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29. 實然“認知”與應然“信仰”的比較
送交者: luis 2024年12月04日15:44:1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29. 實然“認知”與應然“信仰”的比較

 

自打被亞里士多德,以入魅的手法異化後,形而上學就陷進了,一灘拔不出來的沼澤地:將信仰需要凌駕於,純粹的認知需要之上,結果往往為了維護神性的價值,歪曲事實的本來面目,最終無可挽回地背離了,它作為“第一科學”的初衷,因此曰:後果很嚴重,淺人很生氣,不是?

 

問題在於,“認知”與信仰(faith)”,儘管都涉及人們對某個東西的,堅定“信念(belief”或“信任(trust)”,儘管在學者們把真理認知本身,當成畢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上,還能合為一體,有一點卻是深度有別滴:求知慾在圍繞事實展開的,認知上不確定的困惑驚詫中,設法尋找認知上確定、因而能夠相信或信任的真理,以彌補知識方面的匱乏欠缺;信靠欲在圍繞人生展開的,意情上不確定的懷疑困擾中,設法尋找意情上確定、因而能夠相信或信任的真理,以彌補心靈方面的欠缺匱乏。

 

講得更具體些:撇開剛才說的合一特例不談,信仰與認知的最根本差異,在於它試圖在非認知領域,確定性地指認,能讓非認知的意志情感,擺脫空虛疲軟、保持充實堅挺的精神支柱,幫助人們在艱難困苦、動盪挫敗的不確定中,找到足以信靠仰賴的確定性歸宿,俗話或曰“終極實在”,以致甚至有理由叫作:“非認知的認知需要”,嗯哼。

 

所以吧,信仰領域裡,經常和“道路”“生命”“正義”等,結伴出現的“真理”,就與認知領域裡,經常和“科學”結伴出現的“真理”,呈現出微妙的差異:如果說後者只有,描述真相的實然內涵,前者則往往帶有,自以為是的非認知內涵,成為能夠引導信者,走上人間正路、遠離歪門邪道的應然理念,誘人的魅惑,不是一般的大。

 

也因此,如果說人們對科學真理的堅定之“信”,建立在事實尤其實證材料的基礎上,人們對信仰真理的堅定之“信”,則主要源於自己的內心意念、誠摯情感、直覺體驗,以致無需事實方面的證據支撐,文言又叫:“心誠則靈”“信則靈”,大意是說:你要是真信了,哪哪都是證據,跑來向你做見證;你要是不信呢,恐怕很難找到,讓你認輸的證據,不是?

 

尤其狹義的宗教信仰,大多來自《人性邏輯》59篇,談到的死之不確定:由於實然層面上,不知道死後咋回事,應然層面上,不知道如何應對,彼岸的“死活(不是‘此岸的生活’哦,親)”,在困惑中充滿了恐懼,於是乎埋葬死者的時候,就發明了神秘的巫術儀式,希望以毒攻毒,靠神秘對抗神秘,讓自己的非認知心靈,擺脫滿腔子的脆弱憂慮,最終演變出了,各大文明的宗教信仰。

 

趁機搞點比較:或許因為子曾經曰過:“不知生,焉知死”的緣故,咱儒家清醒地洞察了,自己所以出生之處後,對於死活所在的彼岸世界,似乎就沒多少興趣咧,俗話或曰:“子不語怪力亂神”,結果導致咱儒家,主要是個“家”,不算嚴格的“教”。

 

相比之下哈,其他大多數民族,好像不肯把生活,這樣子凌駕於死活之上,所以也不滿足於洞察,“誰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不成”的清醒道理,反倒想從“我到哪裡去”的去向烤問中,尋找“我從哪裡來”的來源答案,因此不是把親身的父母,當成自己的創造者,而是終極性地回溯到,上帝或神靈那裡,結果讓狹義的宗教信仰,在他們的此岸生活里,占有了比儒人高出許多的權重,妥妥的生無信仰心,恆被他笑具”,嗯哼。

 

回到正題上來。作為應然的認知需要,信仰的這種獨特處,就讓它與實然的認知需要,產生了張力牴觸:如果說後者要求,尊重事實的本來面目,信仰卻更強調,維護終極理念的支柱意義,即便不符合事實,也要當成真理(truth)來信任(trust),結果在是不是符合事實,這個關鍵點上,彼此擺開了擂台。

 

信仰的“神性(神聖性)”特徵,進一步加劇了,它與實然認知的對立衝突:哪怕廣義的信仰,也會被賦予,不許質疑、不可褻瀆的地位意義,文言又叫:“神聖不可侵犯”,大意是說:對它的任何反駁挑戰,都不可接受、應受懲罰,如同國家財產或私有財產,在不同制度中,也被說成“神聖不可侵犯”那樣子。

 

反過來,求知慾恰恰要求:任何不符合事實真相,因而不能讓自己滿足的東西,都應當受到質疑和挑戰,從神壇上拉下來,批他個體無完膚。到了這樣子決絕的地步,你如何讓認知與信仰之間,維繫美美與共的羅曼蒂克呀,不是?

 

相比之下呢,炫美的需要,也有理由說成是,應然的認知需要(不然的話,西學也不會一直把“美學”,當成“感性認識論(aesthetics)”來理解),與實然的認知需要之間,也有牴觸張力(“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金句,就是近在眼前的證據),但只要還沒被賦予神性,通常不會發展到,這種你死我活的程度,甚至還能用,“趣味無爭辯”的名言,輕描淡寫地打發過去……

 

當且僅當,你在文體兩開花的地盤上,把鍾愛的帥美偶像,看成永遠的男神女神,你才會如同虔誠的信徒那樣子,哪怕否認事實,也要拼命維護,他們的光輝形象,讓他們通體浸潤着,不許質疑、不可褻瀆的神聖意味,就像F1賽車的飯圈裡,不同幫派的粉絲們,經常爭得不可開交,吵得莫名其妙那樣子,嗯哼。

 

話說到這份上,就容易理解,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引進神性的信仰需要後,怎麼會偏離實然的科學,成了應然的神學啦。本來麼,要是照他開頭講的,純粹基於好奇心,考察作為存在的存在,亦即存在自身的話,他只要從最普遍的視角出發,在存在論與認識論的合一中,考察人們是怎樣地運用,各種認知能力,感性的、理性的、悟性的等,描述分析各種東西,作為事實的存在狀態,包括但不限於:運動與靜止,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等,如同他在這部代表作里,業已嘗試着做的那樣子,事兒差不多就成了,不是?

 

可是哈,當他把存在自身,當成了神靈、第一推動力(第一因),據此宣布:“存在着致動而不被動的永恆東西,亦即本體和現實(實現)。……終極原因是為了善而致動的存在。……所以,第一推動者必然存在;就他必然存在而言,他的存在方式是善的,因而也就是第一原理。……天界和自然界依存於第一原理,我們也因此享受着最好的生活(生命),雖然為時甚短。……神靈處在更良善的狀態。生命也屬於神靈,因為理性的實現就是生命,而神靈就是現實;神靈的自足現實,是至善而永恆的生命”,事兒整個兒就變咧。

 

變在哪兒呀?不僅變在了:從冷冰冰的祛魅描述,跳到了熱乎乎的入魅歌頌,結果把兩類不同需要的分離,不知拋哪裡了,而且變在了:木有原因的第一因,亦即無因自生的第一原理,超出了老亞自己承認的,要通過找尋原因(reason)、進行推理(reasoning ),才能展開理解的理性(resason),所能把握的範圍,屬於非但理性不及,而且還與理性對立的神秘玩意兒;所以除了奉獻一堆,莫名所以的魅惑詞兒,他啥都沒說清楚,反倒越說越糊塗了,嗯哼。

 

要是從這個角度,反思德爾圖良的那個金句:“因為荒謬,所以信仰”,它的深層意思或許是指:指向了第一因的神性信仰,與指向了因果鏈的理性認知之間,在某一點上註定出現,不可調和的牴觸張力,哪怕它倆在其他許多方面,也能卿卿我我,情意濃濃,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部分地由於這個原因,中世紀的神學家們,才沒怎麼採用,“形而上學”的標籤,而是旗幟鮮明地,打出了“神學”的招牌。不管怎樣,老亞首倡的“形而上學”,畢竟是以“為知識而知識”的理性思辨,作為基本旨趣的,僅僅在這種理性思辨,解釋不了的第一因那裡,才給指向“至善而永恆的生命”的神性信仰,留下了一塊,甚至都不算太大的地盤,不是?

 

話說到這份上,各位對下面的事實,理解起來大概就容易點啦:一堆現代哲人兒,包括但不限於:笛卡爾、萊布尼茨、康德等,過了中世紀,打算復興理性的形而上學時,紛紛慧眼獨具地選中了,上帝存在、靈魂不朽、柿油意志等,帶有第一因的入魅意蘊,因而顯得玄而又玄的神性話頭,作為它的專攻課題。

 

於是乎,下面的結果,就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的咧:儘管這個領域的草台班子,圍繞這些課題,發表了大量論著,儘管他們不時也會,從理性批判的角度,質疑一下魅惑的信仰,最終卻像祖師爺一個樣,啥都沒說清楚,反倒越說越糊塗,整個兒一筆糊塗賬。謂予不信,敬請參看《自由意志》系列,針對據他們說是,無因自生的柿油意志,做出的長篇分析。勞駕。

 

話說到這份上,大夥對下面的事實,理解起來大概也容易點啦:一堆更現代的哲人兒,特別是分析哲學家們,很想把這種復興的努力,掐死在幼稚的搖籃里,將古老的形而上學,當成沒用的臭鞋子,徹底扔掉。

 

像前期的維特根斯坦,還沒怎麼接觸神秘的話題,變得精神分裂之前,就公然指責:形而上學琢磨的,柿油意志、靈魂不朽等,是些超出了經驗領域,永遠講不清楚的玩意兒,只能給出“無含意的陳述”,不可能成為“科學”的真命題”。說白了,他那句沒講清楚的名言:“對於不能言說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首要的矛頭所向,正是這些神秘的東東,嗯哼。

 

所以哦,或許木有別的神馬東西,能比下面的悖論,更充分地暴露,形而上學的軟肋啦:如果說它很想訴諸,清楚明晰的理性方式(笛卡爾對此期望很高,甚至為此回溯到了,“我思故我在”那裡),澄清人們用來理解世界的,各種基本概念,尤其是“存在自身”這個第一概念的話,那它在千百年的演進中,甭說取得進展咧,反倒一直處在,爭議不斷的深邃泥潭裡,以致概念模糊、推理混亂、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不知所云,成了它的典型特徵,不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5242.88億美國圓一句磨刀石磨菜刀磨得
2023: 記得我五歲時每天到奶牛場拿一瓶牛奶。
2022: 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源-中國文化
2022: 在美華人接到國內的恐嚇電話;不知心在
2021: ILA: The RAN Method
2021: 創造力生化於良善的情理兩線思維
2020: 李長聲:川端康成的起跑線
2020: 成為一名專業的古典音樂家感覺如何?
2019: 蔡英文英國博士再出問題
2019: 在歐洲和美國,在學習和表演方面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