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利用有益活动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建设性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证明这一点很容易。请读者比较一下描述个 性的几个词组:懦弱—勇敢—鲁莽;孤僻—热情—张狂;脆弱—坚强—顽固;拘谨—灵活— 轻浮;粗疏—细致—死板……显而易见,诸如此类的个性特征及其不同的强度,对个人发展 及团队协作都具有某种建设性或破坏性。
由于有益活动对建设性行为要求较高、较多,能让孩子体验到各种行为的“促成作用” 或“促败作用”,孩子会在趋利避害的天性推动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利促成。孩子经 常参与各种有益活动,习惯于采用建设性的行为和心态,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个性特征。
以我们知道的几个优秀程度不相上下的孩子为例,他们都有热衷参与有益活动的特点。 在2002年被哈佛本科录取的两个大陆高中生中,来自深圳的男孩马启程,热爱发明创造,曾 在高二发明“脚用鼠标”,并在国际竞赛中获奖。来自北京的女孩于海思,在“国际逻辑与 数学竞赛”参赛获奖期间,曾在俄罗斯的雅库斯克体验过零下47℃的严寒。还有一位被芝加 哥大学本科录取的深圳女孩容忆,她从小热心公益事业,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产生了国际 性的影响。另一位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广州女孩何畅,她当学生会主席时曾组织同学去农村 “扶贫”。还有婷儿的高中学弟高睿,他课余热衷于采集制作标本和观察养殖动植物,身为 文科生仍夺得了全国生物竞赛一等奖。他的申请材料包括用电子邮件发送自己采集制作的标 本照片,虽然托福成绩只有580多分,仍以对生物的热爱和学习潜力赢得了一所美国大学的 全额奖学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只有全奖留美的学生才优秀。相反的,我们深 知国内大学藏龙卧虎优秀学生多得就像满天的星星数不清。在此仅以全奖留美的孩子为例, 只是因为美国名校的招生方法是以综合素质与个性特点为筛选标准,他们从同样的筛选中胜 出,更能说明“相似性”与“独特性”的关系。)
从事文艺创作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性格即命运”。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过去的经历 和未来的经历。在招生或招聘的过程中,招收方往往会通过个人的独特经历来识别申请人的 个性特征。比如婷儿,她从小享有重视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品学兼优的 好学生;初中参加国家级电视台反腐败主题的电视剧拍摄,感受到民心所向和协作的重要性 ;高中看到垃圾部落的生存状态,引发对社会发展和人生理想的探索;在应邀访美的各项活 动中,多次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深度和表达主见的勇气……这些独具特色的个人经历,生动地 显示着她的个性和素质。招生委员会很容易从学业差不多优秀的申请人中注意到她。
个人的独特经历为什么会成为识别个性特征的重要参照点呢?一是因为经历的独特程度 具有可比性,如竞赛获奖或课外活动的级别是省内、国内、还是国际?二是因为特殊经历通 常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内心体验,并在孩子的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留下烙印。那些具有正面价值的经历和内心体验,自然会增加个性的含金量。父母若想让孩 子的个性鲜明突出,不妨大力支持孩子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细心体察和倾听孩子的内心体验 ,并及时给予引导,尽可能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有人担心精心培养的孩子会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这种忧虑是善意的,也是多余的。因 为天下没有一样的父母,也不可能有一样的孩子。就是同样优秀的素质体系,也有千差万别 的组合搭配,和无法复制的个人经历。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J?A?豪在研究中发现:
对一个人最直接、最强有力的影响是此人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不论家长多么努力,他 们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孩子的经历,部分原因是一个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生理特 征和条件。就算是一对双胞胎,虽然父母总是平等相待,但二人在经历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所 获得的体验也会有重要的差别,从而决定了兴趣和能力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虽然上面提到的几个孩子相同之点很多,但并不妨碍他们各有各的个性。
需要担心的倒是有人习惯于“把毛病当性格,把缺陷当个性”,这种抱残守缺的态度, 必然会妨碍个性化培养的成功。
个性化培养之三:
承认差别,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承认个性差别就是要把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具体化,以便设计个性 化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婷儿的成长过程就是个性化培养的一个实例。在我们对婷儿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主要注 意了这样四点——A:在形成“中心兴趣”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B:在提高 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补短”。C:要承认差别,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D:要立足现实,鼓励孩子“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
下面一一道来,供读者参考。
A:在形成“中心兴趣”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避短”。
孩子小时候,那些具有表演色彩的能力和兴趣,如唱歌、跳舞、演奏、画画和一些球类 、棋类等,很容易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强化。不少孩子因此迷上某种艺体活动,并走上搞 专业的路。但是艺体专业对于身体条件大都有一些特殊要求,不是人人都适合,家庭有无培 养某种特长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竞争条件。我们见过一些中心兴趣与天生条件错位的人 ,为了成为专业艺体工作者,他们一厢情愿苦苦奋斗十来年,仍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这 种打击相当痛苦,对孩子的时间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形成 中心兴趣的过程中,缺乏有远见的引导。父母如能正视孩子的主客观条件,有利于帮助孩子 及时调整中心兴趣的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婷儿长大能上她喜欢的学校,将来能在她喜欢的领域自由驰骋,因此希望她之 所爱恰好是她之所长,避免把中心兴趣凝聚在没有竞争优势的爱好上。我们的做法是,把发 展多元智能与提供专业培训相区别,对婷儿兴趣强烈但又缺乏遗传优势的方面,我们既不打 击,也不提供专业培训(以免强化到迷恋的程度)。婷儿3岁左右曾经热衷于在钢琴上即兴 作曲,但手不够大不利于弹琴——当时也买不起钢琴;4岁时曾一度渴望跳芭蕾,但遗传基 因中看不到身材方面的竞争优势。对这些兴趣,我们仅仅用欣赏的态度鼓励她自娱自乐,结 果,婷儿的音乐智能发展得很好,观舞和跳舞的兴趣也长盛不衰,又没有“入错行,难发展 ”的痛苦。
婷儿6岁前后也曾学过一年电子琴。我们的动机很明确,只想借此促进智力发展和培养 “干正事”的习惯,所以没上电子琴班,而是在妈妈指导下自学自练。大人只要求她手形正 确,每天坚持练习30—45分钟。因为没有进度压力,婷儿的自学兴趣一直很高。婷儿弹了两 本《小汤普森练习曲》,又从《拜厄》第45条开始接着往下练。因为学会了“把难点化整为 零来攻克”的办法,婷儿越练越有自信心。能弹妈妈弹不了的曲子,也让小小的她感到自豪 。后因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实在抽不出时间弹琴,才逐渐停了下来。婷儿中学住校后还忙 里偷闲弹钢琴玩,至今仍热衷欣赏各种音乐和演出,兴趣浓得很。我们认为,对于不准备走 艺体特长生之路的孩子来说,进度和考级远不如保持兴趣和培养自信心重要,大人切莫因为 投入了较多时间和资金,就忘了进行此项“投资”的原始动机。
B: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扬长“补短”。
著名的“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中小 学阶段,孩子自我认识的能力有限,较难发现自己的哪块木板最短,父母要像智囊团一样, 定期帮助孩子分析寻找妨碍整体水平提高的短板在哪里,并想出解决办法,引导孩子把短板 加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业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寻求突破,不断前进” 的方法,为自主发展积蓄后劲。到目前为止,婷儿仍然在用定期反省的方法寻找需要加长的 短板。
婷儿中小学阶段的寻短工作和学习周期联系较紧,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后,配合学校安 排的小结、总结、家长会以及向各科老师咨询的机会,顺势进行,但不局限于学业。我们的 做法是,一看整体素质的各个方面有什么不足?二看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什么缺陷? 然后再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详见第五章《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小学篇》)。需要注意 的是,孩子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坚持一 段时间只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以免孩子无所适从,反感抵触。
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我们指导婷儿分段解决了“体育锻炼、计算速度与准确性、书写 速度与准确性、烂班不能正常上课、防止近视加深”等等问题。在初中阶段,我们引导婷儿 分段解决了“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初步建立起能力体系、树立远大的 人生目标”等问题。从高一起,婷儿明显进入了良好的自主发展阶段,开始主动地从父母和 老师、同学、课外读物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精神营养。学习上的短板,完全由她自 己去寻找和加长,我们则集中考虑用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充实她的精神世界。那时候,每个周 末的愉快谈话,都像一次精神大餐。
可以说,“及时补短”和前面介绍过的“提前输入”是我们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提前输 入像播种,及时补短像追肥。肥料选得准,来得及时,庄稼自然就长得壮。
C:要承认差别,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中国父母对孩子有很多相似的愿望,孩子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要想把美好愿望变成 现实,必须了解这些差别,为孩子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比如说,活泼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持久性和细致程度;老实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灵活性 和反应速度;外向的孩子要练习让别人把话说完;内向的孩子要练习主动问好聊天;太爱动 的孩子,不妨用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来帮助其安静;太文静的孩子,则可用节奏欢快跳跃的 乐曲来促使其活跃……总之,对症下药,度身定做,就容易见效。
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例——不同体质的男孩,需要用不同的训练来帮助。瘦小懦弱 的小男生,先要训练他如何保护头、眼、裆,避免重要部位被男同学打伤,然后要教孩子通 过正常渠道寻求保护和解决问题。包括:要求孩子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情况;家长直接和 霸道的同学交谈;家长直接和对方家长交谈;请校方出面解决问题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 减少孩子身心受伤的危险性。强壮勇猛的男孩,则要多举实例告诉他滥用武力的严重后果, 并训练如何克制使用武力的冲动,增强体恤他人的同情心,把体格优势引导到保护弱小的正 义感上来。
以建立性别自信心为例——不同外貌的女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对因相貌而自卑 的女孩,父母要多举实例强调“女人因可爱而美丽,不是因美丽而可爱”,并不吝告诉孩子 “你哪儿哪儿可爱,我们如何爱你……”平时还要教给孩子怎样使自己更可爱的种种途径( 参见第十二章《家庭性教育的方法与时机》的《指点“美、妙”境界,追求持久魅力》一节 )。对那些漂亮女孩,则要多举实例强调美貌潜藏的种种危险,并教给孩子远离危险的具体 办法,帮助孩子树立“凭真才实学自立于世”的坚定信念。
以提高办事能力为例——不同个性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在学习办事的过程 中,胆大的孩子要训练先打腹稿,避免因准备不足而结结巴巴;胆小的孩子要多做模拟练习 ,以心中有数来提高勇气和自信心。在此,不妨重温一下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有一次 ,子路请教孔子:“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动手?”孔子回答说:“你有父兄健在 ,怎么能不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呢?”随后冉有也向孔子请教相同的问题,孔子却说:“当 然应该马上去做!”旁边的学生觉得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 “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所以应该鼓励他办事果断;而子路总是好胜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 ,避免草率从事。”
以激发学习斗志为例——不同处境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励。对处于劣势的孩子 而言,最为有效的引导办法是,“一步分做几步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因为处于劣 势的孩子普遍比较自卑,特别需要体验“我能行”的感觉,找到自我肯定的心理依据,从而 增强自信心,唤起努力奋斗的愿望和勇气。对处于优势的孩子而言,则要用“天外有天”来 防止自满,那些不断更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比“不要骄傲啊”这种令孩子反感的空泛敲 打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继续奋斗的热情和渴望。
D:要立足现实,鼓励孩子“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
有人说我们对婷儿的要求太高,太完美,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别的孩子。这种说法是错把 培养方法和具体目标混为一谈了。其实,我们对婷儿的要求一直是“立足现实,在昨天的基 础上前进”,每提一个新目标,都是她努一把力就能达到的。我们认为,这种“量体裁衣式 的培养方法”对任何孩子都合适。不论什么基础的孩子,只要立足自己的现有水平,一步一 个脚印地朝前走,都能形成富有发展潜力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
做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不少父母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忘记 了孩子昨天的基础,恨不得孩子马上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以至于失去应有的耐心。这样做 的父母不论是出于追求完美,还是出于虚荣攀比,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这样的家庭经 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期望值在山顶,孩子的基础在山脚,即使孩子从山脚攀登到山腰 ,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离山顶还是差得远,父母还是不满意,不高兴,动不动就用榜样 来贬斥孩子,甚至还要打骂。孩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长此以往,孩子必然 厌恶学习上进,甚至会把兴趣转移到消极或危险的方面去。
香港最有名的绑匪头子张子强,小时候总是被父亲斥责,经常夸奖他的却是一个黑社会 的小头目,这一点对他主动选择违法犯罪的人生道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举这个例子是想 说明:“感觉良好”不仅对大人重要,对孩子更重要。父母多让孩子在正面事物上“感觉良 好”,孩子就容易对正面事物感兴趣。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为 “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真心地为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喝彩,就行了。孩子的心灵舒展 ,才能形成最具发展潜力的好个性,才有机会创建自己的幸福人生。
独生子女父母常犯两个毛病,一个是溺爱,一个是急躁。溺爱的父母潜意识里永远把孩 子当婴儿,很少考虑让孩子进步的事。急躁的父母往往用愿望代替现实,很少想到孩子只能 在昨天的基础上朝前走。对溺爱的父母而言,每天给孩子提出一点小小的新要求是很好的矫 正办法。对急躁的父母而言,把“一步到位”的愿望分解为“十步到位”或“百步到位”的 计划,很多老是做不到的事反倒有可能做到了。
不论是急躁的父母还是忧心忡忡的父母,周弘先生的《赏识你的孩子》都可谓一剂良药 。周弘先生不仅让先天耳聋的女儿学会了说话,还把她培养成了少年大学生、留美博士生, 他的秘诀就是:用教婴儿学走路、学说话的耐心和信心对待学习落后的孩子,把“你不行” 变成“你能行!”一份10题9错的答卷,在他嘴里竟能变成:“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 ,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比爸爸当年强多了,再努努力,说不定还能多做对几道呢! ”父母若能这样赏识激励孩子,再加上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孩子一定能一步一步实 实在在地向前进!
基本方法之四:婷儿怎样实现“自主发展”?
张欣武 刘卫华
“自主发展”是近年来才在中国教育界热起来的词儿。我们过去的说法是:“发挥主观 能动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自觉性、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再坚持 一下,争取最后的胜利……”这些人们更熟悉的说法,强调的都是孩子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正是自主发展的内涵。婷儿在这种思路的培养下,很早就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能 适应,有理想,爱创新,表现出很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对此,婷儿有一个诙谐的比喻:“我 这个系统能够自动升级。”
我们认为,自主发展需要一套向前驱动的能力,这种超越原始本能的综合能力,是后天 逐步形成的。在0—18岁期间,如果父母有意识地推动孩子往自主发展的方向走,孩子就能 较早获得主动适应与发展的能力。为了让婷儿早日成为自动前进的人,我们有意推动婷儿“ 由生活自理向人生自立发展;由积极自学向自强不息发展”。归纳起来,我们主要从5个方 面完成了“由推动到自动”的转变:
1.养成遵守约定的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2.养成专注敏捷的习惯,学会高效思维;
3.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理性判断;
4.养成主动求学的习惯,学会规划人生;
5.养成定期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促进。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供读者参考。
自主发展之一:
养成遵守约定的习惯,学会自我管理
孩子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学会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让孩子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规范, 我们的办法是,从小就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培养主人翁意识。从3岁到16岁,我们一直在 用和婷儿约定规则的方式管理她的日常生活。孩子处于“心中有数、说话算话”的状态,就 容易学会自我管理,并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如果没有遵守约定的习惯,什么计划都 不能完成,自我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孩子光说不练,自主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A:首先学会和父母约定规则,并遵守自己与父母的约定。
我们与婷儿的这种约定最初都带有游戏色彩,并伴随着大人的鼓励和肯定,实行起来孩 子觉得有趣,也愿意遵守。比如说,婷儿3岁的时候曾和妈妈约定,如果她没用普通话回应 说普通话的人(或没用四川话回应说四川话的人),就请妈妈用“嗯”的办法来提醒她。因 为这是婷儿自己想出来的办法,用起来总是很灵。
婷儿12岁以前,主要是大人把对她的要求告诉她,在讲清为什么要如此的道理之后,让 她和大人一起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说,我们要求婷儿:“作业有错必须当天主动订正 ,做不到就要扣减看电视动画片的时间。”理由嘛,就像工程没搞完就领不到工钱一样啊, 学生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要影响到自己的享受哦。婷儿认为我们说得对,大家便开始 商量实施细则。经过讨论,婷儿和我们约定:如果当天发下来的作业本上有错,主动订正了 就可以正常享受看半小时动画片的权利;如果没有主动订正,就每道错题扣减几分钟;如果 当天作业全对,则可奖励若干分钟,并可以存起来以后使用。在实施过程中,以婷儿自我约 束为主,父母负责检查督促。遇到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时候,父母就提醒她:“我们约好了的 ,你得说话算话,如果你说话不算话,那我们也可以说话不算话,比如说,不搞体罚也可以 变成搞体罚;做得好有奖也可以变成做好了也罚……”孩子当然不希望这样,便会加大自我 约束的力度。
B:学会遵守自己与自己的约定。
自己许的愿、下的决心、定的计划等,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从8岁开始,婷儿每个 周末都要排一张时间表,自己统筹安排那一天半时间的学习、玩耍和家务劳动(她读小学时 ,中国还没实行大周末,周六上午还要上课)。有时候忘了排时间表就干起来了,我们便会 提醒她一声。由于有遵守约定的习惯,婷儿的计划总是执行得很好,平时也表现得不错,惩 罚措施基本成了一种象征——有威慑力,但很少需要实施。在小学毕业前,婷儿早已养成了 说话算话的好习惯,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已经十分明显,很容易就适应了初中住校生活。
C:父母与孩子的约定要合理,即“只针对态度和行为,不针对成效和结果”。
孩子力所能及的约定就是合理的约定。例如,要求3岁的孩子“洗手要搓出白色的泡沫 ”是合理的;要求3岁的孩子不把牛奶洒出杯子则是不合理的。合理的约定容易遵守,不合 理的约定只会制造矛盾。那些要求孩子必须考到第几名、多少分、那所学校的约定,最不合 理,极不现实,容易把父母和孩子都逼进死胡同,甚至逼上真正的死路——中国和日本都不 乏这样的报道啊!为了避免发生为名次和分数而自杀的悲剧,我们很早就和婷儿约定好:平 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
在青春逆反期,需要一些特殊的过渡性质的约定。婷儿初二的时候逆反心理最强烈,我 们和婷儿互相约定的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主要用来明确亲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保持 沟通,减少磨擦。比如说,我们用对同事的模式对待婷儿,婷儿用对老师的模式对待父母, 大家都从行动上而不止是口头上做到互相尊重。又比如说,逆反期的孩子都不爱听父母唠叨 ,如果父母说起来没完,徒惹孩子厌烦,该听的也听不进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主动 和婷儿约定:“父母每次和你谈话保证不超过10分钟,在10分钟之内,你要态度礼貌地听父 母说话。10分钟一到,你有权利说:‘对不起,10分钟已经到了。’然后转身就走。”这个 写成卡片的家庭契约迫使我们事先考虑好谈话的时机和方式,加上对婷儿的反应心理预期较 低,不会在谈话中为孩子听不听得进而影响情绪。我们遵守这个约定使婷儿感受到了父母对 她的真心尊重,反而更愿意主动征求我们意见,婷儿的自我管理也因此而更加有效。
自主发展之二:
养成专注敏捷的习惯,学会高效思维
高效思维能力也是自主发展必需的能力。我们把思维能力细分为“输入(指主动吸取) 、处理、输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我们所说的“高效思维”,指的 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迅速输入,正确处理,有效输出”。这三条都需要聚精会神才容易做 到。
高效思维最初可从“聚精会神地听”做起。因为人类最早发育的输入通道是听觉,最容 易出错的输入通道也是听觉。把认真倾听作为提高思维准确性的突破口,可以“早开始,常 进行,易见效”。比如说,教幼儿凝视说话人的眼睛,可以帮助孩子认真倾听。经常请孩子 在父母之间传口信,也可提高孩子认真倾听的水平。如果听人讲话(或上课听讲)爱走神, 也可一边凝视说话人的眼睛,一边在心里猜测“下句话会说啥?”诱使自己认真倾听……这 些都是从小到大随时可做的训练。
随着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可进行更多的思维训练。例如:
A:培养接受能力,追求“迅速而准确”。
在信息输入环节,我们做过五个方面的训练:
⑴养成对新信息的敏感性——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说到关键性的新词,马上请婷儿重 复三遍,要求她遇到不懂的东西一定要问,而不是混过去。
⑵增强专注程度和对细节的敏感性——通过两三个人比赛的方法来进行,如在两幅基本 相同的画中找不同;看完一段有趣的文字(笑话、连环画的情节说明、寓言……)马上复述 内容等。
⑶增强输入的意愿——通过讲故事和让孩子亲身体验来进行,让孩子了解善于吸取他人 经验的好处。
⑷提高选择信息的能力——要求孩子“不当吸臭剂,要做采蜜蜂”。凡是遇到妨碍发展 的信息,父母要及时讲清道理,指出危害,促使孩子蔑视和排斥这类信息,如:攀比享受、 玩物丧志、厌学作弊、歪门邪道等等,把心思用到正道上。
⑸增强抗干扰能力——既要靠平时培养意志力,还要教给孩子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沟通技 巧。比如说,在噪音大干扰多的环境里做作业时,我们教婷儿反复在心里说:“让他们吵吧 ,我照样能专心学习……”直到自己坚信不移;在辩论性的谈话中,我们约定要及时复述对 方的论点,请对方确认,这种排除错误信息的技巧,可以大大减少误会,提高谈话的效率… …
如此种种,都可帮孩子提高输入的速度和效率。
B:培养思考能力,追求“客观而清晰”。
在信息处理环节,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训练:
⑴不带情绪,准确理解——通过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尤其是立场或利益跟自己不 同的人)和全面地看问题。
⑵不嫌麻烦,深入分析——通过连续设问,刨根问底,学会层层深入地分析事物的内在 联系,并分类概括,梳清条理。
⑶不带偏见,正确判断——通过分析别人的偏见和局限性(最常见的是把意见不同的人 往坏处想),审视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性,并加以修正。
这些训练或是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或是在我们与婷儿一起讨论问题或总结反 省的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经常提醒婷儿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注重事物的 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如此日积月累,孩子的头脑就会越来越客观,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
C:培养表达能力,追求“准确而有效”。
在信息输出环节,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训练:
⑴准确表达——要求想好了再说、口齿清楚、言辞得当、层次分明。
⑵有效传递——讲究时间、场合、气氛、方式。
这些训练也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随机进行的。主要让孩子学会:“在输出信息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考虑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
遇到重要关头,表达意愿变成了表达自我,需要专门设计和练习成功表达的方法。婷儿 小学毕业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面试之前就专门练习了如何朝气蓬勃地走进考场,如何大方 地鞠一个躬,并在抬头问好的时候,用坦诚的目光把一句“老师好”转递给在场的几个老师 。这种表达已经超出了语言的范围,又是有效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 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肖川在谈论怎样有效表达自我时所写的:“表达自我,不仅包括口头 语言的表达、书面语言的表达、身体语言的表达,而且应该包括待人和接物、衣着仪表等, 甚至应该包括所有的创造。而所谓‘有效’,有这样两个维度:充分地、体面地。”他说的 是怎样培养大学生,我们则是从小做起,从家里做起。因为有效表达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自 主发展离不开准确而有效的表达能力。
对中学生而言,提高思维能力要格外重视“换位思考”和“增强输入的意愿”。既不要 自以为是,听不进父母和老师的逆耳忠言;也别怕露怯显笨,不懂也不肯问。婷儿的经验是 ,越是主动吸收,就越能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不过,婷儿也是16岁才达到这 种境界的。在此之前,往往要通过将近半小时的辩论,才能让她接受父母一分钟就能讲完的 批评和建议。在青春逆反期,父母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自主发展之三: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理性判断
独立思考能使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理性判断则能使孩子的主见对的时候多,错的时候 少。为了让婷儿既有主见,又少犯错误,我们不仅经常启发婷儿去想各种“为什么”和“怎 么办”,还尽量给她提供各种各样观察与思考的机会,并注重传授理性判断的方法。
A: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们主张像陶行知先生教导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解 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解放儿童 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议论自由,特别要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 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
对很多父母来说,最后这一条最难。我们想,把孩子的特长培训缩减到一动一静(或一 文一武),或像婷儿那样,尽量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就能给孩子挤出自由活动的时间。另 外,像婷儿那样自己统筹安排学与玩的时间表,也是学做“支配时间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B:传授独立思考的方法。
独立思考主要表现为有主见,并掌握了一套评判事物的理性准则,不盲从。为了让孩子 的“主见”尽可能接近真实,我们一直要求婷儿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我们的做法是, 在观察事物、讨论问题、分析案例或总结反省的过程中,经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真伪,判 断正误,评论优劣,并鼓励婷儿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大量接触评价事物的理性原 则和方法。与此同时,教给孩子“内外有别”的原则,在家里讨论时允许敞开思路,但必须 了解社会有那些禁忌。如此日积月累,孩子就能逐渐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方式独立思考,在自 主发展的过程中,主动纠错与创新。
一个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孩子,在观察与思考中会表现出这些倾向:
尊重事实,不想当然,更不人云亦云;
力求准确,不似是而非,更不文过饰非;
细致研究,不马虎了事,更不投机取巧;
认真求证,不以偏概全,更不牵强附会;
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更不掩饰无知。
客观地说,能坚持做到上述5点的大人也不是很多。因为人类的理性常常被面子、情绪 或利益所蒙蔽,有意无意地以想象代替事实,陷入种种偏见和成见难以自拔。这样就很难把 独立思考的能量发挥到纠错与创新方面去。做父母的若想让孩子提高理性判断能力,不论做 人做事,都应求真求实,为孩子做出表率,和孩子一起前进。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方法,更多细节请参见第 四章《怎样培养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