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你,乐得你一蹦几尺高,翻了多少个跟斗啊?西游记上可没说孙大圣懂逻辑啊!
嘿嘿。
为什么说学孔子是乐以忘忧的必要条件呢?首先学孔子不是指孔子这个人,而是一
类人格的代称,是个「类」的概念,就比如古人讲,人人可成尧舜,也是指泛,指
圣人境界,不是特指。你连类的概念都没有,泛指、特指都分不清,还谈什么逻辑
呢?
再看看这个必要条件,学孔子就是学习一种健康人格,你学到了,就可以乐以忘忧,
那一类忧而不乐(注意了:这又是类的概念,指由于自身人格缺失而产生的)也就
随之消失了。心能转物,则同如来啊!
可是问题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说充分必要条件呢?这个就是照镜子的问题了,看看
自己学得象不象?比如吧咱小悟空,象不象孙大圣呢?我觉得有几分,但还差很远,
一翻跟斗就看出来了,嘿嘿。更何况学成邯禅学步、东施效颦也是常有的,师傅领
进门,修行在个人,对吧?宰予昼寝,夫子也得骂他不成器,朽木不可雕呢。
现在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了吧?问题多了去了!嘿嘿。放你一马,直接跳到你的
结论上来吧。必要条件是泛指,要特指里面还有一层IF ELSE推论呢。比如颜回“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把这个泛指的必要条件,
转成了特指的充分必要条件了。回不改其乐,是不是乐而忘忧呢?
人人学孔子能学到象颜回那样,也就是“学习的结果最最理想化”,那就一定能够
乐以忘忧了,怎么会得出“不一定能乐以忘忧”的谬见呢?小悟空这勇敢的一跳,
扑了个嘴啃泥,逻辑呢?当然也就早跑到爪洼国去了。
最后人格不健全,当然不可能乐而忘忧了。这也还是个类的概念,也就是我上个帖
子所说的“根据抑郁症和生存境遇、生活压力有关的看法,作者在第一段指出抑郁
症也和人的心理平衡能力有关,而心理平衡能力则和人的修养、人格、世界观有关。”
的这个前提。我们总不能把“此间乐,不思蜀”的阿斗儿,也拿来充数,否则那就变
成无忧而乐,乐乎其乐,不亦乐乎了。
最后抄两句小悟空“逻辑学”金句,奉为晨昏三省的座佑铭:“严肃地说,我觉得
逻辑还是很重要的,不然耽误思考。对你这么爱思考的人来说,这是很要命的事情。”
好好看看盒子亲自解释的逻辑
http://bbs2.creaders.net/child/messages/15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