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27. “國家”的語義有多糾結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9月28日16:58:4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27. “國家”的語義有多糾結
從象形文字的分崩離析入手,解釋了“政治”源於“正義”,這根水到渠成的語義鏈條後,現在順藤摸瓜,進一步考察它結出的,“國家”這個巨大的碩果——巨大到了霍布斯率先渲染,後來更被玄秘化了的,“怪獸利維坦”的地步。怕怕。
本來麼,作為政治哲學中的,一個總合概念,“國家”其實是指:“由生活在限定國土邊界之內,處於某個政權管治下的全體國民,所構成的政治實體”,裡面包含着“國土”“政權”“國民”三大要素,因而整體上看,核心語義還算簡明清晰。不過哈,無論日常言談,還是理論話語,它在中文語境裡的具體運用,卻往往偏重其中的某個要素,於是乎變得難以捉摸起來,並經常在這種,薛定諤牌的不確定中,產生嚴重扭曲的忽悠效應,需要先行澄清一番。
問題在於,漢語的“國家”二字,與西周初年形成,至今依然受到,儒生們大力追捧的,“家國天下”說法之間,有着不管怎麼強調,都不算太過分的,卿卿我我關聯:如同《禮制主義》所講,周公姬旦當年來了個頂層設計,搞出了“分封制”,這種儒味特色,極度鮮明的政體形式,於是乎生成了下面這種,符合禮制的術語等級序列:“天下”指周天子管控下的,土地和臣民,如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指諸侯管控下的,土地和臣民,如所謂的“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家(邑)”指大夫管控下的,土地和臣民(不是看病的“大夫”喲,親),如所謂的“三家分晉”。
正因此,《墨子》文本里,雖然也曾將“國家”,當成一個詞用,如所謂的“今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等,但同時又在剛才的,分崩離析意思上,把兩個字拆開了用:“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這樣子觀,當時說的“國—家”,與今天說的“國—家”,好像就不是一回事咧;所以哈,要是將先秦說的“列國關係”,想當然地等同於,現在說的“國際關係”,肯定鬧笑話。溫馨警示一點:部分地由於這原因,眼下怎麼評價,屈原他老人家,甘願為楚國投江的“愛國”精神,才成了一道頭疼的難題,不是?
然而哦,這樣子講,也不意味着,當時說的“國—家”,與今天說的“國—家”,完全不相干啦。毋寧講,二者的相通處,精闢體現在,孟軻從“王本位(官本位)”視角,給出的一個不那麼有名的命題中:“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裡面毫無遺漏地囊括了,“國家”概念的三大要素。哇塞。
為啥說這個命題,是從王本位視角,給出的吔?理由蠻簡單:如同“王土王臣”的引文,清晰表明的那樣子,只有對於天子、諸侯和卿大夫,這些統治者而言,這三個東西,才是名副其實的“寶”,構成了他們管控家國天下,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說白了,今天還經常聽到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口頭禪,照舊潛含着,這種王本位的眼光,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統治者由於管控下的,“土地、人民”之大之多,就會在“政事”圈子裡,擁有的權力或硬實力之強,嗯哼。
進一步瞅,孟三另一個灰常有名,並被幾乎所有大腕,熱烈捧成民主萌芽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是從“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差不多視角給出的,所以他才緊接着宣布:“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自覺闡發了,民何以貴的終極原因:他們是天子諸侯大夫,高高在上的基本前提;否則的話,要是身處金字塔底部的民眾,全部跑光了,位於頂端的他們,不就淪落成,貨真價實的“予一人”了嘛,還能和誰比輕重呢。寒心。
其實哈,賢人那個不有名的命題,正隱含着這層,木有明講、只能暗悟的意思:一旦失去了排在前面,同樣貴重的兩個寶:“土地、人民”,對諸侯來說,“政事”還會是個寶麼?答案拿衣服喲:此時此刻,恐怕君王本尊,都成了一活寶咧,哪裡還有那份,“想要”和“能夠”的閒心思,把玩和盤漿,“政事”這玩意兒呢?
宋儒朱熹朱大牌,對此領悟得十分到位,所以精闢指出:“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繫於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揭示了三大要素之間,唇亡齒寒的依存關係:君之所以輕,不是因為他自己不尊貴,而主要是因為,他的尊,建立在民與社稷的存亡基礎上;否則的話,失去了不僅“寶”,而且“貴”的民與社稷,你一個亡國之君,怎麼可能尊得起來呀,不是?
不錯哦,自古以來,人們還會在“家族”“家庭”的語義上,理解“國家”里的“家”字。可是呢,這個意思的“國—家”,好像同樣能從分封制中,找到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因為這種政體的典型特徵,正是所謂的“家—國”一體:天子將自己的親滴滴家屬,分封到各國當諸侯;諸侯再將自己的親滴滴家屬,分封到各家當大夫,於是乎有了,前面分析的“國—家”……
也因此,照《禮記·禮運》所講,“大道既隱”後,才會形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局面;兩千年後,咱儒家的頂級大師熊十力,才會這樣子指責,精神老祖宗發明的西周分封制:“天子以天下,為其一家私有,諸侯以國,為其一家私有,大夫以邑,為其一家私有”,影響到次級大師徐復觀,也用類似的口吻,將這樣子的現象,斥為“家天下”,嗯哼。
說穿了,正是從“家國一體”演化而來,又接着綿延了兩千年的“家國同構”,將掌握政權的“官府”,與普通民眾的“家庭”,剪不斷理還亂地纏繞在一起,形成了眼下還在,羅曼蒂克地引人入迷的,“家國情懷”理念,以及相關的纏綿口號,包括但不限於:“保家衛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哪有家”等,由此產生的複雜效應,無疑是一言難盡,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既然如此,還是把這話頭,留給不知道,啥時才能寫出來的,《禮制主義》去對付唄。耐心。
有趣的是,英文的幾個詞,雖然也有前面講的總合語義,可同時又分別偏重於指,“國家”包含的某個要素,並且還能從漢語裡,找到互為譯讀的對應語詞,從而有助於我們理解,“國家”概念在中文語境裡,呈現出來的糾結內涵。
首先吧,“country”偏重“土地”要素,原初指一國所在的,由邊界或疆域劃出的,限定地理區域,因而對應的中文語詞,就是“國土”“國域”。
其次吧,“nation(nationals)”偏重“人民”要素,“民族國家(nation-state,由本民族政府管治的國家)”的情況下,主要指生活在限定國土上,某個單一民族的全體成員;其他情況下,主要指生活在限定國土上,所有民族的全體成員(此時與“people”的含義接近),因而對應的中文語詞,就是“國人”“國民”“國族”。
再次吧,“state(首字母常大寫)”偏重“政事”要素,原初主要指對國土和國民,行使管治權力的人員機構,亦即所謂的“government”,因而對應的中文語詞,就是“政府”“官府”。
最後吧,“homeland”“motherland”“fatherland”等詞,原初指人們的“出生之國”(在與“移居之國”的比照中,尤其如此),“故土之情”的內涵相當濃郁,因而對應的中文語詞,就是“祖國”。德文的“Vaterland”,則由於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氛圍下,粘附着十分強烈的“忠誠”意蘊,還潛含着“nationalism”中,偏重“國家主義”的特定語義。
不用講,這幾個英文詞之間,也有語義互滲的現象,像“country”加個“the”,就能指全體“國民”;“nationality”兼有,“國籍”與“民族”的內涵;涉及國與國的關係時,“state”可以代表,“government”管治下的“country”;一般情況下,則用原初指“國土”,同時又有“國民”內涵的“country”,指稱包含三大要素的,總合政治實體。分—明。
相比之下呢,由於有着前面分析的,博大精深的活水源頭,中文不僅通常用,原初指“政事”的“國家”,指稱包含三大要素的,總合政治實體,而且也時不時地用它,表述這個實體中的另外兩大要素,以致有點像孟軻,站在王本位立場上,談論“諸侯之寶”那樣子,高屋建瓴地談論,你們要關心的“國家大事”。
換個方式曰吔:儘管漢語也有,“國土(國域)”和“國民(國人)”等字詞,可除了用“祖國”,特指“出生之國”外,人們幾乎在任何語境裡,都是大而化之地運用“國家”,指稱總合的政治實體自身,及其三大要素,結果逼着讀者聽者,不得不花點小心思,才有可能——僅僅是可能,辨析它表述的,究竟是這個實體中的哪個要素。某種意思上可以說,原初指“政權管治”要素的“國家”,在語義上的這種含混不清,乃至過度承載,構成了它在中文語境裡,最有特色的地方,不是?
篇幅所限,只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裡,幾個中英對譯的例子,作為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國家”譯成“country”);“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奮鬥”(“國家”和“民族”都譯成“national”);“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前一個“國家”譯成“state”,後一個“國家”譯成“country”);“國家的根本任務是”(“國家”譯成“nation”);“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國家”譯成“State”);“……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三個“國家”都譯成“State”)。
淺人極其膚淺,學力更是有限,英語尤其不行,因而沒法一一解釋,這些語句里的“國家”,及其對應英文詞的準確意思。不過吧,從簡單的羅列中,好像不難確認一點:同一個中文詞“國家”,在不同語境裡,被譯成了幾個不同的英文詞,貌似是想藉此分辨,它在漢語中同時承載的,幾種不同的語義內涵,嗯哼。
考慮到俺老漢,特別偏愛同一律,尤其討厭混淆偷換,各系列將儘可能——也僅僅是儘可能,採取下面的措施,降低這種過度承載的負面效應:一方面用“國度”一詞,指稱包含三大要素的,那個總合政治實體,另一方面在涉及“土地、人民、政事”的不同語境裡,分別選用“國土(國域)”“國民(國人、國族)”“國家(政府、官府)”等術語,方便各位了解,淺人意指的是,“國度”中的哪個要素。
無需說,這樣子咬文嚼字,麻煩肯定少不了,遣詞造句的時候,更會覺得彆扭,妥妥的吃力不討好。然而哈,要想消解“國家”二字,由於多重性糾結內涵,形成的嚴重誤導效應,大概也很難找到,更好的可行辦法咧,不是?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185 | |
2023: | 為什麼五四和六四換不來一個七四——談 | |
2022: |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紀事【66】 | |
2022: | 佛門最高禮敬—圓寂高僧的圓寂傳頌大典 | |
2021: | 兩塊米糕換一碗粥,賺了虧了? | |
2021: | 998、厲害國 玩命限電;須知本性綿多劫 | |
2020: | 思維的本質 | |
2020: | 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地藏法門 | |
2019: | Fuzzy是現象的內稟屬性 | |
2019: | 黃俄第5中隊共匪的白皮書 其實共匪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