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育儿中的那些敏感期 |
送交者: 香焦叶 2013年01月29日22:45:1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关 于敏感期的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并不新鲜,但是近些年随着科学育儿理念风潮的推动,尤其是学前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的重要代表作——《捕捉孩子的敏感 期》的畅销和普及,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成了众多家长的普遍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家长的育儿水平,使得中国家长朝向育儿之路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 化轨道前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敏感期”成了一个被高频使用的词汇,其中不乏一些人云亦云、随意解读、过度敏感等误区。
1、不了解敏感期的真实意蕴 一些家长看到敏感期也成了孩子教育中的流行语,也赶时髦用这个词,但是不了解这个词语及由之而生的抓住敏感期的理念的真实意思,人云亦云,盲从效仿。对于敏感期的理解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更无法言及批判了。这样在教育孩子中自然不会科学贯彻这个观念了。 敏感期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的“关键期”概念。来自于习性学家洛仑兹发现的印刻的现象,即 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 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 如此小鹅对母亲认识的关键期就在于刚刚出生的那一眼。 荷兰生物学家据此推断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思想,是指 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的发展的方向及其进程发挥重大作用。这个概念比较强调的是 外部环境和影响的提供。此后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将这一研究成果迁移进入了儿童发展领域。孙瑞雪对此的解释是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在某个时间段 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孙老师的这个概念关注的是儿童的“专心”,“重复”“实践”,虽然没有和前述概念一样将外部影 响放置其中,但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的呼吁内在包含了家长提供外部影响的方式。 所以家长对于一个新名词应该不能仅仅人云亦云,而应该有自己的求索方式,多追问、学习一些背后的来源,概念本身内涵等,构建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理解方式。
2、对敏感期解读的随意化 一些家长不了解敏感期的内涵,认为敏感期就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行为。看见宝宝喜欢拼积木,就说,宝宝进入了拼图的敏感期;看见宝宝玩沙子,就说是进入了玩沙子的关键期;更可笑的是,我在一些家长的育儿博客中看到“吃饭的敏感期”,吃饭还有敏感期?其他时候对吃饭不感兴趣?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是还有喝水、拉大便的关键期?相当可笑,但确实存在。将孩子的生理需求与关键期这一概念组对,是对敏感期的随意化解释。 敏感期 的研究最有成效的当属意大利的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孙瑞雪也是蒙氏理念的倡导者)。她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专门论及了“敏感期”这一解读 孩子密码的教养方式。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发展的九大敏感期:即口和手敏感期(0-2.5岁);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 (0-6岁);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5.5岁);阅读敏 感期(4.5-5.5分);文化敏感期(6-9岁)。 孙瑞雪 老师受到蒙台梭利思想的影响,根据对本土儿童的近十年的研究,其专家团队提出了儿童的敏感期如下:口和手的敏感期(0-2岁)【比蒙氏的提前了半岁】;空 间敏感期(0-6岁);秩序的敏感期(3-4岁);情感的敏感期(4.5-5)【创新点】;身份认同的敏感期(4-5岁)【创新点】;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 (4-5岁);语言敏感期(3-4岁)【和蒙氏的相比范围缩小了,更为集中】;执拗敏感期(3-4岁);细小事物敏感期(1岁左右);模仿敏感期(2岁左 右);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3岁);完美和审美的敏感期(3-5岁)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3-6岁);人际关系的敏感期(3-5岁);数学、符号和自然 的敏感期(4-5岁)。 比较两 者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时间上的原因(时代在进步,儿童在进化),空间上的差异(不同国别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敏感期是经过 实践或者科学验证的众多儿童的共性,而非某一个家庭某一个孩子的个性,家长不可随意运用这个概念,尽量在上述语汇中准确使用这个词汇,这不仅为了交流的方 便,,共识的达成,也便于引领家长走上正确的育儿轨道。
3、对敏感期的过分“敏感” 一些家 长读了孙瑞雪老师的书以后热血沸腾,认为抓住了孩子发展的金钥匙,但因为抓住敏感期倡导的是“相同的外部影响施之与有机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对发展进程 产生中立的、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刘晓东:学前教育学,P52),因而旋即又小心翼翼起来,从此开始非常敏感起来,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认为孩 子的敏感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孩子教育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 这实际 上是对敏感期的误读,从上面列举的蒙台梭利和孙瑞雪的观点来看,孩子的敏感期至少持续一年,最长可持续6年,也就是说敏感期并不是一颗敏感的心和孩子感兴 趣的某一事件,而是孩子发展的某一个特质,比如孩子空间的敏感期就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家长可以通过拼搭积木、攀爬运动器械等提供一个发展空间智能的环 境,而不要纠结于孩子拼搭积木的兴趣点,这就容易以偏代全了,所以敏感期不是瞬时性的,稍纵即逝的,而是相对较长的时间,而孙瑞雪老师还进一步指 出,0-6岁关键期如果没有发展好,6-12岁之间的正确引导也能起到弥补作用。家长不必过分敏感。
孙瑞雪老师指出: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所以对于我们独一无二的宝宝的敏感期,家长不要把它当成是时髦的语言点缀,而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敏感期的一切外部影响。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过敏症与生存环境 | |
2012: | 比尔盖茨给孩子的十句话 | |
2010: | 《科学新闻》:女性之痛 | |
2010: | 《视频》父母怎样给孩子挑选玩具 | |
2009: | 无忧说的并没错。人应有同情心,不应对 | |
2009: | 转贴: | |
2008: | 《爸爸的画》长信写给谁? | |
2008: | 《爸爸的画》花生米不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