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颜氏家训》读后感系列 - 笞罚,诚不得已也
送交者: 点晴 2006年05月12日15:45:33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在《教子》一章中,颜子推先生提出了不能废除笞罚,这对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他写道: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用白话说:
大凡人们不会教育子女的原因,也不是想要陷害他们于罪恶之境地;只是掌握不好教育的方法和时机;有时想骂得他们又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想打又舍不得使他们有皮肉之苦罢了。应该用生病为比喻,哪有不用汤药针灸来救治他的呢?又应该想想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父母,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吗?确实因为不得已啊。

王僧辩王大司马的母亲魏夫人,性情十分严正;王僧辩在湓城时,已经是个统率三千人的将领了,年纪也过四十;但稍有过失,他母亲还要打他,因此才能成就王僧辩的功勋业绩。梁元帝时期,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能,被他的父亲所宠爱,失去了必要的教育:他一句话说得好,就是对过路人也要宣传一番,整年赞誉他;一事做错,千方百计为他掩盖辩护,希望他自己悄悄改正。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横暴傲慢一天超过一天,最后竟因为胡言乱语,被周逖杀了抽他的肠来衅鼓。

因此关于笞罚,颜子推先生认为是必须的。他说,“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而笞罚不是有意虐待骨肉,是因为“诚不得已也。”如果患病想治愈,一定要用到针灸,会弄痛孩子;一定要吃药,会使孩子感到很苦。但使用针灸药物,是不得已的。教育小孩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父母会忍心苛刻亲骨肉的,但是,为了教育,有时不得不使用鞭子。在这个问题上,颜子推先生还举了正反两个实例来证明:正例是王僧辩王大司马因为母亲的严格教训成就了他的功业;反例是某士人被父亲宠坏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没有责罚就形不成教育,特别是对大多数中等质地的人们。“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因此,他在《治家》篇中,也强调了这点:“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因此,责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朱中卿先生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对我进行打骂教育。打骂也是可以成为教育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妈对我进行打骂的理论指导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这是通俗版的打骂教育理论。还有一个严谨版的: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也不成人。这个严谨版的打骂教育理论看上去就不同凡响,让我不得不承认我妈对我的打骂是教育。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也不成人。不要小看这几句话,教育单个孩子要用到它,教育全社会的人还是要用到它。”(『关天茶舍』《教化众生之道:自成人与打骂成人》)
体罚固不足取,然而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则无疑是一种失职行为,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的孩子,大约都是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哪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某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王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近期,不少媒体上就有过“教育与惩罚”的讨论,还有的媒体上有过“能不能打孩子”的讨论。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这讨论说明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在走向清晰。因此,我的观点也就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对孩子用打的方法教育,是“诚不得已”的做法,但绝对不可多打,而且尽量不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红脸白脸,都导人向善。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孩子目前的快意。教化与刑政是互为补充,不可偏废的;但必须以教化为主,刑罚,诚不得已也。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大众的教化又何尝不是如此?

——《颜氏家训》读后感系列之3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笔的历史(图)
2005: 墨的历史(图)
2004: 美国母亲为儿子上大学使的招
2004: 美国有没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