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教育学,根据各方面新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更換十分迅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判断和综合能力,是教育的重点。 高中釆用学分制,我儿子选了美术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真让我大开眼界。第一课是当代美术史,全班十三个学生,每人摸到一个有艺术家的名字的纸条,以这个艺术家,写一个3000字的assignment 作业,1、艺术家的生平,2、作品的特点、风格,流派,3、他在艺术史上的定位,再加上每个人3-5分钟的演讲。上网去搜索,分析和综合。下次课,一个个上台讲,儿子拿回来老师复印的十三个学生的十三份作业,我翻看了一下,一个缩小版的简明美术史,各个门类齐全,脉络清楚,老师的本事在这十三个艺术家的选择上,重点在于"不教"自学。回想我的美术史学习,一切靠背,好像分折、判断似乎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太太的同学来澳旅游,聊起这件事,起码在音乐学院本科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当副院长的老兄只是苦笑......现在的学生主动性不够,也不习惯,就是我带的研究生,这样学也够呛,不说本科生了。另外打分也没有标准,还是背年份吧!仔细想想也怪不了这些孩子们,他们从小"背"过来,没有给过分析的机会!
我问过澳大利亚的50后,他们小时候也是背、做习题,还有点体罚,澳洲的教育改革是和风细雨,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学习。
这个女老师,毕业于悉尼的美术学院,改行当了教师。她的课,从素描、版画、油画和黑白摄影(学校有全套的暗房设备),再到现代艺术、装置等各个门类,提供给学生一个"环境",她的作用是使这个"环境"尽量适合每个学生,提供十分丰富的旁证资料,原则上没有中国老师习惯的"教",在学生的实践中,不用任何有否定意味的语汇,保护学生个体思维的完整性是最高原则。只在技术和工具层面上有点示范,在艺术上只是引导,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对比等等。我认为她是超级好老师。
我儿子的高中是悉尼最好的精英中学,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是很好的,这样的教法可以起到正面的效果。同样的方法,在一个比较差地区的普通中学,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既没有学到,也没有记住什么东西。这也许是西方可以培养出精英,而大部分人的素质一般的原因。记得Steve Jobs讲过:他也想把苹果的工作搬回美国,但本土没有这么多的工程师人才。最近,中国中学生的各种基本测试水平世界第一,也引起了西方教育界的重视,在慢慢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的用英文思维的下一代的对话中,有二个问句常常会出现:"what's a point? 还有 "what's for? ",他们习惯于表述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这"Point " 是基础,而这正是中国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