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是个有名的畅销书作家,他是北京协和的妇科医学博士,到美国读了MBA, 在世界最老牌的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干到了合伙人, 最后是国企的CEO, 他是个70后的业余作家。从医到商再到文,他象个"孙悟空"。 西方热门高薪的企业,如金融和咨询业就喜欢这样的"孙悟空"。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素质,专业背景无所谓,名牌大学的高分,可证明他的学术能力,面试可以考查他思维的灵活性,想像力、逻辑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朋友的孩子美国常春籐历史系毕业,进投行做金融,我儿子学软件工程做咨询。一般商业公司要的是"通才",朋友女儿留学英国学电子工程,进"四大"当会计师,你考执照就是了。专业行业需要"专才",医生、律师、工程师,没有学过不能干! 大学生,喜欢学的专业就可以进入对口行业公司,如果你的个人素质够好,也可以去要"通才"的公司试试。 但是,信息化、人工智能会逐步消化掉部分的专业的人力技术工作。也就是说,"通才"的需求会逐步增大,包括跨行能力和知识结构。人工智能会逐步替代"专才"的工作。 去年,美国有个大的刑事案,用一个特别的电脑软件就代替了三分之二的初级律师的工作。电影上,律师形象是艺术夸张,真正的出庭大律师的法庭表现,是在咬文嚼字地论述,而几十个小律师天天在翻书和案例,一个字一个字地嚼字。电脑替代的就是这些嚼的部分,只要输入的关键词正确,电脑不会犯人可能出现的错误。工程师的工作就更容易逐步地减少,几年前,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几公里停了下来,大家松了口气,没有人到底不行!现在你看,无人车走得好好的。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变化。关键在"通"这一点上,也就是"文理兼通"。全世界的艺术院校都不需要考生的数理化成绩。艺术思维是感性的,而逻辑思维是一环连一环,一环过不去就卡在那里。钱学森说,他想不下去时,就听音乐来放松,逻辑思维是会有惯性的,用点感性思维,也就是换个角度来思考....... 说不定就过去了。孩子学点艺术的目的在这里,钢琴8级、一张画是不重要的,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才是主要的关键! 我希望新时代的父母,能同孩子们一起学习,来适应这个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