可以办弱智学校、盲哑学校,为什么就不能为智力超常儿童办一个
特殊的学校或者班级呢?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

  其次,人们对于神童的推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魏晋时候没有少年班,人们也在讲述曹植作七步诗、王戎识苦李子的故事。十八世
纪的欧洲没有少年班,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名声也被口口相传。现在媒体对于神童的报道
,一方面固然给他们增添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谁又能说这些报道不是在为他们的人
生打开方便之门呢?

  再说,神童们智商高人一等,自然知道连普通人都知道的事实:他们的确与众不同

  本来就不是普通人,干嘛一定要自欺欺人地“做普通人”呢?

  事实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大多学有所成,甚至成名成家。这倒不一定能证明
少年班的成功,因为这些学生本来就智力超常嘛。无疑,少年班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比如干政和谢彦波,就曾轻而易举地获得去普雷斯顿大学跟随名师的机会。

  为什么有人利用机会获得成功,有人却因为压力酿成人生悲剧?问题关键在哪里?
我的答案很简单:神童未必都能当物理学家。

  宁铂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智力超常,但他从小就对文学、围棋,后来对
哲学、宗教感兴趣,从来就对物理学没有兴趣,但大人们却让他去学当时被认为是正道
的物理学。我相信宁铂在小学、中学是快乐的,因为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表
现出众,但从大学开始,他一直在挣扎、反抗,直到最终出家。如果当初能够让他学习
自己喜欢的哲学或者宗教,以他超常的智力,他也许会有不俗的成就。其他神童,我也
不相信都是最喜欢物理或者自然科学,即使他们因为聪明而考分合格。但是,社会价值
观的单一,令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

  假如让莫扎特、曹植、王戎都去学物理学,他们还一定是神童吗?如今也有一些成
功的神童,如打
台球的丁俊晖、指挥乐队的舟舟,让他们换一个行当试试如何?这么简单的道理,却被
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不提。

  被忽略的原因,乃在于成材标准和路径的单一,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将
丁俊晖、舟舟称为神童,还是有争议的,就因为他们没有通过惯常的成材路径:高考模
式。

  如果这种观念不得到改变,成功的标准或者说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不能多元化,那么
一定还有更多的神童悲剧,不管那个少年班是不是继续存在。

  长平(上海媒体从业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