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阶段教育侧重什么? |
送交者: yellow witch 2014年01月22日06:34:18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比起国课业如山的小学阶段,美国小学教育总体感是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远远超过对成绩的注重。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在K到二年级是: 基本可以听令于成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他人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大小事情锻炼独立完成,对学习或其它问题会进行分析思考,逐渐培养对各学科兴趣。在评分上以优良中差评分。但努力程度与实际得分分开。绝大部分学生有努力学习的习惯,但结果并不一定会是优。(优只是个鼓励或学生从能力及心理上皆超于所上一级水准) 不少老师常常到最后一个学期才给综合表现良好的学生优。除了数学,英文分阅读,口语及写作及所学科目。还有平时纪律呀,对时间利用合理性呀,人际交往呀,上课参与呀,学习态度呀等等行为及社会性发育的评分。
因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发育还没有完全。特别行为发育,控制能力,语言发育各个学生发育阶段都不同。所以教师在观察学生平时在课堂及与其他学生及成人相处,及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面花不少时间。找到学生的相对弱点后,加以完善。这是教育原则,而分数只是个参考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接受过学生因发育阶段及时间不同理论学习(大学或研究生及实习阶段心理教程有要求了解)在三年级之前基本不以成绩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表现。更注重学生行为表现。总是鼓励学生在弱项上多努力,这样才能发育成个性较完善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方面能力着实相差很大。就成熟早晚,在小学学生中差别非常明显。女孩多比男孩子成熟早(自控能力,社交能力等)但也有不少例外。
一些华人家长没有领悟教师在小学阶段不以学习成绩为标杆这一教学理念。(因国内只以成绩横量)看成绩单时只看主科是否为优。就满意,不是则失望且找除孩子之外老师,学校的原因。见过太多太多的男孩子,由于小学阶段在行为及思想上不成熟。在主课上不管掌握多好,老师依然给中,其原因是由于平时表现不理想。如: 作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积极参于课堂讨论及不能与他人很好合作等问题造成的。而家长们往往觉得孩子成不成熟和成绩无关,且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重意孩子身上除功课外性格的发展造成于教师评分的偏差。这种现家在各族家长里都存在。但华人家长分数看得更重。俺周围一些华邻孩家长(孩在小学阶段)收到成绩单看到主科不满,所谓付科比较低后,哈,总结: 美国老师水平太低,不识聪明孩。但俺平时在校观察到这些孩时,的确无论在学习上,如在数学课上: 自控能力比较差,随便大呼小叫已知答案或由于自觉在家或补习处学过就不专心听课等。家长会解释为孩子水准高,智力高。但在其它一些数学概念如: 温度,量度,运用等上连平均水准还达不到。这就是家长与学校横量孩子的偏差的例子。
美国教育无论小,初,高,甚至大学。平时分如: 作业完成状况,project如以小组完成状况等等也占给分近三分之一。因此,教师从小学起培养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及成熟性也是一个使学生成熟的手段之一。
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看成绩单,不要只看成绩优秀与否。主要看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较弱。如看到除主科外其它方面有低与良的评分,就该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好先别去找老师及学校的原因。除非四个学期不同老师上同一门课,三个老师给优,一个老师给2(4分满)才有不公可能。绝大部分情况下老师给学生的评分是比较合理的,是按照平时学生在校表现出的状况评估的,比较全面。如主科不满,也非常正常,因为有些教师认为4分是outstanding 级,学生无论在能力及成熟程度上比其他孩都得好,不随便给。家长要从孩子作业是否认真及按时完成? 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及积极参于。平时大,小考是否都不错等等综合因素考虑。老师看到的学生是在他们独立状况下的自我表现,与家庭中表现会有出处,再加上能力是于其它百孩对比,而不是家庭中家长比少数几孩(邻居或认知的)。
总之,美国小学阶段家长会感到孩子非常轻松无事。学业不紧,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基本在引导学生各方面兴趣,及进行法治,道德,心理,社会性教育。使其对各学科有个好的开始。以利于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及使学生完整个性得以完善。家长在孩子比较多的业余时间也可观察孩子真正的兴趣及愛好,加以练习。这对初,高中后发展兴趣,长项起到关键作用。再者,多带孩子参加学校及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多让孩接触自然及群体,这对他们的初中后的个性完整化及世界观起到决定性作用。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3: | 范儿122——育儿(Greg Griego):恒心与 | |
2013: | 男孩和女孩,天生不一样? | |
2011: | 鱼米: 你老了我会管你的! | |
2011: | 有感于友人周末携子奔竞课外班而作 | |
2009: | 我打算以后让我儿子去学吉它,然后加入 | |
2009: | 教育子女的忌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