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5. 好好衝突源於人的深度有限
送交者: luis 2022年09月16日16:37: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5. 好好衝突源於人的深度有限

 

注重實然的“好好衝突”,理論上還有個優勢,就是我們在找它的源頭時,很容易發現,某些單靠考察應然的“好壞衝突”,難以發現的深層次人性問題。

 

怎麼講啊?前面說了,好壞衝突的原因,主要在於它倆的屬性相反,好的會否定壞的,壞的會毀滅好的,所以合不來,總是要搞事。相比之下,好好衝突的情況就不同了:都是人們想要的好東西,為啥也合不來,免不了要搞事呢?說得簡單一點,好和好之間,怎麼會出現“不可兼得”的局面呀?

 

根子就在,人擺脫不了的深度有限。嚴格說,“人是有限的存在者”這個命題,從一開始起,就貫穿在人性邏輯的每個環節里了,怎麼躲都躲不開:為什麼你有“需要”呢?還不是因為,你有“缺失”,不夠“圓好”,所以才生出了“想要”的自由意志,設法得到某些好東西,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堵上那方面的漏洞嘛……

 

有人要問了:難道人的意志,也不是無限的嗎?當然不是啦。你想啊,你這輩子,就算長命百歲,也不過三萬六千天吧,哪怕不刨掉,睡覺昏迷無意識的時間,每時每刻,都在止不住地冒欲望,出願景,你能冒出多少來呀?悲催。

 

說白了,“欲望是個無底洞”的警局,與其說證明了意志的無限性,不如說描述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對人來說,許多意欲的快樂滿足,都是暫時的,過不了多久,又會情感變動機地重新露頭,想要再次得到快樂的滿足,就像“我想要……我還想要……我還是想要……我就是還想要……”的段子,所表達的那樣子。

 

可能就是擔心這一點吧,那些美妙的傳說里,神靈鬼怪答應滿足人們的願望,通常不會超過三個。因為他們心知肚明,要是不加個限制,按照勢不可擋的人性邏輯,即便全能的上帝出場,也得累他個半死,不是?

 

所以哈,考慮到不僅作為個體,而且作為群體,人到末了都會無欲則剛死翹翹,我們最好還是把“無底洞”當個形象的比喻看,別想當然地以為,自己的想要及其目標,包括但不限於“為人民服務”的事業,真的就是“無限”的啦……

 

更悲催的是,這樣子有限的意欲,付諸實施的時候,還會以雪上加霜的方式,面臨“不可兼得”的窘境,最後只能更有限地落到,快樂滿足的實處。傷心。

 

比方說,魚和熊掌,都美味可口,值得你意欲,但為啥你會像孟軻那樣子,沒法吐沫子均沾,都嘗上一嘴呀?假定你是個原始人,原因大概在於,漁獵的技術不夠全面,要麼只能撈到魚,要麼只能抓到熊;假定你是個現代人,原因或許在於,手頭有點緊,不是只買得起魚,就是只買得起熊掌……

 

無論如何,要是你的漁獵技術十分全面,或是錢多得沒地花,怎麼還會面對“要魚,還是要熊掌”的兩難呀?一舉拿下,滿足口腹之慾,不比啥都好嘛,嗯哼。

 

這樣子看,能力有限,就成了人們有限的自由追求,付諸實施的時候,碰上的第一限制了。所以哈,要是咬文嚼字,把“能夠”和“可以”區分開的話,這類沒法兼得的衝突現象,與其說是“不可兼得”,不如說是“不能兼得”。

 

這又是咋回事呢?從語義邏輯的角度看,這類現象中,把自由意志的付諸實施,弄得有限了的關鍵因素,與其說是“可不可以”,不如說是“能不能夠”。考慮一下下面的情況:法律規定了,熊掌不許買賣,結果讓你沒法把它和魚一起兼得,我們或許就能看出,“不可兼得”與“不能兼得”的微妙差異了:雖然你有足夠的“能力”,把魚和熊掌一起兼得,卻因為法律有規定,“不可”這樣子做。

 

當然嘍,這裡說的能力有限,並不限於技術、金錢這些容易想到的方面;理性認知,感性激情,靈性信仰等等,其他任何方面的能力,都在裡面。也因此,只是照着哈耶克的葫蘆畫瓢,單批“理性的自負”,就不夠了。毋寧說,我們要反對的,是任何方面不承認人之有限的所有“自負”,包括但不限於,技術的自負,金錢的自負,非理性的自負,信仰的自負等等。尤其對儒人來說,如何徹底打破聖王的自負,斷掉個人崇拜的文化源頭,任重道遠着呢,不是?

 

更傷心的是,主體能力的限制之外,人們還會經常遇到,對象資源方面的限制,尤其動不動就讓人際間的自由追求,栽在了好好衝突的坑裡。前面談到高考錄取的好好衝突,就是來自招生名額的數量有限:要是高中畢業了,人人都能上心儀的大學,考生及其父母們,還會像現在這樣子,苦惱焦慮麼?

 

也是由於這方面的有限,才有了下面的怪現象:人際之間,不僅評判和訴求不同的時候,會打得不可開交(就像若干文明傳統,由於理念和制度上的深刻差異,出現衝突那樣子),而且訴求和評判一致的時候,也爭得熱火朝天……

 

比方說,咱倆是好閨蜜或鐵哥們,還愛上了同一個人;既然形成了這樣子的交疊共識,你我之間就有一切一切的理由,維繫浪漫的“和而不同”了吧。畢竟,遠隔千里,都能共嬋娟呢,咱倆近在咫尺,怎麼不能共一回啊?

 

然而哈,正因為你是你,我是我,人心隔肚皮,彼此不同體,這種“好”着同一個“色”的高度一致,才讓咱倆反目為仇,勢不兩立,俗話或曰“情敵”,嗯哼。

 

其實吧,中外早就有一些哲學家,察覺到了這一點,可喜可賀。如蘇格拉底就指出:“那些把同樣的東西,看成美好對象的人們,會因此競爭起來,成為仇敵。”荀況也宣布:“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怎麼講啊?一方面,大傢伙基於共同的需要,都想得到某種好東西;另一方面,這種好東西的數量有限,沒法子滿足這麼多人的意欲。於是乎,存貨不多,欲購從速,就造成了這樣子的局面:某些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好東西,歡天喜地;另一些人沒得到他們想要的好東西,呼天搶地,因此不能不爭,成為仇敵。

 

這樣子說,製造人際衝突的,就不僅僅只是價值訴求的的歧異性了,而是還可能包括,好壞評判的共同性。當然嘍,事情的另一面是,促成人際和諧的,也不僅僅是價值訴求的共同性了,而是還可能包括,好壞評判的歧異性。

 

舉個例吧,“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說的就是人際間的歧異性。可是哈,我喜歡白菜,你偏愛蘿蔔的不同口味,既可能因為,我遵循“己達達人”的儒家理念,強迫你也像我一樣吃白菜的緣故,引發咱倆的衝突,也可能由於,你和我無需搶奪同一種稀缺資源的緣故,成就咱倆的和諧,所以很難一概而論。

 

再比方說,“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的銀句(有點低俗的味道,因此成不了金句),也是形象地告誡我們:一方面,公母老虎之間,雖然差別相當大,卻不會妨礙它倆攜手並肩,共建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另一方面,兩隻公虎之間,儘管差不多完全同一,只是在“二”這一點上分開了,卻就是如同死對頭一樣,怎麼搞都合不來,還經常製造突發事件……

 

這麼些事例擺在面前,我們就得注意了,不要一根筋地想當然,以為共同性一定產生和諧,歧異性一定引發衝突,因為事情的真相,要比這複雜得多。

 

話說到這份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名言,也就露出了美麗外表下,夢幻烏托邦的大窟窿啦:“各美其美”嘛,這是趨好避壞的人性邏輯,沒毛病。可說到“美人之美”,問題就來了:我覺得你欣賞的美,實在丑爆了,難道也非要我違心背欲,恭維你的品味,不同凡響,出類拔萃麼?至於“美美與共”,麻煩更大啦:咱倆喜歡的美女或帥哥,就這一位,怎麼可能“與共”呀?有鑑於此,“世界”又如何“大同”呢?

 

某種意思上說,不理解人的絕對有限,特別是能力和資源方面,構成了滋生均等主義的一大誘因,誤導人們以為,同等地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或是按照各人慾求,分配生活資料——文言又叫“按需分配”,不算什麼難事,只要大傢伙一條心,做到美美與共,就能美滋滋地實現世界大同啦……

 

說白了,人們年紀輕輕的時候,容易偏向空想左均的一面,也是由於認知維度上的這種禿羊禿神婆,只看到了人性邏輯基於需要的頭一段,於是乎大愛無疆,滿腔子慈悲,想讓每個人都能心滿意足,要使全世界維繫和諧大同,卻看不到無論是誰,特別是自己,深層本性上都極其有限,根本做不到“心想事成”……

 

末了補充一句,好好衝突的根子,在於人的深度有限,同樣是“自由總在枷鎖中”的一種體現,充分展示了人的所有自由追求,都會受到自身有限的內在束縛,讓人陷進了相當悲催,卻又逃不掉的深度宿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新冠疫情是人類愚昧到極點的表現
2021: 為革命正名---東海客廳論革命
2020: To be published
2020: Egyptian Magic/埃及ㄇㄚㄐㄧㄎ譯註
2019: 黃四郎最怕什麼?
2018: 耶穌與佛教
2018: 現代中國人的任務 - 完成從“奴才到人
2017: 267 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