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教育大臣的呼籲看西方教育危機 |
送交者: 博雅學會 2014年12月12日07:52: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從英國教育大臣的呼籲 看西方教育危機
英國每日郵報11月16日報道,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最近要求英國學校重拾“全班集中教學模式”。國際學生評估的結果以及相關研究證明,這一傳統模式在中國取得了成功;因為,教師對全班集中授課要比學生分散自主學習有效得多。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英國普遍實行集中授課;可惜過去四十年中逐漸被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所取代。 吉布此番言論在英國國內和國際間引起了強烈反響。 不少人深表贊同,對分散教學造成的嚴重局面痛心疾首。人們說,“自從老師變成了學生的‘朋友’,紀律和教養統統不見了”;“時髦教學敷衍了事,經過十二年教育的孩子,仍然不會加法,不懂寫作,閱讀也不過只有七歲孩子的水平。” 有些人指出,英國學校里的中國學生均名列前茅;即使初來乍到不懂英語,也能很快迎頭趕上。他們的成功在於家長的積極態度和孩子的刻苦努力,但卻很難指望英國學生和家長也抱持同樣的態度。 幾則評論指出,倡導並堅持分散教學法的,多為左翼教師和工會。 也有人指斥吉布不懂教育,要他下台。另有一則評論稱,吉布提倡的方法雖好,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體制來推行。這隻有在中國行得通,在英國無人敢干。該評論引起一片叫好聲。 上述譯自該篇報道的數則跟貼,雖可能帶有偏頗,卻描畫出了一幅教育衰敗的圖景,且絕非英國所獨有。近年來移民加拿大的華裔,很多對加拿大教育現狀感到訝異與焦慮。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情景還不算最差的。半個世紀以來西方基礎教育大踏步倒退,已是不爭的事實。 不錯,由於提供了寬鬆自由的環境,國際間頂尖人才大多仍出自西方。然而,一個國家的教育若荒廢了大多數年輕一代,其前途能不令人擔憂?事實上,科技人才的短缺在英國已引起普遍的憂慮。據報道,與教育大臣呼籲改變教學模式同時,英國商界領袖發起了一項運動,呼籲高中學生選擇科學、數學等‘困難’科目。 所幸東方教育,尤其是中國大陸的教育,為西方提供了一面鏡子,一個借鑑。在對中西教育作了比較研究之後,可以發現,西方不僅在教學模式與方法,師資質量與教學投入等方面需要改進;在課程設置和教育體制——學分制抑或班級制、單軌制還是雙軌制等領域,也大有商榷空間。 我們無意在這裡否定西方教育有其強項與優勢;更不想掩飾中國教育的嚴重弊端。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社會上瀰漫的極端功利傾向,學生自由選擇和個性發展空間的欠缺,以及沉重的課業負擔,等等,人所共知。然而中國學業教育的標準與質量在國際間確實高高在上。中國的崛起和持續發展主要依賴的不是資源,也不再是廉價勞力,而是長期以來培養的大量人才。 這裡再對教學模式作一討論。首先,教學模式要根據課程類型和特點而靈活掌握。以練習為主的語言學習,分散式教學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模式。而數學、科學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則以集中授課為宜,輔之以分散式教學和其他方式。分散式占據主流的教學無法保證這類課程的質量。 分散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學生應當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這無疑是對的。然而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難免盲目、低效甚至無所事事;教師也沒有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再者,全班集中授課不等於‘填鴨式’教學。教師精闢的講述,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啟發與引導,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課、思考,並積極主動地參與;這樣的課堂狀態最為理想,效率最高。當然,啟發式集中教學對教師水平要求較高。 分散教學的另一依據為‘個性化教學’,即照顧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差異。此乃加拿大近年流行的‘21世紀教育’口號的核心;而過分限制課堂人數是其必然的邏輯延伸。承認並尊重個性差異,是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中國正在學習。但若將個性差異不切實際地誇大,絕對化,則滑向另一個錯誤的極端。如果兒童認識事物過程中的共同規律都得不到承認,還辦學校作什麽呢?孩子們統統回家算了! 再談課程設置。初中階段不再分物理、化學和生物,而是合在一起教授,此即‘科學’,又稱綜合理科。這一設置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時下不止西方,東亞的韓國、日本、台灣和香港也相繼實行。由於沒有合格師資等因素,科學課的教學效果差之又差。西方幾代學生均未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影響了從技術工人到科技人才的培養。只有中國,儘管教育部近年來也在推廣綜合理科,但遭到下面的抵制;方才得以保持科學教育的一枝獨秀。 教育體制方面的問題,限於篇幅,另文討論。 再看一看加拿大卑詩省,上世紀末以來教育的滑坡同樣觸目驚心。除上述問題外,實行百年且非常有效的全省中學畢業統一考試,三年前教育廳一紙命令被取消掉,只留下英文一科。中學數學中的幾何、統計、二次曲線等很多重要內容統統被砍掉,使得學生的後續學習處處漏洞,困難重重。小學於2006年起以所謂‘發現式數學’代替傳統教學,令學生和家長苦不堪言,學生數學程度大幅下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教育領域的一系列變革,將原本正面的觀念,如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與創新能力,等等,推向了另一個極端。結果適得其反,過猶不及。變革往往是在兩極之間取捨,而成功的關鍵在於依據事物的內在規律,找到兩者的平衡。片面與極端終歸要失敗。 上述系列變革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輕率而粗暴的否定與顛覆,是在改革進步名義下的倒退。歷史上多年形成的傳統有其價值和優勢,未經認真嚴格的論證及小範圍的試驗就輕易放棄;出亂子是必然的,而且付出的是幾代人的慘痛代價。 這樣一些政策變動的背後,人們認識上的局限固然是一個因素,但也不難看到左傾思潮泛濫和左派勢力操控的影子。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適當的社會條件。中國人強烈的競爭意識與勤奮向上的文化傳統,在歷史上數次教育危機面前發揮了關鍵作用。三十年代初由學分制回歸班級制,文革過後教育的快速重建,前述對綜合理科的抵制,近年來對教育機會貧富不均的抨擊,等等,以及當前海外華裔對所在地某些教育政策的批評與抗爭,均為明證。而西方當今社會瀰漫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不思進取之風,則為上述錯誤政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從各種國際學生評估得出的令人震撼的結果中,西方有識之士已經看到教育的危機。他們正試圖藉助中國提供的坐標,探尋問題所在,找出解決良方。然而,要讓整個教育界和社會警醒,路還很長很長。另一方面,中國教育並非完美,一定意義上屬於另一極端。雙方在學習對方的時候,均須防止盲目性,切勿‘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
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會長 沈乾若博士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習近平,要快,要儘快 | |
2012: | 令人驚嘆的中國古代育兒法(組圖) | |
2011: | 野蠻征服文明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
2011: | 再科普一下,狹義相對論 | |
2010: | 找到了方舟子專利的一點信息,好像不能 | |
2010: | (重貼)再論漢文明的無神特徵 | |
2009: | 星辰翅膀:如果牛頓繼續研究物理而不是 | |
2009: | 高玉寶同學也來故作風雅了?好像還是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