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4. 成己和待他的“人格”统一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3月09日15:31:2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刘清平随笔 | 道德元理 4. 成己和待他的“人格”统一
益己与益他的二元对立架构,说起来年头长了,在西方至少能回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因为他老兄虽然被工商业包围着,却没怎么领悟到,其中的奥秘,反倒主张:只有益他的行为,才在道德上值得称许;仅仅想着自己得好处,问题就是大大滴。
经过一批又一批后人,包括但不限于:为市场经济大唱赞歌的亚当·斯密等,前赴后继地发扬光大,它俩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到了这样子的严峻地步咧:谁要是益他了,就不可能益己;谁要是益己了,就不可能益他。
于是乎,一方面,“altruistic”的益他,往往具有鲜明的褒义;另一方面,“selfish”的益己,总包含着强烈的贬义,甚至干脆成了个,负面意蕴十足的术语——把牌摊开了讲:中文语境里,这个词被译读成了“利己”,对此也有重大贡献,嗯哼。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中,也能找到差不多的见解。浅人因此有个瞎猜:其他文化中,说不定同样存在类似的意向,足以让这个,抬高益他、贬低益己的二元架构,从其他源于西哲的二元架构中,脱颖而出,呈现出相当广泛的普适性,同时也为当下左均的全球流行,奠定了一个相当坚实的理念基础。无奈。
各系列里,包括本系列后面,会从实然与应然的不同视角,反复指出:第一呢,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商品交易中,经常出现既益己、又益他的和谐情况;第二呢,“selfish”的益己,哪怕不益他的时候,依然能够具有,符合不可害人底线的正面内涵,否则就谈不上,人们维护自“己”的应得权“益”了,不是?
在此只打算实然地强调一点:道德领域里,一个人从事的,任何指向别个的行为,不管是益他导向的,还是害他导向的,也不管会不会造成,这个人自己,在非道德方面,特别是实利方面的损失,统统源于这个人的成己欲,因此至少与伦理层面的益己,非但不相冲突,反倒内在统一,不可分离。 讲得更简单点:一个人无论益他,还是害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道德上成就自己。
举个例:所谓的“益他主义”,如同对立的“益己主义”一个样,就丝毫不排斥,伦理层面的益己,因为它恰恰是,主体在成己欲的启动下,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不惜自己付出,损失非道德益好的代价,也要实现帮助他人,获得各种益好的目的,所以付诸实施后,主体才会在道德层面,依然感到心满意足、愉悦快乐……
不然的话,要是益他与益己之间,全然势不两立,压根没法共存的话,主体这个“己”,又该到哪里去寻找,启动自己从事益“他”行为的源头呢?由此再次见证了:凡事只要往动机上追,就能解答很多不追,就解答不了的棘手问题,嗯哼。
也因此,不管是道德层面的,成己欲和待他心之间,还是更广泛的益己和益他之间,都不存在西哲喜欢强调的,那种二元对立架构。毋宁说:无论待他心的具体内涵怎样,是益他呢,还是害他,统统属于成己欲的构成内容,展示了主体为了成为自己,如何对待他人的意欲志向;哪怕非道德的维度上,出现了不益己,甚至益好受损的现象,也不会导致成己与益他之间的不共戴天。
进一步瞅,成己欲与待他心,在统一中的付诸实施,就构成了道德领域的所谓“人格(personality)”。本来哈,广义的“人格”,主要位于心理学层面,指的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基于意情知的心理拼盘,通过从事行为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品质习惯,因而与《人性逻辑》谈到的,按照趋好避坏、行对拒错、自作自受的人性元理,产生的人生理念直接相关。
相比之下呢,道德领域的狭义“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人伦关系中,基于成己欲和待他心的统一,通过从事道德行为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品质习惯、性格特征,亦即角色身份的综合体,因而与它在古希腊文里的起源,“persona”的核心语义更切近:戏剧演员戴的面具,随着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考察广义人格的时候,人们还相对容易,保持价值中立的实然态度,侧重于指出,某种人格对主体自己,实际发挥的正负效应,诸如“你的人格比较健全”,“他的个性固执,干这行不合适”之类。相比之下,琢磨道德人格的时候,人们就很难摆脱,鲜明的应然意向了,以致随便打开一本,普通心理学的教科书,你也会发现,“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样子隐含褒贬的伦理评判。
所谓的“人性善恶之争”,主要就是围绕伦理人格的,这类应然内涵展开的:那些被认为是善的人性,就构成了正面的人格,如同“忠臣孝子”,被儒家说成“第一等人”那样子;那些被认为是恶的人性,则构成了负面的人格,如同“乱臣贼子”,被儒家说成“禽兽不如”那样子。
实然角度瞅,平常说的“人格尊严”,主要就是指:主体对自己的伦理人格,做出了正面评判,并且要求别个,同样给出正面评判,借此维护这种伦理人格,作为善之人性的崇高地位,就像儒家不仅自己推崇“忠臣孝子”,而且要求别个也得承认,“忠臣孝子”才是“第一等人”的定位那样子。
相反呢,“人格侮辱”主要就是指:别个对主体的伦理人格,做出了负面评判,主体却要么认为,自己木有这种人格,要么认为,这种人格是正面的,因而觉得自己受到了,充满恶意的无端攻击;就像你指责哈马斯,是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他却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大无畏地实现,从河到海的民族解放那样子……
不用讲,讨论任何人格属性的时候,包括下面谈到,人性善恶之争的时候,本系列都只会抱着,价值中立的实然态度,不做好坏对错、优劣高低的应然评判,而把后面这项规范性的任务,留给《正义启明》《左右乱辨》等等去完成。
西哲讨论人格,特别是道德人格的时候,很看重它们的“同一性”或“整一性”,想要清除里面的,矛盾对立不一贯,却又老是说不清楚,留下了烂泥一滩。所以哦,本系列将对此闭嘴不谈,转而强调伦理人格的“统一性”:无论其中的角色身份、性格习惯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冲突,也无论它们的不可调和程度,是不是到了“人格分裂”的地步,如同白天当衣冠楚楚的“君子”,晚上做浑身果果的“小人”那样子,任何道德人格,都是主体基于复杂纠结的成己欲和待他心,包括益他和害他之心,在伦理行为中造就出来的,因此始终具有统一性,不可割裂看待。
其实吧,单从成己欲和待他心的角度,理解伦理人格的统一,还是有点片面滴,仅仅彰显了,主体通过自决选择实现的,角色身份的综合体中,结晶着的种种价值理念(ideas),因而偏重于所谓的“心”。然而呢,事情还有不容忽视的另外一面:由于道德人格,是在人伦行为中得以形成的,它又始终离不开,将“心”里的价值理念,付诸实现的那个“身”,文言又叫“身体力行”。
有关伦理人格的这种身心统一,最有力的证据嘛,大概就是“人身攻击”这个词了:诸如此类的“攻击”,其实很少触碰到,阁下无比尊贵的身体,可在日常言谈中,它们还是会被加上,“人身”的修饰语,原因就在于,您的“人格”和“身体”,被认为是不可分割、内在统一滴,俗话或曰“身—份”,不是?
也因此,无论眼下的种种时髦学说,怎样强调身心的断裂,如何鼓吹灵肉的隔绝,单就人格问题而言,人生在世的的种种角色,总是嵌入到“自我”,这个身心合一的主体之中的。改头换面滴曰:单靠阁下的身,或者是心,都没法拥有神马身份;它俩只有结合成了一体,才能共享您,担当的那些角色。
举个例:所谓“君子之腹”,并不是说,只有我的大腹便便,才构成“君子”,剩余的部位,全都属于“小人”;所谓“小人之心”,也不是说,只有他的一颗红心,才有点“小人”,其它的腑脏,统统相当“君子”。毕竟哦,哪怕阁下在纠结的人生历程中,兼有小人与君子的,双重裂变身份,它们也势必同时套在,您的一颗红心,和大腹便便的合一上,却不可能分别挟持一块地盘,占山为王,各过各滴,嗯哼。
这种寓于身心合一中的个体人格,同样鲜明地体现在了,“指着鼻子骂”的做法上:这样子的举动,之所以被当成了“人身”攻击,就在于“鼻”字的“自”偏旁,隐约暗示着,“自我”的统一性,最终还是要落脚到,论“个”数的身“体”之上。
考虑到这一点,敬请各位记住:不管阁下在应然理念上,如何强调“集体”,甚至把它当成了“主义”,您在伦理领域的头号需要,依然是指向“个体”人格的成己欲。说白了,所谓“集体”,无论特殊性的“团体”,还是普遍性的“群体”,归根结底都是由一个个个体,集合起来后,才能实际成就滴。所以吧,实然视角看,离开了个体谈集体,永远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本有的根基。
末了小结一下:人们从事道德行为的源头动机,包含了指向自我的“成己欲”,和指向别个的“待他心”;后者又会因为“他”的情况不同,分成肯定性的“益他心”,与否定性的“害他心”,并且统统从属于“成己欲”,亦即无论“益他”,还是“害他”,都是为了“成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样子的人。所以哦,成己与待他之间,压根不存在西哲渲染的,益己与益他的二元对立架构。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3: |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67 | |
2022: | 乌克兰 --- 世间无人可信,除了你,我 | |
2022: | 分享25种法语词典(Txt格式) | |
2021: | 道家不该与儒家争夺周易版权/周易讲座/ | |
2021: | 四环相互作用的人类智慧格局架构 | |
2020: | 活在文艺细胞中的冠状病毒 | |
2020: | 休士顿一位年轻钢琴演奏家也是戛纳电影 | |
2019: | 谁知道win 的计算器用什么符号能直接将 | |
2019: | 《犹太古志》第10卷译注:犹太王国的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