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开学了,北京高校陆续开学,新生入学,构成了不知是令人乐或悲的景观。
从电视上,看到新生后面跟着2人,有的3人。他(她)们手中提着箱子,拿着被包。报载,个别新生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爷、姥姥还加上姨妈共七位护送!我在矿业大学里,亲眼看到这一情景,报到这天,学校里多了许多喜笑颜开的中年夫妇,他(她)们骄傲地告诉我们:送孩子上学的。
另一北京青年报登载一幅照片,标题是“爸爸妈妈洗衣房开进校园”,只见北大校园内,三位中年人正在晾衣服,是学生的家长在给孩子洗衣服。
更有趣的是9月8日的报纸,登的标题是“妈妈乘飞机给学生送馄饨”,是浙江的事,新生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家了,特别想妈妈做的馄饨。于是,这位妈妈第二天从福州做飞机到浙江,用保温瓶盛了亲手做的馄饨,送到孩子手中时馄饨还是热的呢!
可能杞人忧天吧,我却高兴不起来。有人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孩子嘛。还有人说;孩子学习负担重,不会家务,可以理解嘛。
这样培育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能有所作为吗?这大概是时代的产物吧。从古今中外看,一般名人,大部分在年轻时都有过艰苦奋斗的经历。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从我们最近的科学、教育界看,逃难到云南的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培育了一些中国最有名的科学家。
中国还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谁都知道,父母爱孩子,我的父母也一样,他们再困难也让我们念书。但从不娇惯我们。我在念初中时就离开父母住校,高中时还要带着13岁的二弟从长沙去岳阳读书。从买火车票到背行李上火车,都是自己干。十八岁从长沙到上海考大学,还带着我大姐的三岁的孩子。当时刚解放,局势相当乱,现在我都感到有些后怕,孩子丢了怎么办?我大弟弟十八岁考上北京工业学院,一个人从长沙到北京。二弟和三妹更具有独立性格,各在十六岁和十五岁时,背着父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母亲最珍爱的小弟弟十八岁时考入重庆第七军医大学,自己背着背包就去了,毕业后分配至西藏军区。当然,我们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是我们一直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孩子们在社会上磨练,对孩子、对国家、对子孙后代都是必要的、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