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7. “自在之物”為什麼能被認知
送交者: luis 2024年06月16日16:48: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7. “自在之物”為什麼能被認知

 

前一篇末尾,對康德洞見的吹捧:“不管閣下把什麼樣的概念術語,套在了對象上,直接目的就一個:尋找對象的確定性認知,滿足您那如饑似渴的求知慾”,想要立得住,就還得回過頭來,堵住他的那個自敗窟窿,回答下面的問題:人把自己的認知結構,加到對象上,為什麼不會扭曲,自在之物的本來面目,反倒還可能揭示它們的真相呀?

 

首先呢,人為自然立法的過程中,人們根本不是把,對象木有的東西硬加上去,逼着對象符合認知結構。毋寧說,純粹基於求知慾的前提下,人們首先是將“動靜”“時空”“因果”,這類從有關對象的經驗感知中,提煉出來的概念框架,運用到新的對象上,再結合後者的內容,揭示後者的真相,如同前些年遇到疫情,科學家依據已知的病毒理論,探究新冠病毒的未知奧秘那樣子:別的病毒是那樣子產生的,這個沒見過的玩意兒,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所以哦,哪怕已有的認知結構、現成的概念框架,沒法套在新對象上,俗話或曰:“知識結構陳舊”,文言又叫:“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為了滿足驚詫困惑的好奇心,人們也會通過適當調整、徹底顛覆、另立新法等途徑,儘可能如實地描述,新對象的本來面目,就像一幫搞物理的,發現牛頓力學的那套話語,對微觀世界不管用了,於是乎通過經驗提煉、改造翻新,又弄出了一套,量子力學的認知結構,打算靠它們尋找,粒子的真相那樣子……

 

也因此,雖然炒得相當熱火,可連庫恩自己也沒說清楚的“範式創新”,倘若用人為自然立法的洞見來解釋,或許更切近實際:由於對象不同、視角改變、語境轉換等緣故,人們找到了新的認知結構、概念框架,加在了對象上,為它們立下新法,如同哥白尼的革命,以及量子力學的誕生那樣子,不是?

 

其次呢,儘管“必偶”“規律”“本質”“概率”等,與“動靜”“時空”“因果”等有所不同,在對象那裡找不到,而是好奇心套在對象上的,它們也不會因為,這種能動的加工改造,就歪曲了真相,把對象弄得不可知了。

 

毋寧講,正因為這些認知結構,源於求知慾的確定性訴求,它們非但不會遮住,自在之物的本來面目,反倒還能幫人們,以“一定是這樣子、不可能不是這樣子”的方式,揭開真相。不然的話,要是放棄了,這種追求確定性的人為自然立法,人們就只會獲得,“可能是這樣子、也可能不是這樣子”的不確定知識,結果永遠停留在,莫名其妙的困惑驚詫中,陷入認知不自由,卻無力自拔了。

 

換個方式講喔:與老康的自敗宣言相反,人們只能認知自己,把確定性的認知結構,套上去的對象;對那些怎麼套都套不上的對象,就沒法認知咧,只好瞎猜一氣,如同眼下對於,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狀態那樣子,嗯哼。

 

比方說,太陽本來只是,自己如此地存在着,既談不上哪些方面是必然、規律、本質的,也談不上哪些方面是偶然、無序、現象的,妥妥的一“自在之物”。只有淪為認知對象後,它才會在人們把確定性訴求,加在它身上的過程中,呈現出下面的分化:要是它的某些方面,得到了確定的認知,人們就說,這些方面是必然、規律、本質的,否則會說,這些方面是偶然、無序、現象的。所以喔,太陽自身壓根就木有,必然與偶然、規律與無序、本質與現象的分裂。

 

至於各種定量的尺度,更是人們從遠古起,就虛心聆聽智者派的教誨,套在萬物上的確定性框架啦,因為不管一米、還是三尺的約定長度,無論子時、還是零點的俗成計時,如同必然還是偶然的哲理區分一個樣,統統來自好奇心的內在訴求,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蟲魚自身何干?不妨在這個意思上理解:“無論客觀的,還是主觀的,事實都不以人的主觀認知為轉移”的命題。呵呵。

 

然而哈,這些加上去的外套,會把對象的真相蓋住麼?不如說倒相反:正是靠着它們,面對五彩繽紛、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人們才不至於暈頭轉向,一籌莫展。無論如何,那些個玩科學的,難道是為了蒙住人們的雙眼,把他們帶溝里,才不怕麻煩、不辭辛勞,非要給1秒設定一個,“銫-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震盪9192631770周”的全新標準麼?荒唐。

 

恰恰由於事實如此簡單,連康德大師本尊,詠唱不可知論的花腔男高音時,也曾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正文中,這樣子精闢地指出:“假如硃砂時而紅、時而黑、時而輕、時而重,某人時而是鳥、時而是獸,夏至時分的大地,時而果實纍纍、時而冰雪紛紛,我的經驗性想象力,就不可能在形成硃砂的紅色表象時,又想到它的沉重了。”

 

唯一遺憾的是,儘管這裡舉的例子,再次罕見地既生動形象,又切中要害,但大概是因為擔心,這種“感性明晰”會妨礙,他更看重的“推理明晰”的緣故,大師在第二版里,卻將這段話殘忍地刪掉咧,結果在剩下的不夠明晰的晦澀推理中,痛失了自己為人為自然立法的洞見,親自做出的這個形象論證。可惜。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似乎就有理由,得出下面的結論啦:一方面,既然認知要為自然立法,它當然不可能把事實的真相,原封不動照搬到認知中了,如同鏡子反射外物那樣子。不管怎樣,一秒等於“銫-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震盪9192631770周”的說法,是如何栩栩如生地,“反映”時間的哇?

 

淺人有個小註:老康雖然的確當過,鬧革命的弄潮兒,但大概率由於潛意識中,還是按繪畫式摹仿、蠟塊式印記、照相式反映的死板模式,理解源遠流長的符合論,才依然得出了,立法會導致扭曲,讓自在之物不可知的錯謬結論。

 

另一方面,只要純粹基於求知慾,立法非但不會遮住,自在之物的本來面目,反倒還讓它們,在人為立法的敞開中變得清晰了,能被人們確定地認知,從而幫人們免除無知的束縛,擺脫不確定的困惑,體驗到揭示真相的自由愉悅。

 

否則的話,假如人們木有依據自己的認知結構,加工整合事實材料,把它們區分成,確定的必然本質與不確定的偶然現象,自然萬物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不可知的,因為不確定的知識,壓根就沒法充分滿足,如饑似渴的好奇心。

 

事實上,各門科學的所有規律、公理、定律、原理、定理等等,全是人們基於求知慾的確定性訴求,為自然立法的成果,把自己如此的自在之物中,能夠確定認知的那些方面,以一定如此的必然方式凝聚起來了。一言以蔽之喲:只有訴諸為自然立法的途徑,人才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如實把握事實的本來面目。

 

同時呢,就像12篇所說,這個結論既適用於理性認知,也適用於感性認知:由於把各自的感知結構,加在對象上,人們眼裡的玫瑰花,肯定不同於蜜蜂眼裡的玫瑰花。但這些差異並不會妨礙,他們的感知結果,與玫瑰花的符合一致,以及他們在這些感知的引導下,成功地從事與玫瑰花打交道的活動,不是?

 

只有這樣子克服了,康德的自敗悖論,澄清了人為自然立法,非但不會扭曲真相,反倒還會幫人們,確定地認知對象的內在機制,才能讓這個理念,真正成為一場,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哥白尼式革命,而不是與哥白尼式革命背道而馳。理由很簡單:要是拒絕了符合論,這個理念就像地心說一個樣,只會歪曲認知活動的真相,把人類中心主義的自大想象,加到事實上,而不是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說那樣子,儘管與人類中心主義的說法相反,卻大體符合自然界的真相。

 

說白了,即便在認知層面,主體能動性與人類中心主義,也是不同的兩碼事:主體的能動性表現在,人能運用自己的認知能力,通過為自然立法的途徑,確定地認知對象,從而滿足自己的求知慾。相比之下,人類中心主義卻表現在,人以夜郎自大的方式,要求對象與自己保持一致,甚至把自己凌駕於對象之上。

 

很不幸,康德以人類中心主義的方式,彰顯人為自然立法的能動性,就把後者變成了,人在認知和非認知層面,都只能寄己和寄己玩的悲喜劇:認知層面最初自以為,對象能夠符合認知結構而沾沾自喜,非認知層面最初自以為,預設了自在之物,就能實現柿油意志而自得其樂,接下來卻又主張,不僅自在之物在符合論的意思上不可知,而且自己賦予對象的確定性認知結構,也變成了足以否定柿油意志的外界必然,結果落入了,雙重性的自暴自棄,嗯哼。

 

黑色幽默最濃的地方或許在於,第一版序中,康德本尊不自覺地道出了,自己陷進自敗悖論的最根本原因:此書關注的“主要問題始終是,‘知性和理性脫離一切經驗,能夠認知什麼、認知多少?’,而不是‘思維能力自身是如何可能的?’”;也因此,他沒有充分“着眼於純粹知性本身,探討它的可能性,以及它自身立足其上的認知能力”。

 

這樣子瞅,老康當初搞頂層設計的時候,已經顛倒了主次輕重,一方面把“認知能力如何可能”,這個源於求知慾的頭號問題,當成次要的,另一方面把“認知能夠認知什麼”,這個源於前者的衍生問題,當成主要的,所以才對人為自然立法,這個《純粹理性批判》中最有原創性的理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讓自己掀起的哥白尼式革命,淪為自暴自棄的跪着造反,最終不得不陷進,既深刻又自敗,在深刻中自敗,在自敗中深刻的窘境。

 

從中得出的一個教訓是:只有抓住求知慾的確定性訴求,這個動機源頭不放,據此考察人的認知能力,怎樣把認知結構加在對象之上,我們才能把康德沒說清楚的,“人為自然立法何以可能”的問題,設法說得清楚些,不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亞投行出事!一帶一路巨雷引爆!中國徹
2023: 中文表示里導入漢音元素的方案-10
2022: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33】
2022: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7. 認知的“引導”
2021: 哈哈哈,你們打了“疫草”沒有啊
2021: 大師也有無奈時– 血液病學家陸道培院
2020: 907、從武研所飛出的蜜蜂和蝴蝶;草繩
2019: 唐詩解(修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