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科研經費的使用因“灰色地帶”和效率低下而受到專業人士的詬病。近日,國務院的一紙文件開始對該領域的混亂情況“動刀”。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根據《方案》的內容,國家將打破在科技項目投入上“九龍治水”、碎片化的混亂局面,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用三年的時間,將中央各部門管理的科技計劃整合為五類。
這也意味着,存續近30年的“863”計劃、存續近20年的“973”計劃等將在2017年被整合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原來的名字將不復存在。
中央部門的科技計劃整合成五類
長期以來,國家的科技計劃分屬多個部門管理,不少部門都有自己的科研計劃和經費投入,很多科研項目交叉,審批也不透明,不僅帶來國家科研經費使用上的“灰色地帶”,也造成了浪費。
按照國務院此次《方案》,眾多中央財政撥款的科研項目將整合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五大類。
由此,一些原來的國家科研項目將被整合,併入新的五大類科研項目,這其中就包括實行數十年的“863”計劃和“973”計劃。
從1986年3月開始實施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在科技界被簡稱為“863”計劃。在過去近30年中,“863”計劃曾被視為國家科技攻關的代名詞,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與此相同的還有1997年3月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
根據此次《方案》確定的精神,“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以及發改委 、工信部管理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農業部 、衛計委等13個部門管理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都將整合歸併形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方案》為整合劃出時間表,規定到2017年全面按照規定整合的五類科研計劃(專項、基金)運行,不再保留優化整合之前的科技計劃經費渠道。
有行業人士稱,2014年10月,由科技部和財政部制定的《方案》上報國家國務院待批。2014年12月,該方案獲得國務院審批通過。
據一位科技部人士透露,此次改革,也導致科技部內設機構作出調整。查閱科技部網站發現,原科技部科研條件與財務司和計劃發展司兩個司取消,代之以重大專項辦公室和創新發展司,以順應國務院文件精神。
改革方向被業內人士看好
國內科研體制的缺陷一直受到科技界人士的詬病。2012年9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聯名在《科學》雜誌上撰文,矛頭正是指向國內弊端重重的科研體制。
此次《方案》公布後,吸引了國內科技界人士的關注,一些科技界人士表示,原來科研經費管理上的不透明和混亂現象正是國內科技界的痼疾之一。“希望這是很好的開端,減少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現象,就會增加有效的投入。”一位在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工作的科研人士說。他表示,在國內有着審批嚴格聲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直以來經費都比較低,而最近,他明顯感到經費有所上漲。一個申請項目,他老師幾年前申請批下來的金額是20多萬元,而他獲得的金額是90多萬元,而且申請過程沒有打一個電話、走一個關係。
說起國內的科研經費審批,一直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王斌 (化名)博士很感慨。他稱,“973”這樣的項目在科研上都是大項目,一般至少幾百萬元,很多經費一兩千萬元,但是每年就是裝樣子開一個會,經費怎麼花了並不追究。
“國家怎麼知道你在幹什麼?說到底,包括很多部委的科研項目審批委員會都並不專業,他們對項目承擔者所做的項目也只是大致了解。” 王斌說。
在國內,院士可以憑藉頭銜獲得大量的科研資源,但是在國外,有些院士根本爭取不到科研經費。“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台是一個好辦法,科研經費應該公平競爭,視科研項目的分量和水平而定,而不是憑藉資歷和頭銜去爭奪。”王斌評論。
千人計劃科學家、青島大學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姜國輝認為,國內科研經費不透明是一個應該改變的方向,而此前出現的科技界貪污科研經費的行為,讓這次改革顯得很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