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区别(转)
送交者: 朵而 2014年02月03日23:08:5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缺少创造性,中国缺少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与科学家?中国缺少著名的品牌、中国的产业升级很困难、中国很难向西方输出儒家文化?中国与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请看我下面的解答。 ? 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把“健康与快乐”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普遍信念,从而为孩子与学生们创造了尽可能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把“分数与名校”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普遍信念,从而从小就逼迫孩子与学生们学习更多知识与考高分读名校,严重缺少“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这种信念的差别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元素,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价值,要强调学生自由的探索而不是相互攀比分数的高低,使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受到尊重与培养。教育不是制造产品的工业,而更象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是一门“慢”的艺术,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尊重学生丰富的个性,教育要强调“慢”,强调“活动与快乐”,强调“体验—理解—实践”,强调“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身、心、灵”的健康成长尤其忌讳强迫与压力而需要很放松的外在条件,需要通过“慢”的节奏,通过“自由与自我选择的探索才能逐渐走向自觉”,从而奠定好人生的根基。我已经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美是人的本质,人具有“自然属性、审美属性、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要经过“自然人——审美人——社会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才能算得上是健全的人。显然,中国孩子的成长普遍缺少审美人的成长阶段。 ? 据我观察,中国与发达中国家最根本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是人的审美素质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让孩子由“自然人”经过“审美人”而走向“社会人”;而中国无论是儒家文化(伦理人)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人)的教育普遍让孩子由“自然人”迅速地成为“社会人”,缺少玩耍、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公民与社会这种“审美人”的充分成长阶段。要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结果,中国人普遍缺少超越功利的维度,老成内向,思维呆板,缺少纯粹的求知兴趣,生活要求低,行为主要为谋生而展开,缺少理想主义,缺少浪漫,缺少个性,缺少创造性,既不野性,又不高贵,顺民,听话,利于官本位的统治。整个民族(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全世界的华人社会)的生活样态与审美趣味主要还是农业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整体压倒个体的注重群体主义与人际关系的乡土文化,一种大一统的崇尚官本位的等级文化,一种既缺“民主”又缺“科学”的家长制的文化,一种喜欢大红大绿、大富大贵的世俗味很浓的文化,缺少“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这样的审美心胸,以善伤真缺少对“真理”的追求,缺少对高雅文化的向往与修炼。这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难以走向西方、难以走向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只有民族高雅的,才是世界的。 ? 说到底,今天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主要是实用主义主导下的“老而不死”的儒家文化(一种违背先秦礼乐精神的儒家文化,只讲“礼”而不讲“乐”,只讲礼的规矩而不讲乐的浪漫)与唯物主义主导下的“土里土气”的红色文化和“又土又俗”的港台品味的大众文化的混合物,严重缺少玩耍与体育的野性,缺少高雅文化的经典性与宗教净化人心的超越性,缺少“自由、平等、博爱”的风尚,缺少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国家的文化缺少高雅品质的贵族精神,整个民族就像是一群浮游动物,好面子与好攀比,崇尚强者通吃,身价评定,嫁入豪门,搞笑喳闹而又假大空,缺少公民的主体性与自律性,缺少人文教养,缺少理想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心胸,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当代中国这种生活样态与文化品质只是地方性的,不具备文明的影响力与世界的传播性。(我推崇原始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儒家文化与心学的儒家文化,推崇道家哲学与佛教禅学以及藏传佛教的修炼体系,这里面有一种超越功利的“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贵族精神)。 ? 事实上,发达的美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人美感的强弱与生命冲动和创造性成正比。就全面培养人来说,美感的培养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而当代中国“以掌握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总是从“课程、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角度千方百计与绞尽脑汁地消灭人的自我意识、消灭人的美感,成了反文明与反教育。其实,审美素质构成人格的核心,审美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 发达国家主要就是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句话用得较好的国家,这是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的教育传统,如欧洲、美国、日本、以色列、加拿大、澳洲与新西兰等,这些国家的型态接近“审美国家”。看看这些国家的产品、社会环境与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诗歌小说与电影电视,大多充满了美感,有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气质,朴素、单纯而又个性鲜明,人民普遍喜欢学习而又追求真理。是教育的品质造就了人的品质,人的品质又造就了产品的品质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品质。(这里,我仅举一个关于教材的实例。在我看来,中国的大中小学的教材实在是太差了,可能是全世界最落后的教材之一。同样的学科,如历史,数学,化学,科学、物理、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美国的教科书,要比中国的教材厚3—5倍左右,语言叙述优美而有个性,情景与故事性强,利于阅读与激发兴趣,而且是大开本、案例丰富,图文并茂,统计图表,照片非常漂亮,实际上发达国家的教材是美学,历史美学,数学美学,化学美学,科学美学、物理学美学,市场营销学美学、经济学美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 ? 中国的教材是为考试而编写的,多数为条条框框,语言呆板,缺少个性与生命的体验,枯澡乏味。我说过,唯物主义已经从“根部”把中国的学术体系与教育体系彻底摧毁,形成了大一统的“以高考定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一个模样,学校一个模样,课程一个模样,教材一个模样,教师一个模样,教学一个模样,考试一个模样,学生一个模样,言说一个模样,个性一个模样,行为一个模样。是一堆堆无精神、无灵魂的僵化物。)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国家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经历了“自然国家(原始社会,靠力量统治,道德无序)、道德国家(封建社会,靠等级伦理统治,道德他律)、审美国家(宪政民主社会,靠“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伦理统治,道德自律)这样三种型态。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这四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由“道德国家”逐渐演化成了“审美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普遍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以美立国”大都相似,发展中国家“以德治国”各各不同。发达国家让孩子普遍有“审美人”的成长阶段,发展中国家让孩子普遍缺少“审美人”的成长阶段,这就是最根本的差距。 ? 发展中国家其共同的特点是,不重视体育与美育。个体生命普遍缺少公民训练与体能意志训练和高雅美的升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型态主要属于“道德国家”,有的是集权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民主型的道德国家,有的是宗教型的道德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深层价值观的包袱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和财力不足,或者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和教育思想的落后,教育出于使社会稳定与谋生的需要重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的学习与条条框框的道德的教化,轻视法制建设与公民训练,轻视自由玩耍,轻视体育与艺术,轻视“美感与爱心”的陶冶,轻视自由选择与独立人格的培养,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审美趣味普遍低下,缺少人文教养与精神深度,知识单一,能力单向度,人民还普遍生活在”制度“与”文化“以及社会现实的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压抑之中,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消失在群体的整体性之中,失去了能悠闲地享受“体育、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美学、宗教、科学、技术”等精神文化生活的能力,使得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较低层次的运作状态。普遍是功利人格,缺少快乐,缺少个性与创造性,缺少野性与健康的体魄,缺少高雅审美趣味的能力,缺少“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价值,缺少艺术化的浪漫与求知的爱好,缺少朴素与古典的优雅和生活的恬静,缺少一种由内而外的“贵气”,也就是精神贵族气(相信精神高于物质的一种气质)。主要由于“审美趣味与审美素质”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国与国的差距。 ? 人格决定国格,发展中国家的出路是“去意识形态化,回归普世价值,建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今天的中国,有太多功利的因素在主导着教育的发展,整个社会缺少“童心”的儿童,也缺少“童心”的儿童体育、儿童文学、儿童音乐与儿童美术,我们的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为中心进行系统训练,培养的是缺少“童心”的小大人。所以,我们可以称今天中国的教育依然是一种“吃人”的教育,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在今天仍然有效。世界上有早熟的儿童,有晚熟的儿童,有正常的儿童。在我看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是正常的儿童,他们很幸运地有“审美人”的成长阶段,而中国的儿童是早熟的儿童,过早地成为读经人,成为政治人,成为意识形态人,成为分数人,成为语文人,成为数学人,成为英语人,成为红领巾人,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成为唱同一首歌、穿同样校服、秀同一种发型的男人和女人,成为被分数、被名校、被排名压来喘不过气来的人,成为缺少自我、缺少自我意识、六神无主而又偏偏倒倒行走在大地上的人。 ? 当代中国还需要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种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灾难中解放出来,从僵化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导的“课程、教材、教法”中解放出来,放弃“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这种“以德治国”的落后的价值观,倡导“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的价值,倡导多元的唯心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让教育以美为本,让孩子有“审美人”的充分成长阶段,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制度转型——教育升级——人的创造性升级——文化升级——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升级——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因果性的链条。在我看来,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落后和教育体系的落后,当代中国大约只用了自己潜能的30%,还有70%的潜能有待开发。所以,今天的中国还需要实现宪政民主制度的转型与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的转型。我想问的是,中国能够实现这种转型吗? ? 柯领 2013年1月15日于美国旧金山(柯领,美籍华人,教育学者)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大陆党官的【学位】是对世界学子的侮辱
2013: 兄弟,请不要生气
2012: 关于郭应焕发表在中国航空报的超光速文
2012: 申时行在这里的两句话足够世界学习一百
2011: 各位新年快乐!
2011: ZT 日本人喜欢的中国经典修身名言100句
2010: 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人心也未曾想到
2010: 和pzzdm谈信仰真空
2009: 学术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 院士课题组深
2009: 你喜欢研究汉语吗? 为什么“党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