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哈佛的丘成桐教授对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的能力提出了异议,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丘成桐教授是个大数学家,我记得他说过:他从小并不是成绩怎么突出的学生,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哈佛的终身教授。我就是个画画的,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看着儿子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长大,谈谈作为一个家长的体会。 西方的主流教育理念 - 幼儿园教育, 从学习同小朋友一起相处, 分享,从玩中自发地学,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学文字、记数等等。他们看重的是 - Make a Point, 就是"立论"、表明一种看法。这个幼儿的看法, 正确与否无关紧要,敢于提出,要的是这个过程!言论中的幼稚可笑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自己会产生正确答案。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有着重大的分歧,中国的老师习惯于把他认为正确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包括对幼儿)。
常常有中国家长抱怨,西方的学校里学不到東西,成天让小孩在邮箱里的广告,报纸上的照片中,剪啊、贴啊!你看中国的同岁的小孩已识了多少字,数学会了多少!西方教育看重对事物提出看法,幼儿的拼贴,是"立论"是思考的开始,他们认为这是萌芽状态的创造力。而 Make a Point 是他们的教育的核心,也就是看法,而创造力是由无数的看法到想法,通过行动力来产生的,连想法都没有那来的创造力,而这一切又是始于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 西方教育可以培养出尖端人才。这个西方金字塔结构的结果, 是大部分的劳动人口的知识结构不怎么样,许多人连拼写都不行。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教育是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体制,大学的毕业率世界最高,提供了广大的有技术的人口。西方小孩的学习是逐步加强的,记得儿子进入高中后,每天学到十一、二点,到高考前,一、二点也是常事。而悲催的中国孩子,毁灭创造力的开始, 在中国的幼儿园。从小, 生活在不断地 被"纠正"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压制,记忆标准答案的学习,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巳象个"学习的老人", 还有多少好奇心去创造。记的东西多, 会"累",人脑不象电脑删除, 这么容易!出不了 Steve Jobs 这样的人才十分正常。
记得儿子小学三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三个願望",打了字上了墙报,有立意写得不错,也有一点词汇量...... 我有点不相信。让他把原稿给我看,文中有不少圆圈,老师用红笔把英文单词填了进去。我有点急了,三年级连单词也写不出来。但老师讲,不要紧他五岁才讲英文,他有想象力,也有结构能力,单词是小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跟上去。到了七年级,英文老师讲: 他有 "时态" 的小问题,但高考中他的英文单科是96分,写作是个表达过程,流畅的内容才是核心所在。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中,有一种特殊需要教师的编制,也有专门的学位,去帮助身体、脑力上有问题的学生,包括社交方面,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有一小部分的"天才"儿童也在此列。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儿童,在另一方面可能很弱,不平衡会产生大问题。专业训练的教师,可以帮助这些天才儿童,克服一些社交和其它方面的困难。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时期是纠正各方面障碍最好的时机,而中国教育中,从小从幼儿园开始, 填鸭式训练真是害人不浅。儿子在Microsoft时,有个同事是淸华毕业,又拿了美国的计算机博士,二十七、八岁,大家都说他怪,也没有什么朋友,一个人独来独往。Microsoft 是每人一个小办公室,他房间的灯光每天亮到最晚。有一次儿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卖力?他的回答是:经理交他的工作太多, 只能加班, 儿子也是21岁的小经理,教他以后超过你正常工作时间的不要接,你不说谁知道你完不成。我想中国的博士有这方面问题的不在少数。进Microsoft 的面试, 第一轮是电话四十分钟的脑筋急转弯题,比如阴沟盖为什么是圆的....? 他也不会是个书呆子,否则进不去,但是2009 年Microsoft 的首轮裁员, 他榜上有名。
幼儿时期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孩子发展的基础,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多记几个字,会做几道题可以放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