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12. “日正為是”的“正義”
送交者: luis 2024年05月26日16:39:1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12.  “日正為是”的“正義”

 

前面已經在衝突語境裡,一篇帶過地討論了,廣義“道德義務(道義)”中的“德性義務”。接下來打算更上一層樓,在更嚴峻的衝突語境裡,用更冗長的篇幅,考察廣義的“道德義務(道義)”中,更重要的“正義規範”問題。

 

《人性邏輯》還沒認真琢磨過,這幾個概念共享的“義”字,現在彌補一下。古代文獻有曰:義者,宜也”,一方面顯擺了,“義”與“宜”的相通語音,另一方面又潛含着,“義”與“正”的語義相通:按照《說文解字》給出的,“宜,所安也”的闡釋,既然適宜、相宜的事情,總是讓人心安,那它們肯定就屬於,不僅“可以接受”,而且“應當去做”的範疇了,俗話或曰:“行而宜之之謂義。”難怪《墨子·天志下》,乾脆挑明了說:“義者,正也。”

 

這個意思上講,廣義的“義”,其實就是指行為的“正當性”,特別是“應當性”了;它和“務”字的常見組合,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應當性的剛度:“務必”要做的事情。也因此,廣義的“義務”二字,涵蓋了任何人,遇到任何衝突的時候,無論在非道德領域,還是在道德領域,都應當履行的職責,包括但不限於:我應當認真學習,你應當鍛煉身體,他應當救死扶傷等。

 

當然嘍,這樣子說並沒有否認,日常言談中的“義”字,人倫關係的意味要更濃一些,往往偏重於指“德性義務”,所以才有了,“兄弟情義”“朋友義氣”之類的說法,經常用來形容,兩肋插刀、刀刀見血的那種,嗯哼。

 

相比之下,現在要討論的“正義”,亦即狹義的“義”,專指帶有強制他律意味的道德義務,因而不僅與非道德領域的一般“義務”,而且與道德領域的“德性義務”比,都有根本性的差別,獨樹一幟、與眾不同。

 

差別在哪裡呢?首先哦,非道德的人際關係中,也經常出現,帶有強制他律意味的義務,如同他命令你,做實驗的時候,且不可拿玻璃棒,亂敲玻璃器皿那樣子。不過哈,由於這樣子的義務,主要涉及技術內容,沒啥倫理含量,成不了“道德義務”,因此也很難貼上,“正義”的標籤。

 

其次哦,8篇曰過了:道德領域的“德性義務”,不僅是自願自律的,而且還是自為的;否則的話,甭說某人是在強制他律的逼迫下,趨於某種德性的咧,就連他沒把這種德性當成目的本身,僅僅把它當成工具,自願自律地用來達成其他目的,他也沒資格說成是,真正履行了這項德性義務。

 

說得更簡單點:任何德性義務,一定是自願自律並且自為的,不會帶有強制他律的色彩:假定你是被別個拿傢伙逼着,才去衝鋒陷陣、捐出錢財的,那你怎麼還好意思舔着臉,向世人隆重宣布,你有勇敢或仁慈的德性啊,不是?

 

然而哈,倫理領域的“正義”,恰恰具有下面的典型特徵:無論願意不願意、自律不自律、自為不自為,你都不得不履行,它規定的義務;否則的話,你的所作所為,就會被別個看成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邪惡”,甚至還會遭到,你自己覺得不可接受,但別個非要強加給你的,譴責甚至懲罰。

 

激情通報一點:如果說“壞”與“好”、“惡”與“善”、“劣性”與“德性”之間,存在着語義上的一一對應,“邪惡”與“正義”也是這樣子滴:凡是違反了“正”義底線,讓人覺得不可接受的惡劣舉動,都會被人定位成“邪”惡。

 

比方說,在“不可偷盜”成了正義規範的情況下,哪怕你瞅見了別個的好東西,很想據為己有,你也不得不自律地強行壓制,偷偷把它拿過來的念頭;否則的話,一旦你將這個意欲付諸實施了,達成了你隨意任性的現實自由,你就會由於大搞歪門邪道,受到強制他律的譴責懲罰,甚至可能在一段時間裡,喪失你從心所欲的行動自由,被迫過上你打心眼裡覺得,不可接受的牢獄生活。

 

實然視角看,人們依據自己認同的正義底線,強行施加這類譴責懲罰的目的,也就在於以強制他律的方式,逼着某些社會成員,哪怕心有不甘、情有不願,也不得不咬着牙,履行正義底線的指定義務。所以喔,毫不奇怪,一旦放棄了這類懲罰,用不了多久,就會盛行時髦的“零元購”現象,嗯哼。

 

趕緊補充幾句,免得各位理解偏了,把正義與德性,也搞成二元對立了:它倆的關係,其實就是正當(是、對)與好的關係,在道德領域的延伸,所以《人性邏輯》的相關論述,完全適用於它倆的糾結互動,尤其包含了以下幾點。

 

第一呢,如同任何正當本身,對於主體來說,同時也是一種好,只不過在好好衝突中,又被主體賦予了,壓倒其他好的權重一個樣,任何正義本身,對於主體來說,同時也是一種德性之善,只不過在好好衝突,包括義利衝突、德性衝突等等中,又被主體賦予了,壓倒其他好,包括壓倒其他德性的權重。

 

比方說,把不可偷盜當成正義規範的人們中,大多數都會把它當成,值得意欲的德性之善;即便自己冒出了,想拿別個東西的念頭,也會自律自為地壓抑自己,履行不可偷盜的德性義務。這個意思上講,不可偷盜的正義底線,對這些人來說,其實又是一種德性之善,或者說是一項,自願自律自為的德性義務。

 

第二呢,雖然以前和此後的行文中,都特別強調正義規範的底線功能,但特別要澄清的一點是:作為正當(是、對)的倫理延伸,正義規範與德性義務,同樣都有劃底線的功能,只不過針對的人不太一樣:德性義務是主體,給自己設定的強制底線,正義規範是主體,給別個設定的強制底線。

 

比方說,張三不僅把不可偷盜,指認為德性之善,而且還贊同把它,設立成正義規範,就意味着:他一方面要求自己,自願自為地履行,不可偷盜的德性義務,另一方面又主張,全體社會成員都不允許,突破不可偷盜的底線,要是某些人非要突破,從事了攘羊竊牛的邪惡舉動,就應當遭到,來自其他人的譴責甚至懲罰。

 

簡單小結一下,本系列最基本,也最常用到的幾個概念:“德性”是指,人們認為值得意欲的道德善;“德性義務”是指,人們自願通過自律自為的方式,將德性付諸實施的底線訴求;“正義規範”是指,人們主張通過強制他律的方式,將德性付諸實施的底線訴求。為什麼說道德義務的大範疇中,正義規範要比德性義務,更上了一層黃鶴樓呢?直接的原因就在於,它這種特定的實施方式:強制他律。

 

好玩的是,中文語境裡,彰顯了正義的強制他律韻味的,並非“義”字,而是“是”字。《人性邏輯》解釋過了,是非對錯”中的“是”字,核心語義就是“正當”,亦即《說文解字》闡釋的:“正,是也”,能夠用來泛指,人生在世所有行為的“對”,無論這些行為涉及到,一己個體、非道德生活,還是涉及到,人倫關係、道德生活。

 

然而呢,《說文解字》給“正字與“是”字,劃了個等號的同時,又這樣子闡釋“是”字:“是,直也;從日正。”段玉裁擔心各位,忽視了後面的“從日正”,又費心加了個註:“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

 

試着用語義分析的特色方式,理一下頭緒哈:字的分崩離析,在於“一以止”,意思是泛泛地說:有一條“正當”的底線,人們必須在它面前止步;相比之下,“是”字的分崩離析,在於“上日下正”“以日為正”,意思是專門地說:大家頭上有顆永遠不落的紅太陽,劃了一條“正直”的底線,人人都必須在它面前止步,俗話或曰:“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呵呵。

 

這回能猜出來,某個通體儒化了的鄰邦,接連幾代統領的鼎鼎大名,為啥要麼有“日”,要麼有“正”,要麼倆字兼有了吧。曾有好事者,想用舶來的完成時和進行時來解釋,明顯有點想“歪”了吔,文言又叫“不正”,不是?

 

這個意思上講,正義這種特定的“是”,就不是像非道德義務或德性義務,這樣子的“小是小非”了,而是構成了至關緊要的大是大非”,必須強迫不願履行的其他人,也得在倫理領域照樣子履行,不然就得受到譴責,甚至懲罰。

 

於是乎,力度如此之大的,“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就又給了《人性邏輯》53篇提到的,英國哲學家黑爾一巴掌,非常響亮的那種:他所謂“現代英語裡,‘right’沒有比較級和最高級”,其實是個非常狹隘的偏見,尤其忽視了,德性義務的“right”,與正義規範的“right”,明顯不在一個數量級,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負首付!!!!深圳!!!!
2023: 據說音頻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也是
2022: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3. 我“欲”故我“
2022: 殺了人之後為什麼不跑?
2021: Prime Numbers and the Riemann Hypoth
2021: 《弟子規》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對接
2020: 抗疫最前線故事一則
2019: ★ Pourquoi le {Unix, Linux} Systèm
2019: 6.4 確實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