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5. “規律”“本質”屬於必然的變位
送交者: luis 2024年05月11日16:50: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5. “規律”“本質”屬於必然的變位

 

好奇心指向確定性的訴求,不僅僅結晶在了,“必然”這個概念上。許多常見而重要的術語,包括但不限於:“規律”“本質”等,都能看成是它的變位,雖然彼此間也存在,微妙的語義差異,但在強調認知的“確定性”這方面,明顯是息息相關、心心相印。

 

《自由意志》16篇里,已然討論過,“必然”與“規律”的一致了,所以這裡只需,再次“規律”一回:必然概念涵蓋了所有類型,包括一次性的“一定如此”;規律概念則主要指認了,周期性或重複性的“一定如此”。

 

也是依據“必然”與“規律”的這種直接相通,以及“law”同時兼有的,“規律”和“法律”的雙重語義,前一篇才斗膽鼓吹:求知慾把“必然”的認知結構,套在了對象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人為自然立“法”,嗯哼。

 

對應地,與“規律”相反的“無序(無規律)”,主要是指“不重複”“非周期”,亦即那些雖然彼此相似,甚至聚在一起,卻又統統是一次性的偶然事件,如同有名的布朗運動那樣子: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大量微粒,永不停息地做着,沒法預測的無規律運動,仿佛每個都被當成硬幣,隨機地擲了出去似滴,文言又叫:“不許亂說,可以亂動”……

 

當然咯,這種無規律的沒法預測,並木有阻止科學家們,圍繞布朗運動,展開了兩百年的認真研究,發現了一堆相當確定的原理定律,弄得俺老漢現在都不好意思說,這一點究竟是證實了,還是證假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對偶然沒法搞科研。事實上,木有一門科學會自找麻煩,從事這種研究。”

 

可是哈,不管是證實了,還是證假了,下面兩句口頭禪:“透過偶然看必然”,和“透過無序看規律”,用詞雖然不同,差別畢竟不大,都熱衷於號召大傢伙,基於好奇心的內在訴求,從變幻莫測的拿不準中,找出一以貫之的很確定,讓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變得靠譜起來,不是?

 

要是閣下發問:那自在之物本身,到底是有規律的,還是無序的呀?俺老漢只好老調重彈咧:它們永遠懶得搭理,人給它們立下的任何法,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無序與規律的人為區別,而總是以自己如此的方式,自顧自地存在着:無論人說它們是規律的,還是無序的,難道會影響到,日新月異、白雲蒼狗、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的運行演變麼?玩呢。

 

只有地球上那一小撮,看起來就相當渺小的人兒們,才會在基於求知慾,想搞點事情的認知活動中,一邊給那些自己能夠,重複性確定認知的對象,貼上“規律”的標籤,一邊給那些自己不能,周期性確定認知的對象,粘個“無序”的銘牌,倒彷佛兩者之間,真有神馬天壤之別似滴。正經。

 

尤其不幸的是,人為自然立法的時候,瞎貼標籤、亂粘銘牌的亂點鴛鴦譜,如同死人的事情那樣子,還是經常發生滴。舉個例:既然據說嚴格保持了,冷酷中立的物理學,也會在柿油意志理論的哼哼教誨下,給微粒能在裡面“隨機偶然”地,胡亂竄訪的“無序”空間,戴上了“柿油度”的高帽,甚至還從中得出了:大自然中,越無序越柿油,越有序越不柿油的洞見,我們為啥不能進一步類推出:大千世界裡,布朗運動最最柿油,有機生命不太柿油,人類社會木有柿油的高論呀。做人開心就好。嘻嘻。

 

怎麼一不留神,又扯到柿油不柿油的問題上啦?趕緊收斂一下,來看“本質”與“現象”,這對也常常和“必然”與“偶然”一起,鑽進同一條戰壕的親密戰友。按照馬哲教科書的最初指示,與必偶的區別,主要集中在因果關聯,以及運動變化上有所不同,它倆的區別,主要圍繞事物自身展開,並且蠻像夫妻倆滴,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陰陽諧調,床頭干架床尾和,小兩口吵嘴不記仇,嗯哼。

 

然而哈,接下來的進一步解釋:“本質是單一、穩定、深刻的東西,靠思維把握;現象是豐富、多變、表面的東西,用感官感知”,隨即就把確定性這座分水嶺,清晰地暴露出來咧:“現象”歸根結底是指,某個東西能被感官察覺的,具體不確定的一面;“本質”歸根結底是指,某個東西能被思維理解的,抽象很確定的一面。

 

由此看來,現象與本質這對術語,差不多就等於,指向了某個東西自身,並且分別處在感性與理性層面的,偶然與必然、無序與規律的術語了,以致我們的確有理由宣布:本質和必然、規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否則的話,無論學術理論,還是日常言談,怎麼可能形成,像“必然本質”“本質規律”“偶然現象”這樣子,欣然成雙配對、步入婚姻殿堂的套話成語呀,不是?

 

趁機插句嘴哈,在此又能發現,康大牛的一個破綻咧:他主張人為自然立法的結果,是人們只能認知,自在之物的“現象”,邏輯上講不通:既然立下的是必然之法,那不管是不是扭曲了,自在之物的本來面目,人們認知到的,也一定是必然本質,怎麼還會是偶然現象呢?所以曰:他老先生的辯證邏輯功夫,也許十分了得,可形式邏輯的思維水平嘛,明顯不敢恭維,嗯哼。

 

除了眼下流行的,“某某現象”說法外,一般講,本質比現象的權重更高,同樣是因為,它在彰顯確定性方面,與必然、規律的這種語義相通。所以人們往往會說:地球與太陽的關聯,是本質性的;地球與小流星的關聯,是非本質的——雖然這些玩意兒本身,才不會管你們,是把它們當成本質看,還是當成現象看,就在那裡自己如此地,相互發生關聯而已。

 

這樣子瞅,經常與“透過偶然看必然”、“透過無序看規律”並列,和盤托出的“透過現象看本質”說法,也從一個角度概括了,前面反覆提及的,文明人類的認知過程:一眼瞥見春天樹葉的具體色彩,你不假思索,直接就拿抽象的“綠”字套了上去,壓根用不着重蹈,原始人當年從大量的感性經驗中,一步步提煉出,這個理性概念的冗長過程,而是一眨眼工夫,就抓住了不確定的現象中,包含的確定性本質,以致可以說是,另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依據本質看現象。”顛覆。

 

說白了,《人性邏輯》2篇里,鼓吹的“理性直觀”,也是這種人為自然立法的表現:根據相當彪悍的鴨子定理,你看到一個活物,長的像鴨子,走路像鴨子,叫聲像鴨子,吃起東西來也像鴨子,只要腦瓜還正常,肯定就會把,鴨子的標籤貼上去,卻不可能像某局長那樣子,犯下了鼠頭當鴨脖,傻傻分不清,可還是沒撤職的低級失誤……

 

說穿了,對於眼下大熱的胡塞爾現象學,在“面朝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本質直觀”,這個頗有價值的核心理念,從人為自然立法的“求知慾”角度來解釋,或許要比他自己,及其追隨者們,訴諸先驗還原之類的神話,圍繞所謂的“意向性”,反覆展開的晦澀解釋,既清晰,又好懂。

 

說破了,在此把“先驗還原”叫做“神話”,是因為它們太高深咧,煩瑣得不要不要滴,將一個原本不複雜的東西,東扯西拉得無比艱深,聽起來實在不像人話,遠遠超出了俺老漢的淺薄理解力,所以只有當神膜拜的份兒咧,不是?

 

友情提醒一聲:上面指出“規律”和“本質”,統統屬於“必然”的變位,並沒有試圖取消它們,用“必然”來替代的意思,因為與“必然”比,“規律”側重於強調,重複性或周期性的一定如此,“本質”側重於意指事實自身,而不是事實的因果關聯和運動變化,所以都分別有,屬於自己的特定語義。

 

這裡鼓吹三對範疇的意思相通,主要是為了彰顯,求知慾的確定性訴求有多強大,居然能瀰漫性地滲透到,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流行概念中,讓它們成為了,人為自然立法的急先鋒,想不用都不成……

 

馬哲辯證法的幾個對子中,離確定性訴求最遠的,似乎要數老亞和老康沒怎麼強調,黑格爾卻蠻看重的,“內容”與“形式”了。原因倒也簡單:它倆的語義內涵,相當接近於“質料”與“結構(理式)”、“要素”與“框架”,不僅很難分開,而且動不動就相互轉化,尤其經常被用來解釋,人們的實踐結果,包括但不限於:經濟、文化、語言、藝術等等的具體構成。

 

也因此,認知維度上,兩個概念之間,好像並不存在,如同“必然”與“偶然”、“規律”與“無序”、“本質”與“現象”之間,那樣子鮮明的權重反差。不管怎樣,無論說“透過形式看內容”,還是說“透過內容看形式”,聽起來都有一丟丟小彆扭,嗯哼。

 

不過哈,為了將本系列的立論貫徹到底,俺老漢在此不惜霸王硬上弓,也非要把人為自然立法,和它倆捆綁在一起: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將認知結構加在認知對象上,也可以說就是,將形式加在內容上,由此成就了,兩者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認知成果,並且統一的分量越大,還越接近於真理……於是乎大獲全勝,收兵回營咧。唱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人類命運共同體 - 求真百科
2023: 維基百科危害人類社會利益
2022: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21】
2022: 吞藥自殺身亡的歌手演員亡魂哭訴: 娛樂
2021: 如何寫論文5分鐘系列講座34 文獻綜述的
2020: 心理學隨筆(5)你敢把這份調查問卷給
2020: 新冠病毒權威解析
2019: “清華大學”起訴“清華園妓院”
2019: 人類的錯誤從這時候就開始了,請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