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參加女兒學校的結業典禮,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就非常重視學生領導才能的培養。在結業典禮上面,全班同學排成隊,按名字順序, 每個人都有機會上台領獎,受到老師和校方的鼓勵。得獎的項目,有成績優秀的,有全勤的,有參加數學,歷史或體育競賽的,有幫助同學的,幫助老師做點好事的,有參加學生組織的,總之應有盡有,五花八門,讓每個孩子都被包涵進去。這種做法的目的,是根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重在鼓勵,讓每位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重視,而且在不同的方面都培養領袖才能。美國中小學都得到學區的授權,可以給為數不少的學生頒發印有美國總統簽名的“總統獎”證書。記得以前在網絡上看過一些家長寫過的文章,談到孩子得了總統獎,有那厶一點意思,好象這孩子是全美國最優秀的學生。那位作者的孩子優秀可能一點不假,但美國學校發總統獎是相當普遍的,也是事實。美國這種以鼓勵為基調的教育方法,倒讓我想起老謀子的電影“一個也不能少”。這樣重視個性發展的教育方法,的確讓孩子感到上學“有意思”,是愉快的事情,而不象把分數看得重於一切、以升學為唯一目標的教育體系下面的一些孩子們。對這些孩子來說,上學有時簡直就是令他們望而生畏的事情。
幾年前,讀五年級的女兒在學校做學生電視新聞主播,做得不錯,但做了一個月,就換人了,我覺得有點奇怪,問其因,才知道學校的原則是讓更多的孩子有做播音員的經歷,而不是只讓一兩個做得不錯的孩子一直做下去。
這種教育思想,是基於“每個孩子都能夠,也應該成才”這樣的思維。由此培養出來的青年一代,往往在創造力和領導才能方面 於單純強調知識積累的教育體系。東方的教育思想常常偏重於個別尖子,讓他們得到比“平常人”多得多的機會,而往往輕視了很大一部分學習成績不算拔尖但在人生的不同方面具有潛在創造力的孩子。試想,從長遠看,這或許是對人才的一種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