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开端应该是“虚无”
哲学的开端,逻辑的开端,本体的开端,语言的开端,或任何事物的开端,是哲学家都必须讨论的题目。比如,巴门尼德在他的《论自然》诗歌中说,研究哲学要从“是”开始,不要从“无”开始。康德的范畴体系开始于“自在之物”,黑格尔的《逻辑学》开始于“是”,维特根斯坦的Tractatus开始于这句话,“The world is all that is the case”。海德格尔认为,相对于人的存在,“DaSein”,是世界的开始。
逻辑的尽头是什么?还是逻辑吗?这显然是逻辑上错了。逻辑的尽头必然是,也必须是,“非逻辑”,才讲得通。下面的问题是,我们知道,凡是事物,从本体或客观上,必然是逻辑的。所以,逻辑的尽头,如果要寻找非逻辑,就只剩下一条路,“无”。
在以往的哲学大家头脑里,无,总是从属于“有”,或“存在”的。比如在巴门尼德,比如在黑格尔那里。根据我们的常识,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会或可以有变成“无”的时候,例如财产,家人等。那为什么我认为“无”是逻辑或哲学的开端呢?其实是这样的,逻辑开端的“无”,和“存在”的属性的“无”,是不一样的。我称逻辑开端的无为“虚无”,而称存在的属性无“实无”。虚无,是我们一切事物的开始,既我们平常所说的“从无到有”的大众智慧俗语。而实无,是我们曾经有过,而“失掉”后的无。两个无虽然都是没有的意思,但是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经验“夹”在其中。如同我已经讲过的,逻辑开端的无,是要开始“无中生有”,在有之前。而作为有的属性的无,是可以被恢复的,虚无则不可能被恢复。哲学家和人类一样,首先发现了“有”,然后才发现了“无”。犹如人类首先发现的是“自然数”,然后才发现“零”一样。
虚无和无,都是逻辑链条的部分,都是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抽象出这个过程,找出正确的认知,纠正以前的偏差,是本篇讨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