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 指向自我的“成己欲”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3月03日15:19:0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2. 指向自我的“成己欲”
遵循人性逻辑的原点执着,这里照旧从道德需要的源头,亦即《人性逻辑》4篇提到的,“成己欲”和“待他心”说起。
稍微细心一点,各位或许已经看到,这里面的一丢丢多猫腻咧:其他领域的需要,从炫美的“表现欲”或“炫耀心”,到信仰的“信靠欲”或“仰赖心”,再到实利的“肉身欲”或“本能心”,直到认知的“求知欲”或“好奇心”,以及“求晰欲”或“好明心”,尽管成双成对,可全是同义反复,都是指同一个东西,所以两个词之间,用的是“或”字。唯独道德需要的“成己欲”和“待他心”,单就里面的“己”和“他”而言,区别就不小,所以两个词之间,用的是“和”字。
无需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头号原因,在于道德价值的涉及范围:既然人伦关系里,不仅有身为自己的单数之我,而且还有身为你和他的复数别个,人们因此生成的,需要—想要—意志,自然也只能是:既有指向自我的成己欲,又有指向别个的待他心了,否则如何从事人伦行为,形成人伦关系呀,不是?
本篇先来考察,所谓的“成己欲”。乍一看,比起咱儒家的“学以成人”来,它貌似档次低多了,没想着如何成“人”,只想着怎样成“己”,都有点“自私自利”了。其实吧,咱儒家曰的“成人”,应然的取向特别浓,骨子里等于说:阁下应该努力争当,“忠臣孝子”的“第一等人”。
相比之下,这里曰的“成己”,完全位于实然层面,等于同义反复地说:人人都想在伦理维度上,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子的人;或者不那么废话一句地说:人人都想在伦理维度上,成为具有自己认同的身份角色的人,就像咱儒家的“学以成人”,是在号召大家伙,去做一等一的忠臣孝子那样子,嗯哼。
本来嘛,《人性逻辑》中,已经从更广泛的实然视角,讨论了每个人如何遵循,趋好避坏、取主舍次、自作自受,这些基本元理,依据自己认同的价值理念,为了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重中之重”,剥洋葱式地将“自以为是”,转型成“存在之是”,造就出来的种种“番号名头”,包括但不限于:色鬼、赌棍、财迷、股民、驴友、网虫、胆小鬼、冒险家、收藏癖、游戏控、宅男女、苹果粉、铲屎官、追星族、品茶雅士、麻将高手、歌唱达人、这个宗教徒、那个主义者……
诸如此类的角色身份,作为人性逻辑的绵延终点,实际上就浓缩般地结晶着,“我是谁”“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因而它们对人的重要性,可以说不言而喻:你这一辈子,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拼搏奋斗,寄己给寄己戴上,这样那样的桂冠高帽,你却非要说它们,对自己而言微不足道,如同俺老汉非要说,“学者”的角色,对自己而言微不足道,明显属于自欺欺人嘛,不是?
“道德何以重要”的实然答案,首先就在此处:所有这些高帽桂冠,一进入了人际关系,统统会被打上,伦理价值的深刻印记;所以呢,你要是对这个领域,掉以轻心,不加重视,视若无睹,成吗?答案肯定就俩字:不成。
比方说,哪怕你自己的意愿,只是基于肉身欲,成为“吃货”,或是基于信靠心,成为“信徒”,对其他事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但要是被抛到了人际关系中,你认同的这些身份,受到别个的质疑攻击,你又没法离群索居、孤独肥宅,你能不心急上火,要为自己的终极选择、人生理念,讨个说法么?于是乎就得诉诸道德了,嗯哼。
以克尔凯郭尔为例:在他指认的人生道路三阶段中,宗教阶段明显高于伦理阶段。既然如此,一旦在“跳跃”中,悟到了这条“真理”,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尽力确立虔诚的信仰就是了,干嘛还要去办杂志、批教会、写大作呀?毕竟哦,会拜读这些名著的,肯定不包括那位,他在恐惧和颤栗中,无限崇拜的上帝……
于是乎,合乎因果逻辑的推测是:虽然已经把信仰,凌驾于道德之上了,可一旦这种定位,在人伦关系中遇到了批评挑战,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回归,现实生活的伦理领域,不惜付出毕生的心血,费劲发表大量的文字,也要努力说服别个相信,自己选定的活法,才是人间正道。因此说,对他而言,道德依然重要,不是?
这样子瞅,即便在那些木有把道德,看成最重要的人们眼中,这个价值领域,依然拥有不容轻视的足够分量:只要一个人还想在人际关系中,实现自己认同的角色身份,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子的人,他就不得不赋予,伦理价值相当高的权重,尽管可能低于,他最看重的那种价值,却常常高于其他价值,嗯哼。
当然喽,按照趋好避坏的头号元理,人伦关系中的成己欲,除了包含想要实现,自己认同的正面身份的因素,还会包含不想承受,自己讨厌的负面角色的因素。拿导言举的例子讲,你或许喜欢成为“吃货”,享尽人间美食,却不喜欢当头“蠢猪”,因为对你来说,前者是正面的,后者是负面的;而在他看来,无论“蠢猪”,还是“吃货”,统统是负面的,所以一起成了,骂你的利器。说白了,恰恰由于考察的主题,是人伦关系的缘故,这样子反差鲜明的林鸟效应,本系列里会出现得更频繁……
更纠结的是,如同本系列接下来所说,除了自身有限的缘故,现实生活的人伦冲突中,也有种种因素,发挥着阻碍的作用,导致许多情况下,人们非但没能从心所欲地成为,自己很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反倒还会违心背欲地撞上了,自己十分反感的负面身份,结果让自己的成己欲,遭受不幸的打击,甚至陷入严重的失败。
由于这个原因,看重角色身份的人们,自然也会对道德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排除别个的阻碍破坏,打造一个如鱼得水的人伦架构,特别是所谓的“良序社会”,帮助自己的成己欲顺利实现,最终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后面还会解释,无论先秦墨翟说的:“万事莫贵于义”,还是西方谚语说的:“就算天塌下来,也得坚持正义”,都是这个意思。既然这样子,谁还能拿出,充分的理据,断言道德仅仅是个,无足轻重的玩意儿呀,不是?
顺便再扯个,相关的话题:实然角度看,身份还能区分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这样子的两类。所谓选择性的,是指主体基于自由意志,通过自决取舍,赋予自己的角色,无论他们事后,是不是真心喜欢,自己当初选择的这类身份,就像一个人自以为是地,成了烟枪或酒鬼,等到发现了重病缠身,又开始对这些角色,自作自受地怀恨在心那样子。
相比之下,所谓非选择性的,是指那些并非出自主体取舍,而是被其他因素,尤其是人际关系,决定性地赋予的身份,就像“子女”这样子:如果说一个人对“父母”角色的担当,多少还有点自决选择的话,那他对“子女”身份的承受,却明显是身不由己,以致在这一点上,的确如同存在主义所说:人人都是“被抛”到世上来滴,足以构成“自由总在枷锁中”,这句名言的第一例证。
至于从“子女”的角色中,衍生出来的那一堆相关身份,诸如姓甚名谁、性别长相、国族籍贯、证件号码这类形式性的玩意儿,以及兄弟姐妹、七姑八姨、乡里乡亲、民族同胞这些实质性的劳什子,原初意思上,也能说成是非选择性的。包括社团主义在内的一些思潮,所强调的“自我认同”,大多属于这类,非选择性的角色;难怪它们对所谓的自由选择,有点看不顺眼咧,嗯哼。
不过哈,严格讲,这种区分并非僵化固定的,因为两类身份之间,经常出现交叠渗透,如同非选择性的“大少爷”,会变成选择性的“孝子”或“逆子”那样子。当然了,最典型的事例,还是要数古代历史上,随处可见的“血统等级”,以及特色十足的“血亲等级”:社会中的某些职业地位,本来属于选择性的角色,却与血缘绵延中的父子兄弟,这些非选择性的身份搅和在一块咧。
于是乎,不但形成了:“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这样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普泛传统,而且还形成了:“君臣如父子”“万岁爷”“父母官”,这样子一当上了“官”,就能一跃成为,众多臣民的共享“爹娘”的儒化现象,不是?
不用说,成己欲的诉求,肯定包括了下面的内容:即便自己被决定了,不得不承受自己反感的,非选择性的负面角色,也要努力通过自决的取舍,改变这种不能抗力的不幸“命运”,争取达成自己认同的,选择性的正面身份,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实现自己的伦理自由。
话说到这份上,或许就能给出一个定义,相当严格的那种:所谓成己欲,就是试图在人伦关系中,遵循趋好避坏的人性元理,一方面想要拥有,自己认同的正面角色,另一方面不想承受,自己反感的负面身份,最终在道德领域里,随意任性地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搞情报:谁的《物理》水平高 | |
2023: | 油管静维堂书院介绍,欢迎订阅和传播 | |
2022: | 人类情爱史---原始的激情(礼ӥ | |
2022: | 战略分析:普京在欧洲战场的主要障碍( | |
2021: | 《多因逻辑》认为:环境和教育必定影响 | |
2021: | 禍港撕裂滅亡中國的正係蘇俄外來統治Do | |
2020: | 李跃华亲口讲述发明经过 ZT | |
2020: | 878发愿-终生修持高度的防护力;河洛13 | |
2019: | 分形的随想 | |
2019: | 人是什么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