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能力與學習能力——談獨生子女家庭教育 |
送交者: 華 瑩 2002年03月10日05:27:3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生 存 能 力 與 學 習 能 力——談獨生子女家庭教育 華 瑩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每一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好的未來。尤其目前城市中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就更高了。應該怎樣培育自己的孩子?是呵護有加,要月亮不給星星?是先給孩子設計好一個模式,而後按部就班地運作?是只養不育,任其發展?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筆者對這些方法都不能認同。我以為,教育孩子,必須注重兩種能力的培養:生存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時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清醒的頭腦,還要勤於思考,善於學習和總結。 生 存 能 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大一部分剛剛睜開眼睛,面對的就是六張笑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這種4-2-1的家庭中,孩子處在金字塔的塔尖上。“我家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千萬別虧着了!”這是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於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全是高檔貨,小皇帝們在家裡為所欲為。然而每一個孩子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從幼兒園起,他(她)就成為社會的一員。在全班,他(她)是幾十分之一,在全校、全區、全市(縣)……就是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分之一。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面臨着優勝劣汰的競爭。再不會有人把他(她)捧在手心裡,保護在羽翼下。要知道,任何一位家長都不可能跟隨、扶持孩子一生,所以為了孩子的明天,一定要使他們成為心理、生理都健康,能夠自食其力,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人。簡言之,就是讓孩子將來能夠生存,能夠獨立闖蕩社會。這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財產。 由於家庭條件優越,使孩子走向社會時難以承受巨大的反差,從而毀了他們的一生,這方面的教訓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自古八旗無偉男”已是人所共知。據說現在廣東的一些大款家裡又出了一批不讀書、不工作的公子哥兒。然而主張“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有識之士也大有人在。毛澤東讓毛岸英參加延安大生產,又把他送上朝鮮前線;已經有了一定資產的李向群的父母送子當兵;日本松下公司的總裁松下幸之助讓孩子從普通工人做起;澳大利亞的家長提倡“給孩子脫一件衣服” …… 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筆者以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是對孩子不要溺愛、縱容。從小就“摔了不扶,哭了不哄” 。大山曾在電視台的《聊天》節目中講,他的岳父母總是對外孫說,不要爬沙發,摔下來疼!可大山說,你不讓他爬,他怎麼會知道摔下來疼呢?這或許就是中國一些家長與“大山”們的區別。我相信,孩子如果從小就能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成年之後再“摔倒”,也一定能努力地爬起來。 二是要多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在逆境中經受鍛煉。報載,上海的一位“洋媽媽”每天早晨讓4歲的小女兒去買麵包。一次,附近那家麵包店的熱麵包賣完了,孩子空手回家。可媽媽不讓她進門,告訴她,再到別的店去買,一定要買到。幾年前,曾經有報道說南方某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被拐賣到了幾千里外的河北農村,他逃出來,歷盡艱辛回到家裡。今年八月,西安市長安縣一個10歲的孩子(獨生子)被歹徒扔進50米深、直徑0.6米的機井,他用了兩個多小時奮力爬了出來,死裡逃生。當然後兩個例子屬於極端情況。可我們的家長不妨自問,如果我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他(她)會怎麼樣?我想,那位洋媽媽的女兒雖然不一定能象那兩個男孩子,可她在意外事故面前是一定有辦法的。我們的一些官員,給自己的後代(兒子、孫子、甚至重孫子)安排得可謂周到:工作、房子、存款……君不見,美國的王安把公司傳給兒子,險些斷送了著名的王安公司。胡長清為兒子準備了大筆的國外存款,又送到美國,可這不爭氣的兒子只在美國呆了一年就回來了。的確,錢和權可以給孩子許多東西,可還有一些東西是靠金錢和權力不能得到的,比如,意志品質、生存能力,知識,等等。而這恰恰是最寶貴的。 三是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身體和意志,讓他身強體壯,勇敢,不嬌氣。上面那位洋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我曾住五樓,鄰居家的孩子剛剛會走路,爸爸媽媽就教他爬樓梯,從大人扶着爬到自己把着欄杆爬。樓梯走得比較熟練了,又讓他去取牛奶。早晨,媽媽和他一起跑步去幼兒園,遇到高一點的台階,就把他抱上去,再跳下來。3歲多時,媽媽帶他到公園去玩健身車。先讓他自己去交了錢,然後坐到旁邊的石凳上看着他玩。這個全場最小的孩子一會兒就學會了,駕着車在場子裡跑得飛快。可有的大孩子,老人在旁邊扶着,生怕他摔倒了。直到鄰居的孩子離開,也沒有學會。常見有老人蹬着小三輪接送小孩。看着端坐在車上的“小少爺”們,我常想,一起走走或者跑跑,不是更好嗎? 四是要營造平等的家庭氛圍,經常討論、爭論問題,誰對聽誰的。這可以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是與非、對與錯,誠實,不盲從,不搞吹吹拍拍拉拉扯扯。鄰居家的孩子騎小車撞壞了別人家的籬笆,他爸爸馬上和他一起修好。小學一年級,有一天他回家說:“媽媽,同學們都給老師送紙卷!”媽媽告訴他,那掛曆,自己沒有,就不一定給老師送。元旦,媽媽教他自己做了賀卡送給老師。在中學裡,有了問題他去請教老師,和老師討論。如果老師不能說服他,他就去查工具書或者找人討論,一直到弄懂為止。 五是要教育孩子崇尚儉樸,愛勞動。比爾·蓋茨說,如果飛機的頭等倉二等倉都能到達目的地,我為什麼一定要坐頭等倉呢?記得《文匯報》介紹過上海一個學習非常優秀的學生,一個鉛筆盒從小學用到高中。一次學校里用肥皂搞小製作,剩下的肥皂頭扔得到處都是,鄰居的孩子卻收集起來繼續用。他在數學競賽中經常獲獎,草稿紙從來都用舊本子的反面。從小他就給媽媽“打工”,擦瓷磚掃樓道,掙零花錢。 學 習 能 力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埃德加?福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中科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千方百計開發孩子的智力。起初,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經常和他對話,一起唱歌、說歌謠、聽音樂、講故事、看電視……前些年我們這裡晚上經常停電。這時,鄰居家的賽歌、賽詩就開始了。每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媽媽都要和孩子一起下棋、打撲克。餐桌上,他們猜謎語、連成語、背古詩、學查四角號碼字典……還用撲克牌玩“二十四點”,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第二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鄰居的孩子上小學前,因為聽說有的孩子學習中常常走神,甚至考試時時間不夠用,爸爸媽媽就給他搞了一個“十五分鐘快速練習”——到了晚8點,停止一切其他活動,讓孩子做算術題、寫拼音、寫生字、默寫古詩,看看自己在15分鐘內能完成多少。通過這一訓練,使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不管是上課聽講還是做作業、看書,都能全神貫注,精力高度集中,學習的效率非常高,反而節省出大量時間去干他自己想幹的事情。 第三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學習是為了增長知識,不要把爭名次放在第一位。而這往往首先是對家長的要求。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從小學起,就買大量的參考書,要求考試不能低於前幾名。弄得孩子考試前夜睡不着覺,一進考場就哆嗦。曾見一個媽媽拍着桌子對孩子大叫:“你這個笨蛋!怎麼就不知道二乘三等於六?”她的小女兒嚇得話都說不出來。這位媽媽為什麼不去找幾根火柴棍,在桌子上擺一擺,和孩子討論討論呢?啟發式和高壓式的效果會截然不同。 第四要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要勤奮,不要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有一位爸爸,往牆上釘釘子時,問兒子,為什麼釘子的頭是尖的?反過來行不行?接着就給他講了壓強和壓力。也有些家長,從看着孩子寫作業到“陪讀” :講題、一起背書,甚至聽電視講座時代抄筆記。這樣,孩子越來越懶:上課不聽講,反正回家有爸爸媽媽;家長抄筆記,他在一旁睡覺…… 第五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做遊戲、踢球、滑旱冰,看體育比賽、下棋、看課外書、玩電腦,等等。這些活動可以把孩子左右腦的功能都開發出來,使他們思維敏捷、動作靈活,會大大促進書本知識的學習。 孩子出生後首先面對的是父母,在成年走向社會之前,也有一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共同生活。所以家庭是每個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早的領路人。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也就是說要明智,這樣在面對孩子、面對具體問題時才能理智,才會有正確的對策。 我們每個人都是先作子女後當家長,作為被教育者,我們是“過來人”;作為教育者,我們則還在實踐。分析自己的成長曆程,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既可以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又可以用活生生的事例來教育孩子。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從他的兒子一鳴出生起,就開始觀察、記錄、研究,以此構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內容。 可敬的米盧教練帶領中國足球隊衝進了世界盃,他提倡“快樂足球”。我們要提倡快樂教育,讓孩子樂觀向上,朝氣蓬勃,茁壯成長。 (原載《人才開發》月刊2002年第2期) |
|
|
|
實用資訊 | |