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哈佛的丘成桐教授對中國學生的基礎教育的能力提出了異議,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丘成桐教授是個大數學家,我記得他說過:他從小並不是成績怎麼突出的學生,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哈佛的終身教授。我就是個畫畫的,不是什麼教育專家,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看着兒子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長大,談談作為一個家長的體會。 西方的主流教育理念 - 幼兒園教育, 從學習同小朋友一起相處, 分享,從玩中自發地學,而不是從成人的角度去學文字、記數等等。他們看重的是 - Make a Point, 就是"立論"、表明一種看法。這個幼兒的看法, 正確與否無關緊要,敢於提出,要的是這個過程!言論中的幼稚可笑部分,隨着年齡的增長, 他自己會產生正確答案。我認為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有着重大的分歧,中國的老師習慣於把他認為正確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包括對幼兒)。
常常有中國家長抱怨,西方的學校里學不到東西,成天讓小孩在郵箱裡的廣告,報紙上的照片中,剪啊、貼啊!你看中國的同歲的小孩已識了多少字,數學會了多少!西方教育看重對事物提出看法,幼兒的拼貼,是"立論"是思考的開始,他們認為這是萌芽狀態的創造力。而 Make a Point 是他們的教育的核心,也就是看法,而創造力是由無數的看法到想法,通過行動力來產生的,連想法都沒有那來的創造力,而這一切又是始於強烈的好奇心。 所以, 西方教育可以培養出尖端人才。這個西方金字塔結構的結果, 是大部分的勞動人口的知識結構不怎麼樣,許多人連拼寫都不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教育是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體制,大學的畢業率世界最高,提供了廣大的有技術的人口。西方小孩的學習是逐步加強的,記得兒子進入高中後,每天學到十一、二點,到高考前,一、二點也是常事。而悲催的中國孩子,毀滅創造力的開始, 在中國的幼兒園。從小, 生活在不斷地 被"糾正"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被壓制,記憶標準答案的學習,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巳象個"學習的老人", 還有多少好奇心去創造。記的東西多, 會"累",人腦不象電腦刪除, 這麼容易!出不了 Steve Jobs 這樣的人才十分正常。
記得兒子小學三年級時,寫了一篇作文"三個願望",打了字上了牆報,有立意寫得不錯,也有一點詞彙量...... 我有點不相信。讓他把原稿給我看,文中有不少圓圈,老師用紅筆把英文單詞填了進去。我有點急了,三年級連單詞也寫不出來。但老師講,不要緊他五歲才講英文,他有想象力,也有結構能力,單詞是小問題,會自然而然地跟上去。到了七年級,英文老師講: 他有 "時態" 的小問題,但高考中他的英文單科是96分,寫作是個表達過程,流暢的內容才是核心所在。
在澳大利亞的教育系統中,有一種特殊需要教師的編制,也有專門的學位,去幫助身體、腦力上有問題的學生,包括社交方面,讓我們想不到的是有一小部分的"天才"兒童也在此列。某一方面特別優秀的兒童,在另一方面可能很弱,不平衡會產生大問題。專業訓練的教師,可以幫助這些天才兒童,克服一些社交和其它方面的困難。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幼兒園時期是糾正各方面障礙最好的時機,而中國教育中,從小從幼兒園開始, 填鴨式訓練真是害人不淺。兒子在Microsoft時,有個同事是淸華畢業,又拿了美國的計算機博士,二十七、八歲,大家都說他怪,也沒有什麼朋友,一個人獨來獨往。Microsoft 是每人一個小辦公室,他房間的燈光每天亮到最晚。有一次兒子問他為什麼這麼賣力?他的回答是:經理交他的工作太多, 只能加班, 兒子也是21歲的小經理,教他以後超過你正常工作時間的不要接,你不說誰知道你完不成。我想中國的博士有這方面問題的不在少數。進Microsoft 的面試, 第一輪是電話四十分鐘的腦筋急轉彎題,比如陰溝蓋為什麼是圓的....? 他也不會是個書呆子,否則進不去,但是2009 年Microsoft 的首輪裁員, 他榜上有名。
幼兒時期的平衡發展,是一個孩子發展的基礎,作為家長一定要重視,多記幾個字,會做幾道題可以放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