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听来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广州市.一家四口:婆婆,儿子,媳妇和襁褓中的孙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周日可以一起进城逛逛.路过一剧院,一场戏马上要开演了.儿子兴冲冲地去买票却只买到了最后两张票.
婆婆说她从乡下来,根本听不懂戏里唱什么,还是小俩口去看戏,她带孙子.
媳妇立刻反对,难得的机会,婆婆可不能错过了,听不懂可以问儿子.
最后,婆婆和媳妇进了剧院.于是有人会看到一个年青人,抱着一个熟睡的小婴儿,在一个热闹的街口站了两个小时.他不敢走开,生怕母亲和妻子会中途退场.
那年青人就是我父亲,他手里的孩子是我哥.故事当然是听来的,父母亲当笑话讲出来的,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
还有一个中秋节的故事.
那年我高考完,暑假在外婆家过,报的志愿都是在外婆家附近的.母亲出差也回外婆家,后来哥哥休假,也来了.父亲走不开,主要是得帮我办些上大学的文件,否则也要来的.
快到中秋了,外婆很高兴,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在老家过中秋.接到父亲一封信,里面有我需要的各种证明,录取通知书等,当然还有一封普通家书,最后一句是如没其他事,希望母亲早日回去.母亲见信,决定马上和哥哥回去,和父亲一起过中秋节.当然是一片反对声,尤其是外婆.他们还是走了,但在上海没买到当天的票,是中秋夜上的火车.
我向来不太在意节假日,但那个中秋节感到非常受伤.我开始理解母亲的想法是在自己恋爱成家以后.也许现在让我选择,我会做和母亲一样的决定.
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我该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刚和母亲通过话,六十好几的人了,还在练习电脑打字.没告诉她母亲节的事,她肯定会说"我天天过母亲节"的.记得儿子生下来没多久,有次母亲突然说:"唉,你可没我福气,没女儿!"我当时哭笑不得.今天想来,这是母亲对我的最高夸奖了.
没有康乃馨的母亲节,一样可以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