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家
古代的君王能够做到这样,那我们现代的人能不能做到?
有一个企业家曾经遇到一个很大的挫折,亏损了差不多七、八亿。这样的挫折并没有让这个企业家灰心,他还是再接再厉,后来事业拉起来,而且做得很好。后来我们去了解到这个企业家他的员工训练,训练什么?他的员工用《弟子规》来训练,用《三字经》来训练。我们去体会到他为什么要用《弟子规》来教育他的员工?他为什么不告诉他,你就把我这个东西卖好就好了,你能够把我这个东西销售出去就好,他干嘛还要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是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生放在心上。因为体会到现在的员工不懂得做人,一个人不懂做人,人生是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因为他有这份心爱护他的员工,自然得到员工的爱戴。
这个企业家每年的几个重大的节日,比方说清明节、春节这些重大节日,所有的子孙都要拜他的妈妈,都要拜父母,所以这个家庭是以孝治家。当领导人有这分孝心的时候,下面的部属会很感动,进而效法。当他的员工懂得孝道治家,员工的家庭也能够和乐,而员工的家庭一和乐了,他的心态,他的内心才会很平安,工作也会做得好。所以他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做人,他的员工才懂得修身跟齐家;他又行孝道当员工的榜样,所以员工也懂得以孝来督促自己,来治理家庭。所以我们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能想到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带得很好。所以一个领导人的言语行为、处事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部属。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在商朝的时候,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吃饭的时候拿了一个象牙的筷子,其实商纣王身边有没有很多很好的大臣、很有智能的良臣有没有?有,很多!那为什么商朝还是败亡?因为领导人没有接受臣民进谏的这种态度跟雅量,所以造成到最后这些良臣都离他而去,有一些还被他杀了。其中有一个大臣很有智能,一看到纣王拿了一个象牙筷子,他心里一想麻烦了,国家会有大难。以前的读书人看一枝筷子就会知道国家有大难,为什么?我们现在人行不行?不行。所以真的以前的人读古书很有智能,他就去想到当商纣王拿着一个象牙的筷子,他要用什么样的茶杯?要用犀牛角做的玉杯,当他的象牙筷子跟玉杯要配什么样的盘子?可能要配黄金的盘子。那配黄金的盘子,请问要什么样的食物?你总不会一个黄金的盘子摆上两块豆腐,会是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著一个T恤衫,会穿什么?会穿绫罗绸缎。你穿绫罗绸缎总不会住在一个木屋里面,那就要盖什么?所有奢华的皇宫建筑都出来了,要花多少钱?要花一大堆钱。请问跟谁要钱?老百姓的血汗钱统统把他搜刮出来,老百姓连养活自己父母妻儿的钱都被他抢过去了,到最后会怎么样?起而讨伐他。
所以一人贪戾,《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他那么贪,他那么暴戾,全国起而攻伐他。我们刚刚提到水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其中有一句跟水有关,叫「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君王,人民可以拥护你,让你国家兴盛,但是当你暴戾无道的时候,水就会把你淹没。所以商纣王不了解要得民心,不能与民争利。所以君王只要与民争利到最后的下场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员工对我们的支持,部属对我们的支持,也都决定在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做法。
孟夫子的教诲
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大家看。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好,我们来看一下孟夫子对君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教诲。领导人假如对臣、对部属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样,则臣会怎么对他?把他当作心腹一样看。君之视臣如犬马,你就看你的部属就像犬跟马要帮你服务一样,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样,就像这个国家的国人而己,对你会不会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视臣如土芥,你对你的部属觉得我花钱,你就要给我老老实实做,你要给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么?把你当抢匪、仇人一样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于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当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跟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君仁」。
天子有争臣七人
接下来(讲)「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于什么?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候有争臣五人」,诸候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征也很有智能,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征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征言语的智能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么,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么?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么?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能也很高。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么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闻誉恐,闻过欣
那我们看一下,人听到别人劝的时候都会脾气就来了,所谓「忠言逆耳」,但是「利于行」。所以一个人有这个雅量能接受别人的劝言,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你等他被拍马屁都拍习惯了,再来说一个人要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了。所以我们李老师,我们在深圳的李老师,他教孩子教到这一句《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闻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受宠若惊,还警惕自己我还没做到这么好。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子「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刚好李老师教到这一段。
他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跟邵老师跟几位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然后回到深圳去之后,刚好要吃饭。这个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学生某一个动作,就指出她这个动作不大好,要改过来。这个话才讲完,这个女孩子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这个邵老师突然觉得很惊讶,你看这么一教,孩子马上能够欢喜接受。所以从那以后我们跟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所以当孩子从小能够建立这种接纳别人劝告的雅量,对他一生的帮助,那真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好,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