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秀 |
送交者: *小可* 2004年05月17日16:13:0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最近,好像“哈佛女孩xxx“ 之类的东东又开始流行起来了 -- 我先后在不同的网站看到好几篇有关不同哈佛中国女孩的文章 (奇怪,怎么没有男孩?),好像国内最近还出了一本书,叫“非常本科生”,介绍一批在哈佛和其他东部重点大学念书的孩子们。在这里谈点感想。 我是个很有几分妒忌心的人,所以,第一眼看见这类标题,反应往往是“不就是考上个哈佛吗,有什么了不起?” 仔细看了文章,不得不承认那些孩子们真的都很出色 -- 至少,我在他们那个年纪没有那么好的成绩去上哈佛。他们的未来将来是非常光明的。 然而,反过来说,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要出一本书(甚至几本书)吗? 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书出了一本又一本,说来说去,说到底,无非是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潜力,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帮助鼓励孩子向名校挑战等等。这些东西,我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爹妈秀”。 这些爹妈究竟是什么心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我有孩子,而且出息到能考上哈佛之类名校,我绝对不会想去这样做。 不是因为自命清高,而是因为觉得这样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美国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同,美国的大学基本上无论公立、私立还是甚至社区学院,都很鼓励学生去融入社会,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这已经不是什么 new news,何以那些孩子们和家长们津津乐道什么参加 camping trip, 参加社区活动,跑到街上去拉赞助? 诚然,能够从小得到这种环境的浸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这又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冷饭多炒几次就没味道了,何况,以中国的教育机制,目前还很少有学校或者家庭能做到像美国这样;另一方面,如此把一个个还在念大学本科的孩子明星化 (包括让孩子写文章,出书,巡回演讲等等),对他们是好事还是坏事?对其他没有机会上哈佛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们小时候,流行的是“科大少年班”,后来是三个十八岁的“国际奥林匹克赛金牌得主们”,后来是“狮城舌战”的复旦大学辩论队,还有“新概念作文赛”里那些理科可以得零分照样升北大的天才们...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被明星化了一点,在不同时期给我比较脆弱的自尊心罩上一篇阴影 -- 我一次次沮丧的发现,在那些领域,我都不可能超过、甚至赶上他们。於是,我开始想,我有什么用? 好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终于弄明白,其实我根本不需要去像他们那样,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是属於我的;即使没有人认识我,我也有自己的本事可以快快乐乐的混下去。这不就够了? 而那些我们崇拜过的“小明星”们,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泯然众人”。偶尔还会看到报告诸如“科大少年班今何在”,有人说,这些孩子当年如何了得,好像现在也不过如此嘛。我觉得,这其实是必然的,因为学校终究是学校,社会是一个大得多的多、也复杂得多的环境,你在学校里好未必就在社会上一样混得好。所以说,当年的那种“明星化”其实本来就没有必要。 那些把孩子们“明星化”的人,为了一时的效应和收益,在他们的人生路还根本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就把人们的期望值定得那么高,让他们真正走上社会后如何去超越? 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果是,过了若干年,旁人看看,觉得,小时了了,大了未必如何。被人家这么看着,成就感从何而来? 而最让我不可理解的是,那些乐滋滋站出来标榜的、写书的、做演讲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们。亲爹妈,为什么要干这种事情?究竟是谁的秀? 哈佛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应该有上千吧,难道年产一千个“哈佛xxx"?哈佛只能呆四年,出来以后,这个牌子总不可能挂一辈子。借一个校名当的明星,当得了一时,当不了一世。 还有什么“非常本科生”之类的提法,什么意思,又不是电视节目,动不动来个“非常男女”。 我以为,好爹妈,应该是有信心和勇气在任何情况下告诉孩子,无论你现在如何,你永远有机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无非就是自己没这么风光过,妒忌罢了”。如果你这样想,请看第二段第一句。 ------- 注:本文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就事论事,并不针对任何一位哈佛学子本人和他们的父母。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