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颜氏家训》读后感系列 -不简不狎,父慈子孝
送交者: 点晴 2006年05月12日15:45:33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不简不狎,父慈子孝 ―― 父母的权威与爱心

点晴


关于威严与爱心,颜子推先生也作了细致的分析。爱与教必须结合。他认为,家教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父母亲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尊严,不可与孩子过于亲呢随便,但父母与孩子之间骨肉之情,也不可过于淡漠疏远。“无教而有爱”,就会造成父母没威严,待到孩子习惯养成,再要去改变,只怕是“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但“骨肉之爱,不可以简”,为子女搔搔痒处揉揉痛处,晒晒被子放放枕头等小事上关怀,就能避免爱的简单化。这样的结果,就能达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写道:

引用: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父子之间要保持严肃的态度,不能够过分的亲昵;骨肉之间的关爱,不能够简单化。简单化了,就会亲情生疏;过分亲昵就会有怠慢产生。从士大夫以上的人,父母就与孩子各居一室,这就是不过于亲昵的办法;为子女搔搔痒处揉揉痛处,晒晒被子放放枕头,这是避免简单化的身教。有人问道:“陈亢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很高兴,这有什么说法?”我的回答是:“应该这样,因为君子不亲自教育他的子女,《诗》中一些讽刺的言辞,《礼》中有些避嫌疑的训诫,《书》中有些悖乱的事情,《春秋》中有对邪恶变态的讥讽,《易》中有备物致用的象征:都不是父子之间可以讨论的,所以不亲自教授罢了。”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既要保持亲密的接触,又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呢?这就是为了教育子女的需要。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孝为立身之本。为了养成孝道,父母必须关心呵护子女,这就是慈爱。为了父慈子孝,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化。譬如做父母的认为,子女要钱,只要开口就给,这总算慈爱了吧,这就是简单化。孩子不但需要钱、玩具;更需要父母的认可与勉励,更需要心灵的交流。现在,不少的父母,就采用简单化的办法,把孩子托出去。或者托在老师家中,或者让孩子寄宿在学校里。这些家长的观点是我化了大钱,给了孩子这么多;可孩子却对此一点都不领情,认为这是有意躲避他,故意不理他。这就是家长教育孩子时弄巧成拙的做法,必然会造成亲情的欠缺,亦即颜子推先生的“慈孝不接”。前些日在某媒体上就看到了一个消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公开说长大了要当“三陪小姐”。理由是父母除了给她钱,就只顾做生意,一点也不关心她;而当“三陪”常常有人陪着聊天谈心……(《14岁少女花钱大手大脚,自称长大后要做三陪小姐》 http://news.tom.com/1006/3877/2005228-1896234.html)如果有朝一日她真的走上那条道,那也是她的父母简单化教育的结果。

当然,为了养成孝道,父母也必须与孩子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项重要的品德。而要尊敬长辈,必须从尊敬父母开始。而尊敬是以内心的畏惧感神秘感开始的,这畏惧感神秘感来自对某些信息的不了解,也即对方有足够的隐私。一个毫无隐私的透明的人是没有任何尊严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隐私,如果过分亲昵了,就没有隐私,没有隐私也就没有畏惧感神秘感,没有畏惧感神秘感,也有没有尊敬可言了。没有敬佩感,你说的话就不大能算数,怠慢由此产生了。

然而,现代人从西方学来了一套与孩子交朋友的理论,说父母(老师)与孩子(学生)是朋友关系,这样才体现出平等之义。我们且不分析这平等与权利、义务之间的悖论,光从中国人的习惯看,凡成为朋友的,往往是称兄道弟、摩肩拍背,继而呼五喝六的。这样一来,父母(老师)所说的话,还有谁会听?目无尊长,没大没小之风也由此长矣!文明之邦礼仪之国就此沦陷矣!所以这种绝对平等的理论,是我中国文化的大敌,这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人不以为然,请看一个案例。
引用:

20名中学生叫老师太监 被老师逐个扇耳光(2005-03-22 07:13更新 来源:大洋网)
18日,慈溪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背地里叫老师“太监”,被得知情况的老师逐个扇了耳光。老师的做法引起家长们的不满,当晚就有家长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此事。昨天,记者了解到,打学生的老师已被学校停职。……大部分学生认为,背地里叫老师“太监”,并没有侮辱老师或不尊重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符合老师的一些特征,觉得好玩,这样叫觉得亲切些。……对此,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浙大城市学院余式厚教授认为,学生善于发现典型特征,老师具有典型特征,学生起了绰号也是很自然的事。学生给老师取绰号,是学生对老师最直观、最形象的描述,往往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亲密称呼。
http://cn.news.yahoo.com/050321/83/2a4wt.html

我觉得很应该让某些“教授”和“专家”到中学教学第一线去享受一下那份子“亲切”。谁都知道,叫人绰号,明摆着是粗俗的表现,是侮辱人的表示。(别以为《水浒》中人人都有绰号,什么“及时雨”、“呼保义”,他们是什么人?是粗人,是强盗,是土匪!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所应该效仿的吗?)“无知”的孩子,以为这是亲切,这不足为怪,连“有知”的教授竟也人云亦云,竟不如是何用心!竟不知“朋友论”者是如何将“平等”与“侮辱”划上等号的,西方文化心奴是在怎样的心态下把侮辱老师美化成“亲密的称呼”的。

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老师们哀叹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便是事出有因,总源头就在这儿:“狎则怠慢生焉。”“朋友论”,即“狎”之根源也。

君子远其子,易子而教,都是父子不狎的方法之一。孔夫子是万世师表,在作父亲方面也是表率。《论语》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学到了密传吗?”伯鱼答:“没有。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回去学诗。又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那,我快步过庭。他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方面收获:知道诗的作用,礼的作用,又知道了君子与自己的儿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于是便有了颜先生关于古人易子而教的阐述。

父母的爱心,是不容怀疑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的子女的父母。但如果父母爱的方式的不对,却很可能会与目标南辕北辙。只要能坚持“不简不狎”的原则,就能收到父慈子孝的教育效果。

——《颜氏家训》读后感系列之4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笔的历史(图)
2005: 墨的历史(图)
2004: 美国母亲为儿子上大学使的招
2004: 美国有没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