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娟:爱是最好的答案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1年05月28日07:42:57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邱娟:爱是最好的答案
仲晋锐的第一部作品终于要出版了,从动笔写作至结稿历时一年的时间。作为妈妈,我每天见证了孩子高频、高效、高脑速创作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从始至终可以用三个“一”字来形容:一往无前、一以贯之、一气呵成。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孩子一年前发愿写书时的情景,当时正值新冠疫情高峰期,锐锐看到很多叔叔阿姨在第一线奉献着自己,他对我说,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做些什么。 正巧当时我们刚从法国旅学回来,因疫情转机到海南小住数月。去法国前他就对拿破仑的人生产生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法国旅学的经历,更是增添了他对拿破仑的理解和同频。我们全家在海南期间,他从网络上查找了各种相关的资料,并列出了一个包含中英文各种版本书籍的清单,请我帮他购买。 那时的他完全浸润在书的海洋里,时而感叹,时而喝彩,时而查找英文单词的含义,有一次竟然读着读着偷偷的蒙在被子里哭了起来。我明白那是被命运触动的眼泪,是对拿破仑人生遭际感同身受的理解。 之后,他在网络上发表了十篇关于拿破仑的连载文章,随着阅读、写作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他说他找到了自己应该在疫情期间做的事情——以拿破仑的人生做案例写一本书,目的是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表达新时代少年对生命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 在接下来一年里,几乎每一个日夜,这位少年全然地进入了一种“创作流”的状态。每每看到他笔耕不辍的身影,身为父母,我们保持着全然的信任,无条件的支持与陪伴着,不断地从内心中升起对这个生命的“敬畏”。
邱娟与儿子在欧洲旅学 几乎是每个深夜,凌晨的一两点钟,已经睡醒不知几觉的我,看到客厅里的灯依然亮着,听见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十三岁的少年还处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全身心投入他手头的工作……而我,则在梦与醒之间切换着,从不时的催促儿子睡觉的疼爱,渐渐地转化为对这个少年的尊重,以至于保持沉默不语且心生敬畏。 这样的画面一直持续了一整年,整个过程恢宏得象一部史诗,锐锐写作坐的转椅竟被坐出了一个深深的坑。我时常在心中感叹,在这样的时代,在如此清冷寂寞的夜晚,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有如此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呢?又是怎样的灵感,让他忘我地享受着这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呢?由于他对自己的作品保密,我一直保持信任与尊重,像对待十月怀胎一样,对作品充满期待和好奇,心中时不时地猜测,此时此刻少年的心中到底流敞着什么呢? 有一次,儿子持续写作,从中午到傍晚,落日的余晖照在他身上,他好像全身都在发着光。由于长时间坐着,我实在不忍心,就劝告他出去玩会儿吧,外面的天气特别好。 他说,好的。 随即起身走到院中,感叹空气真新鲜啊,可是,没三分钟又回到了座位上。 我说,怎么不多玩一会儿呢,休息休息出去玩玩吧。 儿子说:妈妈,你不知道沉浸在写作流里的感觉有多好! 接着又写了起来⋯⋯ 我揣摩着,这句让我感动的话,久久地回味着…… 作为最了解他的人,我知晓这决不是努力,努力是来自他人的角度和感受。就孩子自己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展现,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体验,就像在寒冬里绽放的花朵,人们往往会用“坚毅”来形容,但就花儿自己而言,一切是那样的自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高级的教育方式不应当是对某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机械的表面说教,而应该引导他们:通过对宇宙万事万物生发衰亡的认识,而照见自己;通过认识自己,来体悟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及真理。 我心中的“教育”,意味着父母要看到“生命”的伟大与神圣。教育要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开始,发掘并提炼出独一无二的“那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一位农夫帮助与鼓励每一颗种子,从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开花结果的过程。同样的,父母要帮助并鼓励他的孩子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梦想。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相信”,还有“耐心”。 就像一个农夫守候庄稼的成长一样,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当重视孩子们的信念、价值观、心理、头脑、情感、艺术修养、想象力、精神等这所有的层面,并从孩子身上发现、发掘他独特的才华和价值,而并非把孩子当作是等待着被灌输的空白。 在这个过程中,还具有一种生命的美好体验:一个生命在认真地播撒另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借由另一个生命开始萌芽绽放,两种不同的生命个体,彼此照应,彼此滋养。所以这个时期,“饱含智慧与热情的养育式陪伴”大于一切方法论,“蕴含相信与耐心的等待”是最长情的告白。就像农夫无需每天去检查稻谷是否饱满成熟,只需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其他的一切交给时间。 锐锐的成长就经历了上面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锐锐一路成长的写照。 用阅读这条线索举例来说,他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阅读能力的养成。由于我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注重经典内容的输入,所以他对文字天生敏感,我并没有单独教他认识汉字,他两岁便识近千字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三岁开始自主阅读,五岁时他最爱读的是一套名叫《玛蒂娜》的书,书中描述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他是那么向往自由与美好的山居生活,后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步步将“玛蒂娜式的生活”变成了他童年的真实经历。六岁时的一趟旅行,让他从此找到了一生的天命——成为智者,当时因为他对《富春山居图》感兴趣,所以我们一起去探访黄公望故居,在那里,他确定了他要为此奋斗一生的梦想与天命。 第二阶段,阅读热情的建立。大概从七、八岁开始,他迷上了百科,先从各种带有图画的书籍开始,带着一股强大的动能,十岁时竟然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看完了,我当时也为之惊叹不已。从他十岁那年,又“转战”各种文学作品,从国内作家的作品开始,如朱自清、琦君、老舍、汪曾祺……接下来,我们又一起游历了十几个国家,通过主题性的旅学,链接到了外国作家的作品。比如,去俄罗斯旅学,链接到了托尔斯泰、普希金;三次去英国造访莎士比亚故居,在故居的小园中,与英国话剧演员同台上演英文话剧;两次去希腊链接苏格拉底,探访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当年的学园;后来去了西班牙,又读完了赛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还有法国旅学前阅读的大、小仲马、雨果、高乃依等作品……其间他的写作能力慢慢地提升,去英国旅学后写下的《一棵树引发的心灵革命》刊登在《中国科学报》上。 随着时间推移,十三岁的他阅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阅读链网的初养成。从法国、荷兰旅学回来后,锐锐的阅读又开始“转战”人物传记了,各种关于拿破仑和法国历史的书这时派上了用场。他每次捧书阅读时,我和他爸只听得他一声声的感叹,后来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我讲一段,讲得我也被书中情节感动。就这样从德国作家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链接到歌德,因为此书中提到了歌德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与尊敬,其中记录了拿破仑在谈及幸福时刻,引用了《浮士德》中的一句“停留一下吧!你真美丽!”,引发了他的共鸣和感动,随即展开了对歌德《浮士德》的阅读。 在选择译文出版社时,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两个版本对看,发现原来每一位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译文风格,随即他又产生了看原版的冲动。一位作者笔下的“拿破仑”不过瘾,锐锐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对于拿破仑,他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片面的角度,他要把所有能找到的版本都买来读,这样才能全方位审视一代枭雄的人生价值。就这样,法国作家富迪埃《拿破仑传》和英国作家安德鲁·罗伯茨的《拿破仑大帝》……又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那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厚如砖头的内容,就算是成人也会望而生畏,何况是只有十三岁的孩子。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这样,一本本书很快被他吞噬消化了。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几次为之动容,看完后,给我分享:“妈妈,我觉得这世界上对我来说有三类书,一类读不完就放下了,无趣无聊;一类是边读边思考边感叹;还有一类是读着读着,你就蒙上被子大哭一场,哭过了再继续读!这本安德鲁·罗伯茨的《拿破仑大帝》就是第三种!这是我的启蒙书,我会因为他而写作、翻译!” 你能懂那种感动吗?这种生命力量的爆发!就这样,锐锐又买了同一作者的英文原版著作,当读完前两页时,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觉得就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我也可以翻译了,如果我来翻译,一定会翻译得更精彩。说完,又万分感慨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了。就这样,锐锐的阅读也慢慢地成链网式拉开,迈进了他自己说的“用阅读读出来一张人文地图”的开始。他的生命通过阅读,也不断地改变着⋯⋯而时间,就是他的资本和财富。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身份的不断变化——扮演父母时,要做到相信、耐心、理解和支持,做孩子最大的靠山,不断地发现与鼓励;扮演朋友时,要学会感受、同频、聆听和交流,做孩子的最佳知己;扮演老师时,要给予关心、引导、榜样和智慧,做孩子向往的引路人;扮演同伴时,要学着幽默、风趣、童真和打闹,做“复归于婴儿”的纯净玩伴⋯⋯总之,教育,是灵魂相互碰撞、成长的过程,是精神在高处的相通、心心相印的一门伟大艺术。 在锐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而是以一位敬畏生命的支持者身份,启发并鼓励他做自己,用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去成就他走上自己的天命之路。就是这样类似旁观者的身份和心态,让我平时保持着高度的理性母爱。正所谓是“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了一个母亲的极致。 “信任孩子”——是父母给一个生命最好的礼物!我想用我的亲身实践来告诉还处于焦虑中的家长们,孩子比我们想像的要厉害千百倍!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最擅长的那件事,并引导他做到极致,成功会自动找上门来。 最后,由衷的希望,通过锐锐的作品和他的生命状态,能够让更多的父母感受并知晓每一个孩子的独一无二与不可替代;在敬畏中,照见且保护孩子的直觉感知能力;在灵动中,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与智慧。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0: | 二战中鲜为人知的美军华裔女飞行员 | |
2017: | 文史漫谈:积善仁爱 得以厚报(上) | |
2017: | 文史漫谈:积善仁爱 得以厚报(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