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
送交者: 博雅學會 2015年01月25日18:07:2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

沈乾若

一. 引言

二十世紀後半葉東、西方的隔絕,令國際教育風向一邊倒。不但西方自我感覺良好,中國人也斷定西方先進無疑。中國的改革開放,除在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學習西方外,教育界也急切地吸收西方的觀念與做法。

然而,隨着中國的崛起,大批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及中國人移民海外;隨着一次次奧林匹克國際競賽和PISATIMSS等國際評估結果的出爐;人們驚訝地發現,對中國和東方教育須刮目相看。

東、西方教育各自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化後相遇,發生了全面而劇烈的撞擊。現在,美國與西方基礎教育衰相凸顯,而中國教育則大展強勢。在中、西教育態勢逆轉的歷史關頭,西方掀起了一股‘東學熱 ’,欲借鑑中國經驗,重振基礎教育。

不同的聲音總是存在的。中國學生只會考試,沒有分析思維能力”,“中國學生死記硬背,不會創新”;類似的指責不絕於耳。有些人質疑中國在PISA評估中作弊,有些人寫公開信給國際經合組織,要求取締PISA評估。大陸和海外某些教育專家說, 造成奇蹟般成功的上海和東亞模式是非常有害的美國教育學習模仿中國教育無異於緣木求魚,……,簡直是自尋死路。” 西方數百年的先進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國民的自大心理,這可以理解;而華人如此妄自菲薄,則令人不勝唏噓。

毋庸諱言,當前中國教育確有嚴重弊端,令國人帶着孩子逃離。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社會上瀰漫的極端功利傾向,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等等;更不用說教育界內部的黑暗與腐敗,無不令人擔憂。

西方教育的優勢亦不容否認。開放自由的環境,注重全面發展,鼓勵獨立創新的個性化教育為精英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條件與空間;使得西方人才輩出,創造發明層出不窮,幾乎包攬諾貝爾各個獎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一個國家的教育作整體評價,只取一個橫斷面,或者只看短短的十幾、二十年是不夠的;需要一個大的時間尺度,一個歷史的視角。

我不是學教育專業的,只能談一談自己六十年的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從中認識和比較中國和西方教育。

二.我親身經歷的中國教育

應當從民國談起罷。雖然不曾經歷,但從書報媒體得以間接了解,亦從父輩的榜樣獲得親身感受。

民國時期,教育得到執政當局——國民政府和各地軍閥——的高度重視,即使艱苦的八年抗戰時期,教育也沒有荒廢。

由於政治上的寬鬆與自由,出現了教育家辦教育的火熱局面。蔡元培、胡適、陶行知、梁漱溟、晏陽初、張伯苓、黃炎培……,教育家群體燦若星辰;大學教育、中學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師範教育、幼兒教育等各個領域,百花齊放,生機勃勃。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吸收了中外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在學養和人格操守上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思想文化界誕生了許多大師級人物。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都是民國培養,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完成的大學學業。

在胡適等人的倡導之下,中學教育二、三十年代曾以美國為師,實行了學分制和綜合中學。但美國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和體系很難被中國社會全盤接受。只實行十年,學分制便被廢除,回到班級制;綜合中學被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和中等師範三足鼎立的體製取代。

當然民國教育的總體規模與四九年之後無法相比。

1949之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1949-1966

那一階段教育發展很快,大、中、小學遍地開花。高等教育學習蘇聯,舊有的學校變動很大,同時新建了一大批高校。教育不再為社會上層所獨享,而是面向全民。由於小學生人數急劇增多,一時無法建設足夠的校舍,很多小學實行二部制,即上午一撥學生,下午另一撥學生,教學質量也未受影響。

基礎教育框架是延續民國時期的。學制為初小五年,高小兩年;初中、高中各三年。依然‘三足鼎立’,不但培養了大量普通中學畢業生,而且技校、中專和中等師範學校分別培養出相當數目的技工、技術員和小學教師,滿足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直至1959年,中國一邊倒,高等教育全面引進蘇聯的體系。這一下都學進去了,融進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為什麽呢?除卻意識形態的一致,也許更根本的,是蘇聯體制強調學科的理論性,學生學習的系統完整性的特點,以及對教師學生的嚴格管理,均與中國文化一拍即合。

1953年入小學,1965年高中畢業。雖然我讀的中學是最好的,但小學極為普通。中學老師非常強,小學老師也不差。他們都是民國和五十年代培養出來的,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培育下一代。他/她們通過精闢的授課,認認真真地批改作業,系統而提綱攜領地複習總結等各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開發了分析思維能力,獲得了科學文化素養。我的同學中,不論小學、中學還是日後升入的北京大學,都有很多出身勞動階層的同學,受到了同樣好的教育。

尊師重教,濃厚的師生情誼當為一種獨特的中華文化現象罷。回國時總要和同學們相邀着去看望老師。現在他/她們很多不在世了,我們也已是年屆七旬的老人。

當時的教育,德、智、體全面發展不是空話(政治洗腦另當別論),學生負擔也不重。考大學時,高考複習只有兩、三個月。我們很少開夜車,更沒有補習一說。現在的中學安排一至兩個學年進行高考複習,大大壓縮了正規授課,學生寶貴的青春時光被白白消耗;教育部早該明令禁止的。

缺點當然也是有的,即管得過死,難以自由發揮;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較差;等等。不過我們每學期都有兩周勞動,多是去農村。對城市學生了解農村、了解底層生活很有必要,也是很好的鍛煉。

儘管政治運動接二連三,學業教育並未受到很大影響。只有大躍進時,大學裡搞極左,學生與教師一起編寫教材等。我所在的小學在操場上建了兩座小高爐,時間不長;記得之後我還被派到相應的展覽上作解說。讀初中時,正值三年大饑荒,北京市民的糧食配給雖然也低,但不到饑荒的程度,中小學教育得以正常運作。

中蘇交惡之後,教育界搞了去蘇聯化,但喊喊口號而已,沒有大的觸動。

高中三年,國家從困難中緩過來,而且一度發展得非常之好。 然而,大權旁落的毛澤東不甘心,又搞起了階級鬥爭。農村搞四清,學校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學雷鋒,大樹特樹毛澤東絕對權威。青年學生的思想愈來愈左傾,愈來愈極端;人群開始被撕裂,直至發展成為文革。但即使如此,學業教育依然照常進行。

中小學十二年系統、完整、嚴格的教育,為我,也為許許多多的同代人奠定了人生基礎。

1966-1977

十年文革,天下大亂。過去十七年的教育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專政’。我所在中學的校長在文革中第一個被自己的學生打死。我的初中英文老師、高中政治老師、歷史老師都自殺了。因為學生不肯學習,高三數學老師人一下子急癱了,從此拐杖不能離身。

我於一九六五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七零年分配到河北農村。勞動兩年之後在農村中學執教。七四年轉到工廠工作。

文革初期,普通中學癱瘓了,職業教育更被全部摧毀。高考被取消,上大學靠推薦。我所在農村的支部副書記,一個只讀過幾年書的女青年,成了北大的工農兵學員。

勞動期間,我曾在村裡的小學教數學,並破天荒地開起了英文課,教材當然自編自印。到農村中學之後,我教的是數學和物理。文革期間的農村中學,一班六十多個學生;大樹鋸成板當課桌;學生一個緊挨一個坐着,考試必須分AB卷。儘管條件十分艱苦,但不乏優秀好學的學生。

五十年代後半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出生的一代人受文革影響很大。其中一些人後來自學英文等專業,考取大學,成為專門人才。但理科自學成才的則比較少。

1977-1989

四人幫垮台後胡趙新政的十年,是四九年後最好的一段歷史時期。人心很順,朝氣蓬勃,對國家的發展滿懷希望。不但經濟,科學教育和文學藝術也迎來了另一個春天。77年恢復高考,基礎教育很快走上了正軌。社會上瀰漫着濃厚的讀書風氣,人們都想着‘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不過職業教育至今未能恢復文革前的水平,令人遺憾。

另外,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在這一階段開始產生,當然程度比現在遠為遜色。這一方面緣於高考競爭大為激烈,同時由於數量激增,教師質量不如文革之前。當時我的孩子讀清華附小,我還跑到學校要求老師減少家庭作業。

這一時期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了碩士,八一年到北方交大教書,曾擔任理論力學教研室副主任。學生都是高考錄取的,教育很正規,儘管有些學生漏洞不少。還記得上習題課時如何想方設法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一步一步教他們解題方法。也教了一些坦桑尼亞留學生,但程度很差。因為是國際任務,好歹得讓他們過關;心裡非常糾結,覺得砸了我們自己的牌子。

有感於國內教學方法灌輸有餘而啟發不足,我寫了論文若干。其中一篇題為‘認識論與教學法’,發表於《北方交通大學學報》。我主張教學遵從認識規律,從個別的、具體的現象與問題着手,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實行‘引路式的教學’,開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一九八六年出國。

1989-現在:

二十五年前長安街上橫衝直撞的坦克,碾碎的不止是青年學生的軀體,也是中國人對國家前途的憧憬與希望。

沒有了信仰,沒有了追求,中國社會一年年腐敗、變質;教育又怎能繞得開?功利傾向愈來愈嚴重,課業負擔變本加厲,農村和其他社會底層孩子的讀書機會日益減少,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被腐敗分子把持,不擇手段地為個人謀取私利。這一切受到社會上上下下的激烈批評。

然而,在所有這些表象的背後,我們必須看到:中國今天的教育是從昨天走過來的。教育體制沒有變,內容沒有變,教師隊伍也沒有大的改變。就像一個水果,表皮爛了,但果核還在。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後的中西交流使中國得以吸收西方教育的優點,也為中國教育帶來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如選修課的引入,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始多樣化,乃至高考自主招生等。

僅以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國內教材選用了多種多樣的實例,讓學生產生對數字和四則運算的直覺,從而能夠牢牢地掌握知識,非常適合小孩子學習。比我們當年的教材更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豐富多彩。看得出不少地方吸取了國外的養分。但總的思路是中國式的,是反覆改進和錘鍊的結果。

今天,國家經濟建設和海外留學從業的一線主力大都是文革後培養的。他們的知識結構比較全面合理,文化素養也不錯。他/她們是幸運兒。受極端功利的應試教育影響最甚的是九十年代後入學的年輕人,包括現在就讀的學生。不過與文革中被耽誤的一代不同,這些學生還是學到了知識的。

. 中國基礎教育總體評價

綜上所述,將中國基礎教育放在一百年的時間尺度下來衡量,重點看過去的六十五年,我以為它的定位是: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學科教育為主線,系統嚴格規範,將大多數青少年培養成有較高知識文化的人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

結果基本上是成功的。當今中國高速發展所依賴的,正是幾十年來培養的人材。不但如此,改革開放後的三十餘年,中國還向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輸送了大批科技力量,在世界範圍的科技與經濟發展中發揮着作用。

筆者認為中國教育具有下列優勢和經驗,值得西方借鑑:

第一,着眼於社會整體文化水準的提高,而非少數精英。精英成材可以靠自身與家庭,普通人的成材卻必須倚賴學校,倚賴公立教育。中國將幾代人培養成對社會有用之人;為科技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雄厚人力資源。這在當今世界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中國在學業教育的三大方面都抓得很嚴,而且一抓到底:教學大綱的制定與教材的編寫,及其實施與考核;教師培養、資格標準及教學監管;學生的班級制和嚴格管理;從而為學業教育質量提供了切實保障。

所謂精英,除智商高外,自律能力必不可少。很多精英可以自學成才。然而普通人做不到,不但孩子,成人也難。所以,大多數人的教育,嚴格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一個‘嚴’字,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特色。

當然,如何既‘嚴格’又‘靈活’,也是擺在中國教育面前的課題。

第三. 理科乃中國教育強項。掌握理科的知識與技能,教學不但要嚴格,且須系統、完整;學生在學習時必須全力以赴。零敲碎打、東拼西湊、潛移默化的做法對文科可能奏效,尤其是語言學科;但對理科而言,全無效果。故從小學數學開始,中國理科教學的一整套做法:大綱與教材,課堂教學與課後作業、以及複習考核,對其他國家均有借鑑價值。

中國理科教育亦有缺陷。第一,課堂教學灌輸多,啟發不夠,因而探索性、批判性思維的開發訓練較少。第二,教學方式單一,不夠多樣化,尤其欠缺西方廣泛採用的學生自主課題研究的模式。第三,重理論,對實際應用重視不夠,實驗動手太少。這種種弊端造成中國學生‘創新能力差’的短板。

但一般人們對中國教育的詬病,‘死記硬背’、‘考試能力強,思維能力弱’等等均帶有偏見,不符合實際情況,貶低了中國理科教育。實際上,通過系統嚴格的學習,中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而且總體來看,其他國家的學生無法相比。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PISATIMSS等國際評估中,中國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所依賴和展示的正是這種能力和素養。‘死記硬背’是萬萬做不到的。‘死記硬背’是素質較差的教師和學生的通病,而不是中國教育的特徵。

若中國學生果真能力低下,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怎會想方設法從中國招收大量研究生,來充實本國高科技和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隊伍呢?

實際上,中國教育中死記硬背的主要是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理科學習,學生基本上能夠理解,死記硬背的現象並不普遍。反而西方的理科教學,由於教師講得不透徹,學生基礎又差,弄不懂為什麽,不得不死記硬背。但西方文科教學頗有精彩之處,如小小的學生就開始討論環境、犯罪之類的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令中國人眼界大開。

總的來說,中國教育體系的弊端是教育制度的過度模式化與強制性,學生個性發展空間的欠缺,特別是缺少頂尖人才、偏才和怪才成長需要的自由環境和施展空間。因此,儘管培養了大量初、中、高級人才;但比較雷同,個性不足,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不足,難以產生尖端人才和大師級人物。

還需指出,四九年後中國教育功利性教強,欠缺人文精神;教育過度行政化,而非教育家辦教育,等等;也是中國教育的重大問題。向西方汲取營養的同時,繼承民國傳統將為中國教育帶來生機。

至於當下讓中國人逃離的極端功利化的應試教育,學生過分沉重的學業負擔,等等,很多是伴隨社會變質而產生的;也可以隨着社會風氣的扭轉而改變。

.我在加拿大的求學執教及辦學經歷

出國後我來到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系讀博士,那時全校中國來的研究生共四十餘名,現在該有三百多人了。讀博士期間一直作助教,輔導本科一、二年級學生;也曾教過一門‘機械振動’。我驚訝地發現本地學生的數理基礎相當差,教他們比在國內教書困難得多。

獲得博士學位後,正值北美經濟衰退。我拿到一份臨時性的教學工作,在一所社區學院講授微積分。這裡的學生更離譜,經常抱怨試題難,說某某老師沒講到就考,不公平。其實放在國內不過是知識靈活運用的問題。這些學生中能夠學懂微積分的比例很小。我講課細而又細,試題難度一降再降,打分時寬了又寬,才可能讓半數以上學生過關。一個西人學生對我說,他非常羨慕中國學生。中國學生基礎好,父母還供子女上大學。而他們學起來很吃力,又得自己打工掙錢交學費,非常辛苦。

三年後回到大溫哥華地區,索性依從自己濃厚的教育情結,於1997年辦起了一所補習學校。學校為華裔學生補習數理化和英文等科目,也有西裔和韓裔學生參加。

名為補習,實際上採取正規完整授課的模式;因為學生缺的太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收效不大。十五年中,教出了近兩千學生。有些學生數理化均在這所學校讀,連讀數年,從而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我本人講授高中和大學一年級的數學和物理課程。學生入學時成績好的不多,但補習後都有大幅度提高,不少學生考上多倫多等大學。

這所補習學校在大溫地區口碑非常好。本人於2012年退休,學校已轉讓。

親身體驗對人的認知極其重要。俗語說,‘隔行如隔山’,信然!同是長年在海外教書,理科和文科教師的感受大不相同;同是在國外生活多年,未曾深入教學一線的很多華人對國外教育還是茫茫然。

通過這十五年的教學,我了解了加拿大學生的真實程度。‘丹麥與中國初三學生的對比’一文揭示,丹麥15歲學生居然不知道二百的百分之五十是多少,其實加拿大學生也未必搞得清分數如何相加;丹麥學生不了解a2 x a3 = a5,,加拿大學生也鬧不懂為什麽a0 = 1。至於牛頓三定律,歐姆定律等,高中學生沒幾個說得明白。凡此種種,例子舉不勝舉。

我也明白了西方的數理化是怎樣教的,學生程度為什麽差。在辦學執教的同時,我經常發表文章,或舉辦講座,分析加拿大教育與中國大陸的異同,以及優劣得失,為華裔社區提供教育資訊與參考意見。

西方基礎教育弊端分析

長期的實踐與思考告訴我,西方公立教育的弊端在於從體制到教學的過度鬆散,自由度過大。具體而言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第一. 教學方式及教師責任心,對教學結果的影響最為直接。國外教師授課非常隨意,有以下四‘不’:很多教師講得不夠,有些乾脆不講,讓學生看筆記,做題,有問題再問;不記公式不改作業不發考卷,只能課堂上看一看,為的是一套考題可以長期使用。

相應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概念搞不清,公式不理解,套公式做題湊答數。考完就忘,還以為天經地義。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問。本地學生往往在發呆,等老師給答案;只有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在思考,而且有思路。說中國學生死記硬背,西方學生思維能力強?我多年看到的恰恰相反。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教學方式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遠遠不夠,行不通。中、上等學生疲於應付,勉強過關;資質差或無心向學的則完全放棄。只有少數資質優異,好學上進的孩子可以主動自由地學習,得以成才。

第二,教師資格與教學管理。教師授課隨意的原因是校方和教育當局對教學缺乏監管,更沒有中國教研室的設置。基本上教師各自為政,負責與否全靠自覺。同時對任課教師沒有嚴格的專業要求,體育教師也可以教數學。小學則通常實行大包幹,英語、數學、科學、美術、手工等,皆由班主任老師負責。這樣的分工,教師負擔重,效果卻很差;事倍功半。文明進化到現在,不知西方基礎教育的專業化程度為何如此之低?還美其名曰‘我們的教師是全能型的’。

其實,有些教師自己對所教內容也不甚了了,如何給學生提供清楚透徹的解釋?

第三,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考核。中國理科的深度和廣度,眾所周知,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以數學為例,卑詩省九十年代的數學大綱還過得去;然而之後中學數學內容一減再減,深度一降再降。幾何、統計、二次曲線等很多內容統統被砍掉,以至高中畢業生連‘相似三角形’都未曾聽說!而小學採用脫離實際、脫離學生認知水平的所謂‘發現式數學’,基本四則運算都未能掌握,更不知如何運用。

課程設置上,西方自六十年代起廢止了初中階段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科設置而採用綜合理科。由於極少合格師資,綜合理科非但達不到為理工科奠定基礎的目的,即使作為科學普及也十分勉強。西方學生大多視理工科為畏途,高中選修數理課程及大學進入相應專業的人數日益減少,已形成相當的危機。

課程考核方面,卑詩省實行百年且十分有效的全省中學畢業統一考試,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被取消,只留下英文一科。如此一來,面臨畢業的學生和教師都泄了氣,不再抓緊,不再用功;學習效果一落千丈。

第四,學分制問題。美國中學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實行學分制,至今已一百多年。中國學習美國,也搞過學分制,十年後卻在一片反對聲中收場。經過百年試驗,現在結論擺在眼前。學分制固然給了學生主動權,尤其是給了精英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卻是以削弱甚至犧牲大多數人的教育為代價的。

學分制使組建班級變得不可能。剛入中學,尚無自律能力的孩子沒有了班集體,沒有了班主任的嚴格管教,其結果可想而知。學校里為什麽流行反智傾向?中學生吸毒怎會成為嚴重問題?高中畢業時,加拿大四分之一的孩子已經輟學;美國比例更超過三分之一。可以說,學分製造成學生管理極端鬆散是西方教育衰敗的元兇之一。

筆者相信,中學裡改學分制為班級制為主而學分制為輔,尤其是初中階段,是西方扭轉其教育頹勢的必要舉措。

第五,綜合中學的建制。美國和加拿大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專門的職業教育隸屬於高等教育。學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均須讀完普通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故美加中學稱為‘綜合中學’。

綜合中學任務繁重。除學業教育外,還須承擔部分職業教育功能。各類學生捆綁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顧此失彼。不但升學類為就業類陪綁,就業類的需求亦未能得到滿足。在升學類學生忙於報考大學的時候,這些學生卻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甚至沾染上吸煙、吸毒、校園欺凌等不良習氣。

為了多數學生能夠拿到畢業證書,所謂高中畢業,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來還一再降低標準。可見,高中階段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的雙軌制較為合理。不分流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不分流無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

歐洲國家如德國,設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只有北美,多年來一直堅持綜合中學的單軌制,需要改變。

第六,地方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與中國截然不同,加拿大和美國的基礎教育由省或州一級管理,聯邦不設教育部,只設一個委員會起協調和對外的作用。

集權或分權是教育領域反覆爭論的焦點之一,兩種體制當然各有利弊。美加教育中的許多弊端,是分權的結果,是權力濫用的結果。如卑詩全省中學統一畢業考試,幾位政府大員一拍腦袋就取消掉了。實行了一百年的一項制度,包含多少前人經驗的結晶呵。資歷不夠的人手握重權,可以任意做出改變,教育已經被折騰得不成樣子了。

至於美國,權力不止下放到州一級,教育經費競由下面的各學區自行籌款撥款,使貧者愈貧,富者益富;公立教育無法發揮促進階層流動,保障社會平等的功能;使社會加速兩極分化。

筆者之見,基礎教育乃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需要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制訂長遠的規劃,做出科學的決策。一省或一州的力量與水平是不夠的。當然亦不能統得過死,限制多樣性和探索創新;集權下的分權較為理想。(此處所指僅限於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功能不同,不在此列)

綜上所述,二十世紀後半期開始的西方基礎教育的衰落,乃從體制到教學以及社會文化風氣造成的,是全方位的;是教育不作為、過度自由化的結果。積重難返,僅從教學方式及課程內容與考核等方面難以撼動。這是美國近年教育改革無法奏效的原因。某華人教育專家將美國教育衰敗歸咎於‘對中國應試教育的模仿’,未知道理何在?

形勢與願景

中國與西方教育是從理念到實踐都截然相反的兩個體系,現在已走到各自的極端。四九年後中國帶有強制性的嚴格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文化水準,卻未能造就相應的頂級領軍人才。美國和西方教育提供自由寬鬆的環境,精英人才得以脫穎而出,但大多數民眾未能獲得像樣的教育,幾代人被荒廢了。

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美國得天獨厚。強大的經濟實力和世界老大的國際地位,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其他國家的人才來到北美大陸,為美國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的科技人才被美國挖走。印度的知識階層很早開始移民北美。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解體之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科技力量大都轉移到了美國,其教育從此失去競爭力。改革開放後中國培養的人才也大量湧入美國。據統計,至2011年,在美國的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移民為二百多萬,25歲以上人口中,45.4%擁有學士學位,26.1%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而本土人口這兩類的比例分別為28.5%10.3%

美國之所以敢於放鬆本國的基礎教育,在於源源不斷的高層次移民能夠支撐起它的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然而,美國獨霸世界的格局能夠一直延續麽?一旦失去眼前的優勢,哪怕只是部分地,都會對美國帶來沉重的打擊。在美國已從世界權力巔峰跌落的今天,這不能不引起高層和民間有識之士的極度擔憂。他們試圖藉助中國提供的坐標,探尋問題所在,找出解決良方,以挽救基礎教育。

但從美國和西方普通民眾的意識來看,要讓整個社會警醒,路還很長很長。特別是教師工會代表的左傾思潮和勢力,從自身利益出發,拼命維護現有體制,拒絕學習中國與東方教育。在加拿大卑詩省,兩年前英文媒體曾經開了一個口子,討論東、西方教育的利弊得失;現在這樣的話題一律封殺。

事實上世紀之交基礎教育的加速衰落,正是拜左傾思潮所賜。這一思潮將原本正面的觀念,如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培養獨立意識與創新能力,等等,推向了極端。結果適得其反,過猶不及。

近年來流行的所謂‘21世紀教育’口號,更將‘個性化教學’強調到不適當的高度,抹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規律與共性,對班級整體授課釜底抽薪。這些做法是對傳統教育輕率而粗暴的否定與顛覆,是在改革進步名義下的倒退。

教材的制定亦然。中國教材總是在原有基礎之上改進,所以越改越好。而西方新教材的引入,卻往往標新立異,推倒重來。時下流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已是瘡痍處處,面目全非,沒有了根。 當‘創新’概念本身也被推到荒謬的極端,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數以千萬計的孩子可以任意被當作試驗品時,這樣的‘創新’是很可怕的。

再者,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適當的社會土壤。西方社會瀰漫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和不思進取之風,正是這樣的土壤。在卑詩省,以增加工資為目的,不計社會損失的教師罷工接二連三,乃是這一社會風氣的突出表現。為此,西方付出了幾代人的慘痛代價。難怪有些上了年紀的知識分子談及此憂心如焚,甚至痛哭失聲。

其實,即使有了全民共識,改變起來也有極大的難度。其他暫且不論,由於數十年間培養的學生數理知識與技能不過關,僅師資一項,就難以解決。

回過頭來再看中國。中國是有着數千年文化積澱,而且未曾斷代的文明古國。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歷史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最近兩、三百年落後了。延續一千多年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固然由於重文輕理而制約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同時也在中國造就了尊師重教、勤奮向上的文化傳統,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中國教育正是得益於這一文化傳統。

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多次社會動盪與政權更迭,然而教育沒有垮。在歷史上數次教育危機面前,中國人對教育的高度期望發揮了關鍵作用。三十年代初由學分制回歸班級制,文革過後教育的快速重建,國內中學對綜合理科的抵制,近年來對教育資源貧富不均的抨擊,等等,以及當前海外華裔對所在地某些教育政策的批評與抗爭,均為明證。

中國的基礎學業教育在世界上確實遙遙領先,對此應當實事求是。與此同時,學習西方仍然十分必要。西方世界創造了輝煌的現代文明,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要吸收其中的精華,包括與教育相關的理念與做法,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好的是社會對此較有共識,有動力。

學習西方切忌盲目性,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迄今為止,國內對西方教育的研究,其信息來源為各種文獻資料,出國考察見聞,以及國外專家學者的報告等。最重要的實踐檢驗和親身體驗仍顯欠缺;故不易辨別是非真偽。有如此眾多的留學生和移民在海外,他們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當為寶貴的資源;希望能對國內的教育有所幫助。

總之,本文開頭所引‘美國教育學習中國是自尋死路’的奇談怪論,完全站不住腳。分別走向極端的東西方教育需要互相學習,向中間靠攏。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兩極之間的平衡點,片面與極端終歸要失敗。互相學習時,任何一方都切忌‘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滑向另一個極端。

當今世界東西方教育的相遇、撞擊乃至互補,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融會中西,揚長棄短,人們期待着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基礎教育體系的誕生。

作者:

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會長 沈乾若 博士

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

中國大陸和加拿大數十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

20151

電話:(604430-1150 電子郵件:sharonqshen@gmail.com

感謝:本文融入了博雅教育學會理事高建新博士和袁勇博士的意見,謹表謝意。

0%(0)
0%(0)
  精采!  /無內容 - km 01/28/15 (355)
  作者很可憐! - color99 01/26/15 (426)
    test  /無內容 - hare 02/11/15 (236)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80%家長都後悔太晚讀到此文!
2014: 事實與原則(4) - 事實 = 改變
2013: 祖國排華升溫大討論系列評論之五
2013: mingcheng99:也談何謂獨立人格
2012: 柏楊是滿族人,寫醜陋的漢族人,一心向
2012: 台灣和大陸,中國文化陰陽兩極
2011: "夜晚“高加索人,“白天”高加索
2011: 郎郎撒謊了嗎?
2010: 在中國懷念丘田之爭
2010: 為“基甸恩蒂”補補課:如何正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